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6|回复: 0

[五祖拳] 台湾省的五祖拳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1-9-26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和讯博客
    武术网资料
    一、少林五祖拳本义:‘达尊身,太祖足,罗汉步,大圣掌,白鹤指’

少林五祖拳:

    中国武术渊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且闻名于海内外,南少林五祖拳是结合各家拳术发展而成。拳术乃配合单田呼吸吞吐、刚猛有力、手肢变化无穷、脚步扎实、爆发力极强,有太祖拳、罗汉拳、猴拳、鹤拳…等传统南拳的拳术,亦有北派长拳腿法的优点,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的正统少林拳术之一,是一 整套简单易学的传统南拳并可使身体健壮的拳法。

    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

    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土寻根溯源,络绎不绝。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灯衍派,建于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闽南少林五祖拳,又称福建南拳,便是源出泉州少林寺,创自蔡玉明。

    蔡玉明,原名怡河,玉明为其字, 是清末当代的武秀才,生于福建泉州晋江之枋尾乡。蔡家世代业商,家境富裕,其父为闽南有名的酱油殷商。蔡玉明自幼生性好武,秉赋聪明,其父见其如此,遂顺其意,予以重金礼聘八闽名师好手,来教导玉明各项少林武术。经过十几年的学习苦练,已成为少林武术的好手,但是玉明并不以此而自满,一心渴望着能够达到更高的武术境界,于是毅然弃家从游,走遍大江南北,寻访各地名师好手,欲求各家各派的武术精华。历经二十多年的历练切磋,其武技亦随日增长,更趋近完善。于是遂将毕生所学去芜存菁,融合南北各派精华而自创五祖拳。

    蔡玉明一生除擅练铁沙掌和铁布衫外,亦擅轻身法(轻功), 有‘手持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之称谓,其故居不设门户,进出皆行轻身法,墙高丈余可跃而上,故有‘枋尾鹤’之外号,其名声威震八闽所向无敌,和永春鹤拳郑礼叔并称两大宗师,俗称‘泉州枋尾鹤,永春郑礼叔’。为了使五祖拳得以发扬光大,蔡玉明遂开馆受徒,馆名为[仁义堂]不久便声名大噪,门徒日众,成为闽南最大的拳派。

    蔡玉明的徒弟遍布八闽各地,其中最著名十大弟子,即民间俗称 [五祖十虎],一是[奇手大师伯] 林九如。二是[怪脚翻天豹] 魏隐南。三是大古秧翁朝言,逊清武秀才,四是尤俊岸,武举人。五是[金翼大鹅] 陈京铭。六是[凤凰尾手] 何海。七是[钻天鹞] 陈魁。八是[落地金蛟] 得师。九是官桥柯彩云。十是南安沈阳德。

     沈阳德,南安人,是蔡氏关门弟子,南京国考及格国术裁判员。旅居星洲时传徒受艺,星、马、缅之五祖拳师皆出自其门下。其弟子有邱继仕、邱思炭、丘思进、丘天乞、丘咸章、林维爵、许乃敬、林海龙…等,后因大陆 政权变更(指共产党政权解放中国),弟子纷纷的他走,不少弟子来到东南亚开馆受徒,因而五祖拳盛行于东南亚 。吾师父丘思进民国元年农历七月七日生,毕身专研五祖拳,在缅甸与师爷沈阳德之徒丘咸章学五祖拳,三、四年后巧逢中日之战,师爷沈阳德家乡惨遭日军轰炸而迁至缅甸,师父经同门引荐便投入沈氏门下于仰光龙山堂苦练五祖拳;时经几年日军又轰炸缅甸师爷转赴新加坡定居,师父则回家乡福建于乡村社里内受聘教授百余弟子,抗日胜利后再返回缅甸于建德总社传授五祖拳,后再由缅甸迁徙来台,定居芝山岩并传授弟子甚多,民国七十八年农历五月三日因血压高而安详离世,晚年两弟子杨裕民、胡登科追随左右。其中弟子杨裕民荣获中华民国(体总)国术国家级运动教练及国际级运动教练和中华台湾国家级裁判;并训练五祖拳下一代弟子参与2005年全国传统武术锦标赛(共60队参加),荣获团体全台湾精神奖第二名,传统武术锦标赛第三名,选手有社会组男、女传统拳术金牌,兵器银牌;高中组兵器对练银牌;国小组男、女拳传统术金牌,奇兵金牌及拳术对练金牌 。
        据古谱〈记学拳法祖〉记载:‘第一祖达尊云法。太祖教势。行者教道。罗汉示身。白鹤先生教刚柔相应。八刚二十四柔。单拳独出。乃天下无敌。’少林五祖拳是集合达尊,太祖 ,罗汉,猴拳,白鹤五种拳术的精华而成为达尊身,太祖足,罗汉步,大圣掌,白鹤指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新拳种,其内容又与上述的五种拳非常类似,连手肢及招式的名称也十分相同,主要内容可分为五祖拳及六艺法。拳套有四十八套以上,以三战(太祖拳)为首套, 如下还有平马战(鹤拳)、左战(达尊拳)、二十拳(太祖拳)、挑卡(罗汉拳)、打角(罗汉拳)、双绥(罗汉拳)、中管(太祖拳)、三角摇(达尊拳)、清风(罗汉拳)、千字打(鹤拳)、连城(达尊拳)、连环(达尊拳)、沉头(太祖拳)、双鞭(达尊拳)、双爪(罗汉拳)、天罡、地煞(罗汉拳)、双角、连环八卦...等,每套拳均以[八步]起始,八步包 括了双坠、双擒、文武拳、双挑、坐 扎等,又每套皆有对打。六艺法就是长、短、奇兵器共有三十三套,计有刀(单刀、双刀)、枪、剑(单剑、双剑)、棍(槌)、柳公拐、双铁鞭、青龙大刀、 方天画戟、官刀、三节棍、钩镰、锄头、 双锏、川钯、大斧、双头槌进柳公拐...等。

    五祖拳于平时锻炼之时,即需用较大的力量,于手、腕、肘、肩、腰等关节处,尤应注意,发劲时,一并使力,两腿的站式亦应注意,它非为丁字步,亦非为八字步,而是六四步,前四坐后六,同时要五趾朝天,四点金落地,如此可使双腿结实有力,此外尚须要求手脚并进,手到脚到。     
   
     五祖拳所用的手法百余种,如擒、摇、切、破、挡、开、啄、盖、点、敲、拳、轩、挑、锤、双批、刈、破牌挡、鸡展翅、观音坐莲...等;尚有巧手,以练手的灵活及有力。五祖拳虽名出南拳,但实则兼具南北少林之优点,其腿法亦多且实用,如直进踩腿、后腿勾腿、扫腿、落地金钩剪、落地踢腿、海底捞针(扫躺腿)、盘龙踢(正踢)、假踢(侧踢、摆莲腿、横踢)......等。

     五祖拳术风格突出,刚健有力,力量灵活而富有弹性,一招一式,非打即攻、连萷带打。即在对阵时,动作小而快,手臂曲而不弯,爆发力强,随打随攻,使对手难以防范,有快速至胜的特点。此外,如果已能精通拳法的招数,尚可与本门六艺法的兵器并用,是一特点也。亦即拳术之手法与兵器同,能精通拳术之一招即可以使兵器得心应手,两者相辅相成。再与敌人相对时亦有散手法[六门八法手]既是猴鹤对打,为五祖拳应敌之本,使拳不流于空架式只有拳谱而无对打应敌之本领;运用达尊身的练习使身体练的更硬朗,以瞬间呼吸吞、吐使含胸沉肩下的躯体在松紧之间,可以承受外来突击之力量,以三角马攻防敌人但身体及眼睛的视线永远目击敌人的一举一动;配合太祖足既有一、五趾抓地练习法。二、单趾朝天,其他四趾落地练习法。三、比较玄奥的“五趾朝天,四点金落地 ”的训练,让现有的脚力及站桩力量大增而落地生根,将来五趾落地便威力惊人。以上的方法均可让练习者双脚变成身体的利器,如铁扫把(镰刀般)攻击对方的任一部位,还有假踢、三寸踢、飞龙踢;运用罗汉步既是六四步(四六步),为一般擂台、散打最爱的步伐, 前足20-30度内扣,后足20-30度外摆,可直进攻踩、蹬、踢敌人亦可钩脚退剪敌人双脚,当然亦有前、后足滑步之溜马,其步伐灵活可迅速前、后、左、右转及叠马,可以迅速攻击敌人及逃避敌人突然来袭;以大圣掌既猴子的敏捷及灵巧的手法及腿法来加强训练学习者地功及下三路的攻击,尤其是由上往下堀的腿力训练及“落地金铰剪”的腿法;平常练习时又得配合单田呼吸-吞吐法-来强健体魄及白鹤手肢配合玄女法比白鹤宗身法还要柔化,以听劲为先,以抖弹为劲,以内息为功加上身体单田震荡及配合白鹤(手肢)指来发劲 ,最后以六门八法为本门最终手肢绝技;另外是手肢的锻炼,每练之时,必互相架打(𫏋手)而使其渐渐硬朗,以接应外来强劲手肢之突袭,故五祖拳是一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风格独特的标准南拳(绝非大开大合,长桥大马)。

    深感传统武术能经几百、几千年流传至今,设计传统套路的严密思维不仅有先人的智慧结晶及生活的哲学,符合人体工学及筋络学。尤其往昔练武者几乎懂中医学上的伤科,对于骨骼及筋络和人体穴道了若指掌,因此练五祖拳不会受年龄、性别之限,绝不会伤害到自己;反观世上练武者不练基础功法及传统套路,却为了加强舞台热闹效果而表演者自行加入体操、舞蹈来更改传统武术,结果年龄不到三十岁便百病丛生,不是膝盖便是韧带或是脚踝出毛病。吾辈应好好珍惜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别让它成为近代武术的包袱,让学习简易的五祖拳成为全民运动的传统武术,希望有心习武者一起来推广且发扬它。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