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1|回復: 2

[训诂学] 笔·一字一世界 一笔一乾坤 ·说方解字

[複製鏈接]


妙笔生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

妙笔生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

笔字出现时间比较晚,战国时代的简牍文字中才出现

笔字出现时间比较晚,战国时代的简牍文字中才出现

妙笔生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看似是来形容画工出神入化,其实不然。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诗仙李白小时候曾经梦见自己所用毛笔的笔头上长出鲜花,长大后果然文才横逸,这就是『笔生花』的传说。

聿是笔的本字

聿是笔的本字

笔字出现时间比较晚,战国时代的简牍文字中才出现。更早时,聿是笔的本字,甲骨文字形很形象,上面是一只手的象形,手中握着一只毛笔,可以明显区分出上部的笔杆与下端分岔的笔头。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东周时期,各国对于笔的称呼并不相同,楚国人称为『聿』,吴国称为『不律』,燕国称为『弗』,只有秦国称之为『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解释:『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于是对于笔的称呼便统一为现在见到的『筆』字。在『笔』的简化字中,把聿简化为毛,而竹与毛正好代表制作毛笔的两种原料。

〖说文解字〗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说文解字〗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笔与文人雅士朝夕相随,不离左右,久之便赋予了它诸多雅号,不少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诗经·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笔就得到『彤管』之名;曹植〖薤露行〗中有『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笔又得『寸翰』之号;左思〖咏史〗中有『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笔自此可称『柔翰』。不仅如此,笔还是文采的代称。除了开头提到的『妙笔生花』,另一成语『江郎才尽』也与笔密切相关。据〖南史·江淹传〗记载,南朝的江淹年轻时就是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一日,他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枝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在古人笔下,似乎才华不是出于自身,而在于笔,足见其在文人心中之地位。

对于笔的称呼并不相同,楚国人称为『聿』,吴国称为『不律』,燕国称为『弗』,只有秦国称之为『筆』 ...

对于笔的称呼并不相同,楚国人称为『聿』,吴国称为『不律』,燕国称为『弗』,只有秦国称之为『筆』 ...

的确,无论什么人,只要想要我手写我心,就离不开笔。书法家用笔能书写出大小篆的古朴、隶书的端庄、楷书的秀美、行书的飘逸;诗人词人用笔能书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平实;画家用笔能绘画出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百态千姿,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在大家笔下,才思有如春风吹过,留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传世佳作,而普通人,也能用笔涂鸦出自己一路所走过的记忆的深浅不一。

〖说文通训定声〗解释:『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

〖说文通训定声〗解释:『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

笔还是史官手中的利器。在〖礼记〗中,有『史载笔,士载言』的说法。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右史记事,左史记言。『史载笔』即史官用笔记录国家大事。在古人看来,史官最高的品质叫做秉笔直书,即拿着笔就要写实话,不能在强权威胁下说假话。通过笔录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同时以文化之力监督、规范帝王以及官员的行为,这是中国史官的使命。而为维护史官的尊严和秉笔直书的权力,历代先哲前仆后继,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齐太史刚直,晋董狐无畏;孔子定〖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直书无隐,汉室未敢窜易一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史官手中拿的不仅是笔,更是中正与真实。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于是对于笔的称呼便统一为现在见到的『筆』字 ...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于是对于笔的称呼便统一为现在见到的『筆』字 ...

笔尖柔软无骨,但古人五指发力,静气凝神,写出的字却方正刚直、骨力遒劲,万钧难撼。今天,进入了键盘时代,不仅毛笔难得谋面,即使钢笔、铅笔,亦与我们渐行渐远。若有时间,不妨拿起手下的笔,去感受千年前古人挥毫时的那种情怀,那种中正,那种书写真实的高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8-9-4 19:03
笔尖柔软无骨,但古人五指发力,静气凝神,写出的字却方正刚直、骨力遒劲,万钧难撼。

这样一表述,感觉书法就是一门极其高深的艺术!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8:53
笔与文人雅士朝夕相随,不离左右,久之便赋予了它诸多雅号,不少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