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1|回復: 3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複製鏈接]
草月风 發表於 2010-7-1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_3 k. C' u4 H

( \& ]9 m$ |. \7 u ) r! p4 f2 j$ j& k; q
          作者:郑渊洁
! K: I" q# X5 q& _- b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0 t8 u! a4 G" R- r: D! A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 @  A% Y2 B! t5 ^9 r4 k3 `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 x6 U' Q8 d3 @! ^3 U8 q6 l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7 }* u! ]: [6 v2 Y! ?4 F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 I2 G7 \& |5 L* q( X3 M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 \( B& m, n: l/ _. f  @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1 C1 P$ }' z4 H6 h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 d$ ]) \& H  ?
+ J$ _6 ?) b- X
延章 發表於 2010-7-14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拿马拉松来比喻,人生似乎是有点类似,不过,有什么理由能把人生比作马拉松。最起码的不同是,智慧,有一个高的基础,将成才得更快,也成功得更快,这个基础,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的,如果後天要有一个高的基础,就得在起跑时跑快些。马拉松,在这时候有可比性吗?
延章 發表於 2010-7-14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也许,“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并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但是我想说的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会让孩子长期丧失自信,一蹶不振!
易子 發表於 2010-7-18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的终极目标

本帖最後由 易子 於 2010-7-18 16:51 編輯
3 }% }& X, a! K# |, |; [% g( E: M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T0 X  e/ [. i' J在我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人人如君子,人人如龙。
& o! A7 L  f5 C+ |  p+ w7 s只要是一个健康智力正常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与这个孩子的身体智力素质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在于后天的环境,还有是什么改变了他。
+ u  T7 a0 e6 K9 l! d4 `2 q7 w  古有孟母三迁,小孩子能够在生活中自己观察接触的事务,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几乎不需要说教,比如父母爆粗口,打人,生活中的长辈的言行,玩耍的玩伴,小孩子都可以学到。所以我们说许多小孩 从小很乖,还有从小就很坏,都是这个道理。/ @2 ]; E& K5 U- z
  父母家庭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人之初,性本善,为善为恶,在于谁在改变他.( U! R; R* h% J8 I' q
我看新闻,说家长把孩子送到网瘾戒除中心,结果孩子被所谓的教官打死了,父母痛哭失声,后悔不已,我只能说,这种 悲剧是时代的普遍现象,国家政府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a4 N% P0 S2 w4 s9 m
   养不教,父之过。养而不教,何必要生!难道就为 了给民族社会制造混乱的吗?小孩子长大了,自己有思考,有人能改变自己,有人却不能改变。这让我有点回忆小时候的时光。1 u/ K! E. ^( v8 M6 \$ L, b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父母没有告诉我要做什么,但是他告诉我什么不能做,我小时候很木纳,甚至说迟钝,但是父严母慈,家里没有什么书籍,有限的只有母亲读书时候一些简易的历史教材,在我小学6年级前,我就通读了华夏的历史概括,许多简短的小历史故事,忠臣良将,上古先贤,都十分的有趣。有时候无聊,只有一遍遍的看历史书籍,甚至都有点翻破烂了,因为家里也不是知识分子家庭,母亲也是工作后读了中专,但是母亲字写的很好,一支钢笔写了很多年,可惜被我写坏了,惭愧。
( |; q7 r( v* ~/ s- E7 q3 L0 y+ {+ [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喜欢上了古典文化,随着慢慢的长大,父母也教不了我多少,但是人情世故,我看的多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上了大学,漂泊社会,也看到了在虚伪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种种矛盾,社会的不确定性,社保亏空,教育医疗产业化,媒体网路的高压,商人的圈地运动,党政军系统的各种潜规则。现在的百姓,买不起房子,交不起社保,生不起2胎,找不到老婆,金钱之上,各种炒作,拜金,你觉得你的孩子能避免这些吗!
" ~' S+ X& B# b' V2 k, f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红二三代,官二代,你觉得你能避免吗!
, p6 d0 c# L  o: F8 D+ c$ V$ E 所以我们要评估下孩子,我们不指望他长大有多少的本事,但是你在他小时候就应该教他做人的美德,科学技术知识可以后学,否则以后小孩子可能连你这个父母都不认了。司马光说的德才之论,貌似就是这个道理。3 ^# ^' s7 M- R7 w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的心灵走向成熟,走向博大,而不是压抑,你教1年的知识,不如让他做到一种品德,比如让他学会诚信,学会尊重,学会思考,这些才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社会可以完全推倒重来,但是文化可以吗?孩子错过就错过,时光可以重来吗!
* M9 ]* m! V8 H8 D# h6 H7 r  心忧天下,哀悯世人。承先启后,德照千古!前辈们都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无论他们是入世还是出世,都是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了自己所理解的道!人们都说,理想和现实是冲突的,如果你要理想,就要碰的头破血流。但是我们的祖先都是这么做的,生死不惧,活着要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活着,和禽兽无异!舍生取义,不作蝼蚁!. n3 S2 K3 n& o2 a
  现在你会给你的后代留下什么东西,财富?还是其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