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8|回覆: 1

[大成拳(意拳)] 大成拳述真——實作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07-6-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若從搏擊術本質而言,實作是以打擊對手,保存自己為目的的人與人的直接肉體對抗。儘管這個本質與人類道德是背道而馳的,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本質至今仍然是大多數習武者的追求目的,雖然賽車、登山等項目的傷亡數字大大超過了任何拳賽,但前者為遺憾和刺激的事故,但後者則為故意傷害而被認為是違人倫和體育道德的行為。儘管如此,實作仍然是搏擊術同戲劇、雜技、體操和各類體育項目的惟一本質區別而盛行不衰。現代的體育運動又將其置於一個特定的環境,更使它變得合情合理而充滿魅力。

我國在長期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了積重難返的很多主式和觀念,真殺實搏也蛻變為『推手等於實作』和『拆招等於攻防』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已在為習拳者通往實作之途的最大障礙。稍具實作常識的人都知道,推手訓練時的心理、速度和反應等素質是根本不能同實作此相比的,故推手只是實作訓練的手段之一,而不能代替實作。而拆招、破招的訓練更是同實作毫無關係。這是因為破拆之法只是攻防的開式演習,與雙人套路無異,真正的搏擊是兇狠驚險、瞬息萬變的,正所謂『到了廝打,忘了招法』。訓練實作,必須首先打破和拋棄這兩種誤人之談,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功之後,就應立即進入實作訓練。只要拳鋒指向你的鼻子,從未實作過的人就會立即產生本能的威脅感和警覺,這是任何『假想故』無法取代的真實感受,而一旦交手就會立即遇到整體運動和守中用中的原則是否還能保持不變的問題,同時還會遇到視覺速度、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攻防動作變化速度新課題。這些課題是基本功訓練中根本無法體認的,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只有實踐,這就如同游泳,掌握了動作要領後就必須下到水中去,儘管初入水者都不情願地要喝幾口水,甚至有溺水的危險,但只有置岙於江河湖海的波濤之中,才能真正體識水性,才有可能達到『善游者忘水,忘不者神全』的境界。

1.實作訓練

實作可以為訓練和互搏兩個階段,當然,所有的基本功訓練都是為實作服務的,都屬於實作訓練的具體功法,但實作本身也可分為訓練和真正格鬥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都可稱為實作,但亦有不同,這也和球類等體育運動一樣:基本功法為個人單練,而上場實作則有本隊分為兩組對練和正式比賽之分。

實作訓練的開始,應首先側重反應速度的訓練。反應是人體受外界刺激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反射行為,這種在實作中,人神經系統的本能反應速度和靈敏度稱為本能反應,它是決定實作勝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任何攻防技術的實施都要由神反應作為中間媒介,它在實作中的作用是根據對手激烈多變的攻防動作迅速作出判斷,並隨對手之動而及進正確地身動、步動、手動和決定發力的方向、路線和角度等攻防動作。

反應速度的快慢取決於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興奮經反射弧傳遞,直至引起效應器開始興奮所有的時間。實作訓練就是把受遺傳因素影響所決定的最高反應速度表現出來,使自身逐漸建立一個完整的條件反射系統,並不斷加強和鞏固形成正確的本能。由於反應速度主要是神經反射過程,所以訓練應安排在精神和體力狀況最佳的情況下進行。訓練一般由『同步進退法』開始。其基本練法如下:

雙方以技擊步(左右腿前後所置相同),面對面站立,目光含蓄,互相逼視,前鋒手指向對手鼻部,後手護住中線部位。二人之間的距離必須是站在警戒防護線上(即無論哪一方進一步就能打中對方),身心處於高度的集中、振作、警覺狀態。地行如下訓練:

a.甲保持基本間架,向局線以墊步衝進一步,乙立即也保持基本間架以墊步後退一步,當後腳剛落地的一瞬間,馬上利用後足的反彈進行反攻,復向甲沖回一步,甲立即後退一步,復回歸雙方原來的位置,如此一進一退,反覆訓練(圖72.同步進退法訓練)。

b.甲、乙雙方各以技擊樁對面而產,先由一方為領步者,另一方為隨步者,然後雙方再互換,在此僅以甲方面軍為領步者為例(以下要領皆同,不再重複)。

甲向乙衝進一步,乙退一步,甲緊接又向後退一步,乙復隨進一步。甲改變進退步速度,忽快忽慢,乙必須隨着甲的速度作出正確的隨步動作。開始訓練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無論進、隨步的速度如何變化,整體的間架不能因速度變而稍散。二是必須有真切的攻防意識,在此項訓練中,有一個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意念,這就是甲、乙意想在雙方的脖子這間系有一根細繩子(也就是說意念中有一根細繩套在甲、乙雙方的脖子上),這根繩子的長度正好同甲、乙雙方的警戒式距離相等。當甲、乙各自以實作意念面對面側身而立時,意念中的這根細繩就正好繃起。甲進一步,乙必須在甲進步的同時馬上做出反應,立即後退一步,如果退得稍慢,意念中的這根繩子就要松馳下來。乙退步後,甲復向後退一步,乙又必須隨甲的速度再進一步,如果不進步或進步稍慢,意念中的這根繩子就要掙斷。在雙方互相進步、隨步的攻守中,意念中的這根繩子要始終是處於雙方警戒式時的距離,稍有遲緩這根細繩就會鬆弛或掙斷,即為錯誤。

c.甲進、退一步,乙隨甲的步法變化而進退,甲突然改變進、退步的次數,乙必須隨甲變化及時反應變化。如甲進一步,乙退一步,甲退一步後,又迅速再退一步,乙必須緊跟着再隨進一步,甲突然又進一步,復又連進兩步, 這時乙必須連退三步。同樣,意念中的繩子無論雙方如何變化必須是一直繃着的,一旦隨步不及時,就會扯斷和鬆懈。開始是一進一退,熟練後,必須打破這個規律,領步者必須不斷改變進、退步的速度和次數,才能克服一進一退的死板規律,真正練出敵我變我變的反應和反應速度。訓練時,只要犯了意念中的這根細繩松下來的錯誤就應馬上意識到實踐中會被動挨打,而意念中的繩子如有斷掉,則又說明自己退的步過大,變成了消極逃跑或是失去了發力的時機。初次進行此項訓練,肯定有隨步者因反應失誤或遲緩而發生雙方撞到一起或突然拉大距離的現象。這是很正常的,但必須引起注意,在訓練中逐漸減少或克服這個現象的發生,而只有反覆刻苦訓練,才能真正練出反應和反應速度,為真正實作打下基礎。

 樓主| 文強 發表於 2007-6-4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述真——實作

d.當以上訓練熟練後,甲在進步後,可突然橫一大步,乙必須退步後隨之也橫拉一步,意念中的細繩仍然保持原樣,雙方仍然要保持面對面的技擊狀態。甲進步後復圈步,乙亦隨之退步後反圈,仍成基本式,如此隨意變化,這就增大了難度,但欲真正練出反應,就必須無規律地變化步法的形式和速度。無論任何變化,隨步者應儘量隨之動步,力爭做到始終同甲保持面對面的警戒式狀態。

e.以上訓練熟練後,可依照上述要領再深入訓練。

雙方前鋒手戴上拳套(後手儘量不要戴),甲進一步發拳,乙退一步後,復進一步發拳,甲退一步再進步發拳。一旦熟練,也要改變進步速度和次數。此項練習的關鍵是,退步的一方只許用步閃讓來拳,而不許還擊。這樣訓練就比較危險,因為隨步的動作稍慢就會挨打,這在老武術界的術語叫『讓步不讓手』。實作則是『讓手不讓步』。

以上訓練一旦熟練,也應立即改為無規律的領進、退步的訓練,這樣的訓練已經近於實搏了。甲可以進一步發拳,也可以進二步或進三步發拳,乙仍是不許還擊,只靠步法閃讓甲的攻擊,這樣的反應和反應速度才是練拳的真正要求——逼出反應和反應速度。

進行此項訓練,也要注意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真正掌握實作的重要條件,希望大家切切留意。

①當領步者的拳頭擊來時,隨步者切莫招架,這是的教訓問題。我們都知道,整體力的確比局部威力強大,但具備了整體力不一定就能作用於對手。乙昔二三十年代,西洋拳擊手來華,大打中國武術家,這些慘敗的武術家中有不少是功深名盛的內家拳名手,但因兩上致命的弱點而未能將整體力發揮出來,步法跟不上拳擊的節拍和犯了招架的大忌。眾所周知,整體力施發的前提必須是身形中正、周身一體,一旦招架就會手忙腳亂散了間架,面對拳擊手的虛晃和暴雨般拳點,只要犯了招架之病就等於放棄了數十年的苦修功力,以僅僅幾分鐘剛學的亂忙功夫去迎戰拳擊豈有不敗之理?故歷史的教訓務記取,從實作訓練的開始就要注意克服糾正這個毛病。真正的拳法不僅面對雨點般的亂手不能招架,進攻發拳亦應『不管對方中不中,中管自己正不正。』所以,領、隨步的雙方都要檢查自己在訓練時有無『失整』之處。不招架不等於被動挨打,防守時除步讓身閃外,還有其它要領後文再詳談。此項訓練本為求取反應和反應速度,這也是允許前鋒手戴上拳套的原因。如果有的朋友為了讓拳逼出自己的實作反應,同意對手不戴拳套,則亦無不可。

②不許閉眼和眨眼。閉眼是初學者的通病,其因是害怕挨打的後天本能反應,但是如果閉眼,還談什麼反應和反應速度?希望大家切切注意。糾正的方法應是由老師和同伴在一旁不斷提醒和警告,必要時可以隨領步者的發拳動作向隨步者喊『不許閉眼』。如果反覆提醒仍不奏效,就要對其進行各種形式的『懲罰』。如罰其用手絹擊眼,觀察空中飛鳥和水中游魚的只數等,最處的處罰是允許領步者在其閉眼時可以連續發前鋒手擊其面前,只有等他懂得『閉上眼只能挨打,不閉眼還能閃躲還擊』的基本道理後,才能逼近其改正閉眼的毛病,才有希望在進入實搏後,具有迎着對手拳頭上的勇氣和本能。

在激烈的搏擊中,對突如其來的面部攻擊,產生閉眼或眨眼的條件反射是難免的,一旦產生閉眼、眨眼的反射,則視覺速度必然影響反應。所以領步者在進行進步隨意發拳後,可增加退步發拳的動作,更應在進、退的領步過程中用拳在隨步者的眼前不斷虛晃,逼迫其克服閉眼、眨眼的毛病,並注意觀察領步者的發拳時機、路線、方向和速度,以隨其發拳閃身、讓步、藏頭(頭部剎那間潛藏於前鋒手臂內)和『獅頭』(間架不動,頭部左右閃躲來拳),經過如此刻苦訓練,將會大大提高雙方的反應和反應速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其它的訓練。

f.複雜動作和移動目標的反應訓練。

雙方拉開距離(也按領步、隨步的要求,分出進攻和防守的雙方)。甲方以各種身法步法向乙方進攻,乙全力防護,甲至合適距離,便突然撲進,發拳打擊乙方,乙方立即作出反應,或閃或退,避開甲方的拳鋒,也要注意不許還擊和招架,每作一次,必須檢查乙在防守時是否犯有招架和眨眼的毛病,這種對移動客體的突然變化作出的反應可以強化其在實作中對對手的注意力和預料能力,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對手的移動身形和複雜動作作出判斷和選擇,並培養其最重要的實作能力——觀察和利用對手的潛伏信息,也就是判斷對手意圖何在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從觀察對手形體變化、面部表情、預兆動作、整體表現等方面得來的,一理能準確的意識到對手可能採取的攻守方式時,就可以迅速決定回答動作來縮短反應時間,及時準確地『意在敵先』。這個能力只有在兇險激烈的實搏中才能真正洞悉和掌握。當年王薌齋、肖海波等前輩曾因具有這個能力而視對手的快速來拳是『放慢的動作分解』,我們在上述訓練中就應培養和深化這個能力。

當上述訓練有了基礎後,還要繼續其它的有關訓練,如搶點奪勢訓練等。搶點奪勢就是利用由述各項訓練獲得的反應和反應速度,進行無規律的攻守,在攻守中,雙方可隨意發揮,不拘形式,全力以赴,得用身法、步法的變化進行攻防訓練。此項訓練與推手略異之處只有雙方接觸後不發重拳於對手,多以推手形式的搶點、定點控制住對方或搶奪有利的發拳機會和角度為主,如果在拉開距離後,在雙方隨意變化的攻守中還能保持樁的原則,不犯招架和眨眼等毛病,並能攻守自如,這就具備了實作的條件,應立即進入實作。奪勢有多種,【薌學】一書中已有介紹,在此再介紹兩種常用的搶點奪勢方式。

(1)甲、乙拉開距離,甲以平行步向乙圈行緩緩逼近,乙蓄勢以待其變,甲逼近臨界線(欲接未觸之距離),突然以身帶步,發前鋒掌直撲的面門,乙若招架,甲瞬間以橫步堵住乙的退步,後掌同時亦擊向乙的面門,乙若招架,則早已貼身以一臂控制其雙臂,此時定點奪勢即為成功,可隨其變化再奪勢定點。此種戰法為緩進急攻(左右均要練習),路線是側圈橫堵,是路線奪勢的一種(圖73.路線奪勢)。

(2)甲、乙拉開距離,甲以平行步直逼乙的中線,乙高度警戒,甲至臨界線時,以頭領身,驟然向左擺頭晃身,當乙的意識剎那間被甲『領』向自身右側的瞬間,甲只是一個虛晃,雙掌早已撲擊乙的面門,以身帶步向右閃進,雙臂落在乙被動招架的臂上,輪番刁掛,進步不停,甲至乙身的左後方,此為『領打』奪勢,實作時可隨意施發重拳,左右均可,此法的關鍵是在逼近臨界的『領打』要真,必須做到神領,目光須和頭、身同時領,使對方產生剎那間判斷錯誤,同時還要做到以身帶步,手足並進,占據有利角度,即為定點奪勢成功(圖74.左右領打定點奪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