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2|回复: 0

[思维启发] 文化评析·维护汉语的纯净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7-1-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岁末年尾,按照惯例,从中国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多会评出“年度汉字”,盘点一年来的世相百态、人情冷暖。

在国内,也有不少机构评选出了年度用语、词汇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单位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评选出了“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厉害了我的哥”等10个词,作为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不过,面对风起云涌的网络流行语,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直言不讳地说,有些网络流行语挺幽默,让人有美好的感觉,但“有些词让我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哪怕你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比谈‘小鲜肉’好听”。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符号,是社会存在的镜像。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语言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与温度。类似“小鲜肉”这样的词汇,经由互联网传播,业已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网络语言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道理亦不复杂: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已成为生活的必备。另一方面,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迅速——因为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而新媒体则原始而粗放得多,更为山呼海啸、泥沙俱下。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个年头了,语言在网络化进程中,既在承续和扬弃,也在裂变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说:“老的语言也许沉淀了几千年,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有人适应这种变化,有人讨厌这种变化。有些词流行过一阵就灭亡了,这样的自生自灭是很正常的。”

如同饮食上有人口味重、有人口味淡一样,对于网络流行语,基于审美与文化的差异,自然见仁见智、各有偏好。不过,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思考,显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为产业链的现实语境下,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恐怕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这里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语言文字的自净能力,没必要风声鹤唳,尊重语言文化的汰选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锐发觉网络流行语中的“病毒”,并在传播使用中多些规范意识、规则意识。

此前,中国人使用最广泛的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在第12次修订中,明确了结合时代特点加注常用网络用语的取向。可见,传统语言的严谨与网络语言的鲜活,并非鱼与熊掌般的矛盾。眼下而言,相信汉语言的自我净化“功力”,可以在欢迎美好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坚守好汉语言文字的“纯净花园”,这也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