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2|回復: 0

[講古] 话说天下大势·三国军事地理模型

[複製鏈接]
文史宴 發表於 2018-6-15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1-3-1模式的品字模型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从分合的角度,三国时代可以看做1-3-1模式,即东汉-三国-西晋模式。

这个模式下,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分别为:

190年,董卓乱政,导致东汉崩溃;

220年,曹丕篡汉,开启三国鼎立;

280年,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

190年到220年,写的是汉末,讲合久必分,对应〖三国演义〗中前80回;220年到280年,写的是三国,讲分久必合,对应〖三国演义〗中后40回。

天下大势

标志时间

标志事件

造成影响

1

190

董卓乱政

东汉崩溃

3

220

曹丕篡汉

三国鼎立

1

280

孙皓投降

西晋统一

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下三分,而不是二分或四分呢?英雄史观早有答案:三分是因为出现了三个英雄,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d103d006f253b385a6470fdc47572bad.png

图1 品字模型

但是,这种解释有一个问题。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魏居北,蜀居西,吴居东,像一个品字。西晋统一后不久,天下再次三分,分为:东晋,后赵,成汉三足鼎立,地理格局与魏蜀吴几乎一模一样,也呈现品字形状。这难道是巧合吗?

667e691004a02caf0d34155ce3d35700.jpg

图2 魏蜀吴三分图

2c5f760b4e4ab9903a9f66099ebc187c.jpg

图3 东晋后赵成汉三分图

即使英雄史观能用三个英雄解释天下三分,似乎也无法解释两次三分地理格局相同的现象。于是,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地缘史观。地缘本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一种视角,我借用它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分裂时期,我称之为地缘史观。

440ebfdd0ef656e1e79518408e588d71.jpg

图4 魏晋时期中华大地的三种地形

让我们回到魏晋时期,站在空中俯瞰中华大地,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中华腹地呈现三种截然不同的地形:北方平原、西南山地、江南水乡。这三种地形也呈品字形状,对应到三国时代,魏国占据北方平原,蜀国占据西南山地,吴国占据江南水乡。

在冷兵器时代,单一兵种统一单一地形相对容易,跨兵种跨地形作战相对困难。魏蜀吴三国,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建立了相应优势兵种,魏国善骑兵,蜀国善弓兵,吴国善水兵。

三国

占据地形

优势兵种

北方平原

骑兵

西南山地

弓兵

江南水乡

水兵

西汉晁错〖言兵事疏〗说:『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

北方平原适合骑兵纵横驰骋,曰得地形;北方人善骑马、善格斗,曰卒服习;北方盛产优良战马,曰器用利。

西南山地适合弓兵乘高布伏,曰得地形;西南人善爬山、善射箭,曰卒服习;诸葛亮改进弓弩,制造出诸葛连弩,曰器用利。

江南水乡适合水兵凭江拒守,曰得地形;江南人善游泳、善驾船,曰卒服习;吴将董袭督造楼船,高达五层,曰器用利。

优势兵种

得地形

卒服习

器用利

魏国骑兵

北方平原

善骑马、善格斗

金戈铁马

蜀国弓兵

西南山地

善爬山、善射箭

强弓硬弩

吴国水兵

江南水乡

善游泳、善驾船

高帆大船

综上所述,地缘史观认为,地形与兵种的差异是三国时代天下三分并呈品字模型的深层原因。

二、1-11-3-1模式与中字模型

在1-3-1模式中,从190年东汉崩溃到220年三国鼎立为后汉,从220年三国鼎立到280年西晋统一为三国。

曹操、郭嘉、荀彧、关羽、庞统、孙坚、孙策、周瑜、鲁肃、吕蒙、董卓、吕布、袁绍这些人都死于220年前,严格地说,他们是后汉人,而非三国人。

群雄讨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入川、关羽北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于220年前。严格地说,这些是后汉的历史,而非三国的历史。

真正精彩的不是三国,而是后汉。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写190年到220年,用了80回;写220年到280年,只用了40回。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1-3-1模式忽略了一个问题:东汉崩溃后,中华大地并不是直接形成了三国鼎立,而是经历了一个群雄割据的局面。品字模型可以解释三国三足鼎立,但无法解释后汉群雄割据。

我们选取局面最混乱的196年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年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即:曹操挟持天子,改元建安。

为了便于理解群雄割据的局面,我们从〖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说起。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煮酒论英雄中,刘备一共提名了8位英雄候选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曹操又说真正的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其实他们还忘了一个人,就是独霸交州的士燮(由于罗贯中的忽略,很多读者甚至不知道东汉有交州,交州有士燮)。〖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虚构的是故事细节,而非天下大势,从上帝视角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差别很小,历史上东汉末年成气候的割据势力正是这11股。

这样,我们对1-3-1模式加以补充,变成了1-11-3-1模式。

天下大势

标志时间

标志事件

造成影响

1

190

董卓乱政

东汉崩溃

11

196

曹操挟帝

群雄割据

3

220

曹丕篡汉

三国鼎立

1

280

孙皓投降

西晋统一

从190年董卓乱政开始,割据势力不断增加,直到196年达到了十一股,他们弱肉强食,互相兼并,到220年只剩下魏蜀吴三大股,最终,在280年由司马氏统一天下。

但是,这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会形成11股割据势力,而不是10股或12股呢?我们再引入一个新概念:军事地理单元。军事地理单元指的是地形上相对封闭,资源上能够自给自足的地理区域。一旦天下大乱,这种区域易守难攻,钱粮充足,很容易形成割据。

我们仍然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但这次低一些,会发现,汉末三国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军事地理单元正好有11 个。

bbb2cfb8fea9c973685a933aa8e582b5.jpg

图5 军事地理单元

这11 个军事地理单元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五横三纵』来概括。

『五横』指:

一横:黄河以北的河北。

二横:黄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关西、中原、徐州。

三横: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长江以北的汉中、南阳、淮南。

四横:大巴山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巴蜀、荆州、江东。

五横:五岭以南的岭南。

『三纵』指:

一纵: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关西、汉中、巴蜀。

二纵:位于我国南北大动脉的河北、中原、南阳、荆州、岭南。

三纵: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徐州、淮南、江东。

其中,汉中、南阳、淮南较小,而且东西方向无法进行军事行动,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南北通道。另外,在军事地理上,最北端的河北只与中原相连,最南端的岭南只与荆州相连。由此,我们可以把11个军事地理单元的位置关系简化一下,得到一个群雄割据时的军事地理模型,这个模型很像中国的『中』字, 我称之为中字模型。

08561ec1ac5f97599b742a4c2c03c4a0.jpg

图6 群雄割据时的中字模型

直到1800年的今天,中国的腹地,仍然依稀可见中字的痕迹:

614d9c508c61e07aad3fdbbbac1d5a3e.jpg

图7 当代中国城市格局图

中字模型同样适用于三足鼎立时期。

曹操192年起兵占据中原,198年夺取徐州,199年夺取南阳、获得淮南, 207年夺取河北,212年平定关西,11个军事地理单元中独占6个。

刘备214年夺取巴蜀,219年夺取汉中,拥有2个军事地理单元。

孙权200年继承江东,219年独占荆州,220年接管岭南,拥有3个军事地理单元。

8edf7690206c75e15d8aadc5488c8e7c.jpg

图8 三足鼎立时的中字模型

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是一大对二小的局面。由于魏国过于强大,迫使吴蜀两国长期处于联盟状态,三足鼎立可以看成一种特殊形态的南北对峙。从军事地理单元的角度看,魏国独占河北、关西、中原、徐州,南阳、淮南6个军事地理单元;吴蜀两国一共占有汉中、巴蜀、荆州、江东、岭南5个军事地理单元,大体相当。如果不考虑汉中、南阳、淮南3个南北通道,双方均占有4个军事地理单元,完全相等。

由此,我们用1-11-3-1模式替代1-3-1模式,用中字模型替代品字模型,深化了地缘史观对三国时期天下大势的解释。

(本文节选自〖英雄的棋局:三国军事地理大势〗)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