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0|回覆: 0

[董仲舒]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易學基礎

[複製鏈接]

原題|白效詠,黃朴民:易學與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關係

摘 要:在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易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構建天象人事一一對應的龐雜體系的理論來源。易學對天人關係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為董仲舒所資取,成為他『天人合一』學說的立論基礎。董仲舒在他的『天人合一』學說中,努力把春秋學和易學結合起來,結果左支右絀,並不成功。

關鍵詞:董仲舒;易學;天人合一;春秋學

【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特約主持人按語

董仲舒吸納、糅合諸子百家而創立漢初新儒學,治董學則要溯其源。董學與先秦易學的關聯,白效詠、黃朴民教授進行了有益探討,極富啟發意義。兩者最直接的文獻聯繫是【史記·太史公自序】引『余聞董生曰』中『【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易】以道化『【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證之於今人楊向奎所言,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派的『天人合一』學說『以【易】代表天道,以【春秋】專講人事』。董學之天道,乃運用易學理論對春秋242年間自然界現象進行解釋,並與人事相聯繫。其『天人合一』之說則是以【春秋】為體,以易學為用。易學『天人同構』思想是董仲舒『天人合一』學說的立論基礎。董仲舒已經把易學天人對應細緻化,在天人之間建立更為周密的聯繫,為天道全面指導人事的『天人合一』學說奠定基礎。易學『各從其類』說經董仲舒的發揮而建立起『同類相動』理論。這些剖析都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關於董學與道家,孫占卿教授指出,道家的『天』無情無欲,儒家則『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政治統治『法天』即仿效天道,以愛人、養人為實務德行。政治秩序規範民,更規範君王。君臣是一對陰陽關係,君陽臣陰。『君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君臣各有職分,分工與責任不同。君主對天道負責,官僚體系對君主負責。這些觀點都很有見地,值得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委員會會長
董子學院、董仲舒國際研究院、董子講壇首席專家
余治平 博士

e29db66680235b8146b4f5703cb6932b.jpg

董仲舒促進了儒學與政治的結合,對漢代及以後的文化與政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天人三策】中所提出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主張為統治集團所採納,漢帝國確立儒學為官方學說,用儒學整合社會思想,在政統外確立了經學為權威的道統,開創了帝國治理的新模式。這一治理模式對漢帝國和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既確立了共同遵循的國家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又成功地將士大夫階層納入統治集團,確保了漢帝國所需要的智力支持。同時,士大夫藉助道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過度膨脹的君權,使統治集團具備了較強的自我糾錯能力,開後世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先聲。董仲舒將易學與古老的天人感應學糅合起來,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天人合一』學說,借陰陽災異,批評政治得失。其目的也是藉助天意制約君權,在實踐中也多少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

一、董仲舒與易學的淵源

董仲舒並非專治易學,而是以治【公羊春秋】知名,但易學是其學術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則是不容置疑的,他對包括【易經】在內的儒家其他經典都有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史記·太史公自序】載:

余聞董生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13297-3298

在對【六經】的論述中,【春秋】無疑在董仲舒看來是最為重要的一部經典,『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是君臣父子必讀的經典,包含了人世間一切正確的倫理法則。但是,用來對【春秋】做解釋的,卻是【易】所蘊含的哲理。如,他用【易】『失之豪厘,差以千里』『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的理論來解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的現象,都是積微成巨,不早預防的緣故。董仲舒在學術上一大創見,是將濫觴於【呂氏春秋】的『天人感應』說發展成為『天人合一』的政治學說,而構建這一學說的兩大理論來源就是【春秋】和【易】。楊向奎先生如是評價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學派的『天人合一』學說:『他們以【易】代表天道,以【春秋】專講人事;【易】以道天地的變化,【春秋】以辨人事的是非,而人間是非是與天道變化分不開的,這樣的天人相應,也是【易】與【春秋】的結合。這就是他們的「天人之際」,也就是「天人之學」。』2董仲舒在上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云: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32498

所謂的『人』,是指人事,人間的是非得失,尤其是政治活動;所謂的『天』是指天道。人事又是以他所謂『前世已行之事』 也即【春秋】所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間的人事為通例,以此為標準來評價後世的人事;所謂天道,乃是運用易學理論對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所發生的災異、祥瑞等自然界的現象進行解釋,並與當時的人事聯繫起來,尋找出其中的聯繫。因此其『天人合一』之說,其實是以【春秋】為體,以易學為用。

二、董仲舒『春秋學』與『易學』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性

董仲舒以【春秋】為體、易學為用來構建自己『天人合一』的學說並非偶然,這是由易學與【春秋】自身的特點而決定的。

首先,易學的『天人同構』思想是董仲舒『天人合一』學說的立論基礎。『天人之際』之所以有聯繫,能夠合一,是因為『天人同構』。

【周易·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4326這裡將天道陰陽與地道剛柔和人道仁義比附,是同構的,都為兩。易之六畫,乃是聖人取象於天、地、人之道。【說卦】還通過八卦將天象與人事聯繫起來:

干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4330-334

【周易】認為:干於天象為天,於人事為君、父,於人體又為頭。坤於天象為地,於人事為母,於人體又為腹。震於天象為雷,於人事為長男,於人體為足。巽於天象為木,於人事為長女,於人體又為股。坎於天象為水,於人事為中男,於人體又為耳。離於天象為火,於人事為中女,於人體為目。艮於天象為山,於人事為少男,於人體為手。兌於天象為澤,於人事為少女,於人體為口。這裡的天象實際上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天人合一』之天,實指自然界。天與人事之對應比附,也主要是指家,但在家國同構的古代社會,由家是很容易推及國的,這樣,天象與人事就有了比較精確的對應關係。董仲舒在這一基礎上,又繼續發揮,形成天人之間更為詳細的對應和更為緊密的聯繫: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5145

天地者,萬物之本也,先祖之所出也。廣大無極,其德昭明。曆年眾多,永久無疆。天出至明,眾知類也,其伏無不照也。地出至晦,星日為明,不敢暗。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取之此。5214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時而必忠其受也,則堯舜之治無以加,是『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此之謂也。5242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春生夏長,百物以興,秋殺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於氣,莫富於地,莫神於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

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員,象天容也;發,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風氣也;胸中達知,象神明也;腹胞實虛,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為帶。頸以上者,精神尊嚴,明天類之狀也;頸而下者,豐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禮,帶置紳必直其頸,以別心也。帶而上者盡為陽,帶而下者盡為陰,各其分。陽,天氣也;陰,地氣也,故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痹起,則地氣上為雲雨,而象亦應之也。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膚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於其可數也,副數;不可數者,副類。皆當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陳其有形以著其實無形者,拘其可數以著其不可數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類相應,猶其形也,以數相中也。5282-283

這樣,在董仲舒的理論體系中,天為人之本。天的一切在人的身上都有相應的對應。天生、地養、人成;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連人的身體,也是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德行、好惡、喜怒、受命,分別是化天志、天理、天之暖清、天之寒暑、天之四時而成。人之頭、發、耳目、鼻口呼吸、胸、腹分別對應天、星辰、日月、風氣、神明、百物。天人同構,所以天人之際也是相通的。董仲舒的這套理論,是將易學之天人對應關係的細緻化,在天人之間建立起更為詳細、周密的對應聯繫,為天道全面指導人事的天人合一學說奠定了基礎。

不唯如此,董仲舒還將天象與政權結構作了比附對應,認為官制也是取象於天。【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云:

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三起而成,四轉而終,官制亦然者,此其儀與?三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四選而止,儀於四時而終也。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立成數以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無失矣。備天數以參事,治謹於道之意也。此百二十臣者,皆先王之所與直道而行也。5171

【春秋繁露·爵國】又云:

天子分左右五等,三百六十三人,法天一歲之數。五時色之象也。通佐十上卿與下卿而二百二十人,天庭之象也,倍諸侯之數也。諸侯之外佐四等,百二十人,法四時六甲之數也。通佐五,與下,而六十人,法日辰之數也。佐之必三三而相復,何?曰:時三月而成大,辰三而成象。諸侯之爵或五何?法天地之數也,五官亦然。5186

將政權結構與天比附,其目的就是要以天象反映出來的天道干預政治,這也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論最為重要的目的。這樣,在天象與人事之間,尤其是人事中最為重要的政治之間,董仲舒作了詳盡周密的比附,使本來不相干的天象人事、天象政事之間建立起對應關係,為天人合一說奠定了立論基礎。

三、作為『天人合一』理論依據的易學『各從其類』

董仲舒將易學的『各從其類』說加以發揮,建立起『同類相動』的理論,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依據。

【周易·乾卦·文言】云: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417

這裡,就比較模糊地提出同類事物之間的感應問題。【呂氏春秋】之『十二紀』則以為人事與天時相關聯,每個月份都有適合做和不適合做的人事,學界一般將此作為天人感應的濫觴。董仲舒將【周易】的理論加以演繹,並借鑑【呂氏春秋】的理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同類相動』說。董仲舒提出『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5286-287,政治的休咎也必然有相同的天象與之對應,『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故以類相召也』5286-287。為了證明自己的這一理論,他還引【尚書大傳】所載的周王朝的興起一事為證:『周將興之時,有大赤鳥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5286-287董仲舒將易學『各從其類』說發展為『同類相動』說,就為他所建立的對應的天象人事之間有必然的聯繫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天人合一說更加完善,也為士大夫藉助天象干預政治打開方便之門。

易學理論認為:人間之『道』也本於天道、從屬於天道,是聖人受天道的啟示而悟出的。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4290

人間的一切禮樂政治、道德倫理規則,都是聖人法天而制,從天象體悟而出。天不僅是人的本源,而且是人間一切知識的本源。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4298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4323-324

【易】正是聖人體悟天道的產物,八卦是伏羲氏體悟天地自然的變化而作,既含天道,又含人間之『道』;不僅通『神明之德』,而且『類萬物之情』『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學人間之『道』來源於天道的理論也被董仲舒吸收,只是董仲舒將『道』更具體化為『君臣夫婦之道』『仁義制度之數』『王道之三綱』『德刑』。他認為『君臣夫婦之道』取之於天5214,『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於天』5277,『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5278,『德刑』則法天道之陰陽,『陽為德,陰為刑』『陽,天之德,陰,天之刑也』5249。至此,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基本構建完成:不僅天象與人事對應,人間之道也來源於天道、從屬於天道。『【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4266『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4286『【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4318。則【易】乃是包羅天道、地道、人道的大典,因此也成了溝通天人之際的天然選擇。

在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體系中,作為『天子』的皇帝,是有着特殊地位的。『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5242。天子是『受命於天』而治理天下的,『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5158。而上天對於『天子』對天下的治理是否滿意,是通過天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天變,賊氣並見』592。溝通『天人』的就是『聖人』,聖人溝通天人的工具就是經書,尤其是道人事的【春秋】和包羅天道的【易經】。董仲舒闡述聖人之意,奏明皇帝,並通過皇帝施諸政治。這樣,就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天子受命於天治理天下,接受天的監督,對天負責;天通過『垂象』來表達意志;聖人作經書來溝通『天人之際』;董仲舒闡述聖人經書的微言大義,並通過天子施之於政事。可見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論最終的歸宿,仍然是政治。

對於天人之際的關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具體的闡述,【五行順逆】云:

木者春,生之性,農之本也。勸農事,無奪民時,使民歲不過三日,行什一之稅,進經術之士,挺群禁,出輕系,去稽留,除桎梏,開門闔,通障塞。恩及草木,則樹木華美,而朱草生;恩及鱗蟲,則魚大為,鱣鯨不見,群龍下。如人君出入不時,走狗試馬,馳騁不反宮室,好淫樂,飲酒沈湎,縱恣不顧政治,事多發役,以奪民時,作謀增稅,以奪民財,民病疥搔溫體,足胻痛。咎及於木,則茂木枯槁,工匠之輪多傷敗,毒水渰群,漉陂如漁,咎及鱗蟲,則魚不為,群龍深藏,鯨出現。

火者夏,成長,本朝也。舉賢良,進茂才,官得其能,任得其力,賞有功,封有德,出貨財,振睏乏,正封疆,使四方。恩及於火,則火順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蟲,則飛鳥大為,黃鵠出見,鳳凰翔。如人君惑於讒邪,內離骨肉,外疏忠臣,至殺世子,誅殺不辜,逐忠臣,以妾為妻,棄法令,婦妾為政,賜予不當,則民病血壅腫,目不明。咎及於火,則大旱,必有火災。摘巢探鷇,咎及羽蟲,則飛鳥不為,冬應不來,梟鴟群鳴,鳳凰高翔。

土者夏中,成熟百種,君之官,循宮室之制,謹夫婦之別,加親戚之恩。恩及於土,則五穀成而嘉禾興,恩及倮蟲,則百姓親附,城郭充實,賢聖皆遷,仙人降。如人君好淫佚,妻妾過度,犯親戚,侮父兄,欺罔百姓,大為台榭,五色成光,雕文刻鏤,則民病心腹宛黃,舌爛痛。咎及於土,則五穀不成。暴虐妄誅,咎及倮蟲,倮蟲不為,百姓叛去,賢聖放亡。

金者秋,殺氣之始也。建立旗鼓、杖把旄鉞,以誅賊殘,禁暴虐,安集,故動眾興師,必應義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閒習之,因於搜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修城郭,繕牆垣,審群禁,飭兵甲,警百官,誅不法。恩及於金石,則涼風出;恩及於毛蟲,則走獸大為,麒麟至。如人君好戰,侵陵諸侯,貪城邑之賂,輕百姓之命,則民病喉咳嗽,筋攣,鼻鼽塞。咎及於金,則鑄化凝滯,凍堅不成,四面張罔,焚林而獵,咎及毛蟲,則走獸不為,白虎妄搏,麒麟遠去。

水者冬,藏至陰也,宗廟祭祀之始,敬四時之祭,禘祫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諸侯祭土。閉門閭,大搜索,斷刑罰,執當罪,飭關梁,禁外徙。恩及於水,則醴泉出;恩及介蟲,則黿鼉大為,靈龜出。如人君簡宗廟,不禱祀,廢祭祀,執法不順,逆天時,則民病流腫、水張、痿痹、孔竅不通。咎及於水,霧氣冥冥,必有大水,水為民害;咎及介蟲,則龜深藏,黿鼉呴。5299-301

這裡,董仲舒將天象與五行理論結合起來,分類闡述,與政治活動一一對應。據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載,董仲舒謂『【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則在董仲舒看來,五行本是易學題中之義。董仲舒將農事歸為木,如君主行善政、恤農事,則祥瑞之應在草木魚龍,反之亦然,如奢侈不恤農,災異之變亦在草木魚龍之類。火則被引申為明,凡有關君主能否修明德之事其應具在火。如人君發令施政得當,尊賢使能,恩及羽蟲,其祥瑞之應在甘露、鳳凰、黃鵠。反之,若『惑於讒邪』,政治昏亂,則其災異為火災、大旱。董仲舒將火與君主修德施政聯繫起來,實際上是資取【繫辭】關於『離卦』的解釋:『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4327離卦為火,由火又引申出『明』,是『聖人向明而治』之象。這裡的聖人就是指『君主』,故君主是否修明德、施仁政,上天就要通過火象來獎掖或警戒人君。關於宮室家庭等倫理道德方面的事,董仲舒歸為土,其祥瑞之應在五穀、仙人,其災異之應亦在五穀。軍事活動,歸之於金,其祥瑞、災異,具應在獸。祭祀刑罰,歸之於水,其祥瑞、災異之應亦在水、霧、龜等。董仲舒通過將天象(實際為自然界的一些異常現象)與人事的比附,企圖在人間的政治得失與天象之間建立起一種比較精確的對應聯繫。依據這一理論,人們就可以因天象而論說君主治國之得失,對政治施加影響。但他的這一理論無疑是荒謬的,由於天人之際本身是一個偽命題,這種比附對應越精確其破綻也就越多。為此,董仲舒又不得不對【五行順逆】篇加以補充,將五行與帝王的五種行為聯繫起來,其【五行五事】篇云: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之以暴風。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之以霹靂。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音征也,故應之以電。王者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氣也,其音羽也,故應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則稼穡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之氣也,其音宮也,故應之以雷。5311

這樣,董仲舒就可以從政事與帝王行為兩個方面去與所謂的天象比附聯繫。董仲舒運用這套理論來解釋【春秋】,並將【春秋】事例作為通例來衡量漢代的政治。『視【春秋】所舉與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天地之變,國家之事,粲然皆見』31331。如【春秋】載,魯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董仲舒將此解釋為上天對魯宣公十五年王札子殺召伯、毛伯,周天子不能誅這件事的告誡。『天戒若曰,不能行政令,何以禮樂為而臧之?』31323對於出現災異後的補救措施,董仲舒建立了一套體系,【五行變救】云:

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木有變,春凋秋榮,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飢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谷,振困窮矣。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土有變,大風至,五穀傷。此不信仁賢,不敬父兄,淫佚無度,宮室榮。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金有變,畢昴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盜寇。此棄義貪財,輕民命,重貨賂,百姓趣利,多奸軌。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蓃五日。5309

這樣,董仲舒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通過天象與人事結合,全面干預政治。

四、董仲舒熔『易學』與『春秋學』於一爐的努力

細比較【五行五事】與【五行順逆】,其內容有相互齟齬處。如『視不明』『聽不聰』的具體表現,其實就是『人君惑於讒邪,內離骨肉,外疏忠臣,至殺世子,誅殺不辜,逐忠臣,以妾為妻,棄法令,婦妾為政,賜予不當』。因此董仲舒的這套理論遭到了歐陽修的批判,他在【新唐書·五行志】中云:『至為災異之學者不然,莫不指事以為應。及其難合,則旁引曲取而遷就其說。』在現實政治中,董仲舒的這套理論也是左支右絀,不能令人信服。如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遼東高廟災。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董仲舒抓住這兩件事大做文章,企圖對政治施加自己的影響。他將此事與【春秋】所載『定公二年五月兩觀災』和『哀公三年五月,桓宮、釐宮災』相比附,認為四者是同類事件,都是上天通過災異來警戒人君。【春秋】所載二事,是提醒魯君應藉助孔子除去僭越公室的大夫季孫氏,遼東高廟災及高園便殿火,是『天災若語陛下:「當今之世,雖敝而重難,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出。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遼東高廟乃可;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高園殿乃可。」云爾』31332 當時遼東屬於燕國,而燕王劉定國所為多不法。『定國與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定國有所欲誅殺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它法劾捕格殺郢人滅口』31903。符合董仲舒所謂的『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應是董仲舒打擊的對象。而『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則不知為誰。【漢書·五行志上】則云:

先是,淮南王安入朝,始與帝舅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逆言。其後膠西於王、趙敬肅王、常山憲王皆數犯法,或至夷滅人家,藥殺二千石,而淮南、衡山王遂謀反。膠東、江都王皆知其謀,陰治兵弩,欲以應之。31333

則以為『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為淮南王劉安和田蚡以及膠西王、趙王、常山王等。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淮南王入朝在建元二年。【史記·魏其武安列傳】記其事云:

王前朝,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財物。12855

與遼東高廟災相去四年,未免時間過久,因此不可信。

董仲舒這次言災異,被主父偃告發,『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於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32524。董仲舒的這套說辭,不僅未被漢武帝接受,連其弟子呂步舒也不信,竟然以為大愚,董仲舒差點喪命,不敢再言災異。這說明董仲舒想以他熔鑄【春秋】【易】所建立的『天人合一』理論干預政治的理想失敗。但是董仲舒的這一思想還是對漢武帝有所觸動,對元朔六年處理淮南王劉安反叛事件產生了重大影響,『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呂步舒持斧鉞治淮南獄,以【春秋】誼顓斷於外,不請。既還奏事,上皆是之』31333。漢武帝認定董仲舒所謂當誅的『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就是淮南王劉安,而『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就是田蚡,說明董仲舒所創立的災異說已經開始對政治事件產生重大影響。此後,劉向作【五行傳】,『數其禍福,傳以【洪範】,與仲舒錯』31317,其實是對董仲舒陰陽災異說的改造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楊向奎.繹史齋學術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6.

3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袁長江.董仲舒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 裴駰所作【集解】認為這段話乃是司馬遷引述董仲舒之言,今取其說。文中所提到的『經』『權』是董氏重點探討過的命題,而總體思想也與【春秋繁露】相符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