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7|回覆: 1

[訓詁學] 【每日一字】夢·同心共築中國夢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5ea74e5fbce81096aab44be20e75e69.jpg
1d7572d9e9b8e334459d3a0105dc222a.png

  歷史上有許多與夢相關的故事,其中最廣爲人知的就是『莊周夢蝶』。莊子有一天酣然入睡,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醒來後,他提出了一個哲學難題:『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這個故事以奇幻寫哲思,體現了『萬物與我爲一』的境界,讓我們看到人心的自由自在、空靈寫意。

07034cba24df5ebb9e42d58034e97cf8.jpg

  古人很早就開始關注做夢的現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夢』字。因爲夢是一種很抽象的體驗,古人便用畫的方法來表現:左邊是一張床,右邊是一個人躺在床上,在睡覺做夢。簡體的夢字沒有那麼複雜,但同樣很有意思。下面是夕,代表夜晚,上面是樹林的林,代表紛繁的景象,做夢就像是在夜晚走進了一座幻象叢生的森林。

fe300e1d351bc2bfdad5ffb4bc9b235a.jpg

  從科學角度看,夢是人大腦活動的正常現象;而從個人體驗來看,夢卻實在撲朔迷離、神奇莫測,有時帶給人歡樂和希望,有時又帶給人惆悵和迷惘。【說文解字】中說:『夢,不明也』,夢總是難以說明,就像人做夢時明明只是躺在床上,卻能擁有如真實發生般或喜或悲的經歷,這種感覺有時並不亞於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帶給我們情緒上的真切與衝擊。因此,夢成爲了傳統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除了華胥夢、蕉鹿夢、南柯夢等典故外,【枕中記】中『黃粱美夢』以夢醒而黃粱未熟表達了浮生若夢、榮華皆幻之感;【牡丹亭】中『遊園驚夢』以唯美寫剛烈,傳遞了人生的至情至性;【西廂記】中『草橋驚夢』,『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大觀園中,『最是那紅樓一夢,道盡人間悲歡』……在中國文學裡,夢是灑脫自在而內涵萬千的。

30994000c85a5f0b9ec0740a6e1be27c.jpg

  不僅以夢入文,古人也愛記錄自己真實的夢。翻閱古詩詞,總讓人感嘆他們連做夢都那麼豐富多彩,充滿詩情畫意。有人在夢中旅遊,如李白夢遊天姥山,『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出入神仙洞府,暢快至極;有人在夢中寫詩,如白居易的【夢中作·贈曇禪師】,王安石的【夢中作·青門道北雲爲屋】等作品,都是『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還有在夢裡習武練劍的,如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可謂英姿颯颯……

543f74f9c2748d4fa3b3211aad7c24f0.jpg

  夢之美在於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因而古人常在夢裡去見自己思念的人與物。有人見到朋友,如杜甫『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他傾慕的朋友李白在夢中倏忽而現,令他喜悅欣慰;有人見到親人,如蘇軾『夜來幽夢忽還鄉』,看到自己離世多年的妻子正在小軒窗下梳洗裝扮,兩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還有人回到故鄉,如溫庭筠在離家趕赴襄陽的路上,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卻是昨夜在夢中出現的『鳧雁滿回塘』的故鄉景色……夢中的情景經歷或許不實,但夢裡的情感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2feea99081718a68e7e41f87a27df53b.jpg

  當人有了夢,並努力奮鬥讓它成真時,夢就成了夢想。偉大的事業源於偉大的夢想,個人的奮鬥如此,國家民族的發展亦然。百年中國夢,漫漫復興路,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少志士仁人捨生取義,無數英雄豪傑奮起抗爭,古老的中華民族踏上了一條充滿坎坷艱辛而又浩氣長存的復興之路。是什麼引導著中華民族始終大步向前?是什麼激勵著中華兒女始終奮發向上?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是中國夢。

dc15a948575af74def1a31178b512478.jpg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歷史與未來,連接著國家與個人、中國與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血氣、骨氣、志氣,更包含著中國走向未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每一個中國人都開始自信地談起中國夢時,我們不僅能從這個夢裡回首昨天的『雄關漫道真如鐵』,審視今天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展望明天的『長風破浪會有時』,更能夠從大家熾熱的眼神和言語中,看到對夢想實現的期盼。


  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它的實現需要我們在『站起來』時的腳踏實地,在『富起來』時的敢想敢幹,在『強起來』時的揮斥方遒——中國夢,有你,有我。(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1-2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喜歡最後一段話,腳踏實地,敢想敢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