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7|回復: 0

[中医理论] 『医者意也』和『意治』法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8-9 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界几乎都知道『医者意也』这句名言,它指导临证具有切实和重要的价值。作为治病救人的中医工作者,希望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医者意也』的真实含义,并力求付诸实践。笔者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如何深入理解『医者意也』

  在古今医著中,『医者意也』的载论颇多,但又易被某些医界人士所忽略。它的学术渊源,应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示。〖灵枢经·本神〗记载:『心有所忆,谓之意。』明确提示医生在诊疗疾病时要多思考、多辨析。东汉医家郭玉说:『医之为言,意也。』唐初名医许胤宗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当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

  我们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影响后世诊疗的名句『医者意也』的本意。从许胤宗所述,了解到『医者意也』的重要含义是他对诊疗的高标准、严要求。诊治疾病,需要医者精于脉证,多思考,力求方药中的。关键还在于不能以情臆度,未抓住重点就乱开方药。我个人理解,『医者意也』是指医生在精细分析因证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辨而获得的证治概念和处治活法。求意的关键是在人思虑,亦即辨证和思考问题的细致全面。

  古代名家对『医者意也』也有相当精辟的见解。隋·王通说:『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其中的『瀹』字,有疏解、调养之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谓:『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茫之里。』说明医者应高度精细地诊治患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又说:『夫医道之为言,实为意也。』北宋名医宋绶批评一些『粗工』(指医技粗劣、不高明的医生)在诊病时往往『肆其臆度,大害生理』,将『意治』和『胡乱猜想、乱开方药』严格予以区分。

  宋绶在给〖诸病源候论〗整理、撰序时亦明确指出医生疗病,应『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提示医生诊病应重视意析,将病证中细小的差别予以鉴识处理。故宋·陈师文在〖校正太平和剂局方〗提示医生诊病,应『无微不究,无隐不洞』。后世医家将之视作警语。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强调说:『意者,心之所发也。』这是实施『意治』的必要条件。元·杜思敬〖济生拔萃〗指出,高明的医生能『洞识物理』,在诊疗疾患时往往能『意之所会,治法以之』,懂得在治病时认真考量病情,圆机活法。在总的治法方面,又须力求在规矩、法度之中。由于『医者意也』和『意治』的特殊性,它甚至还反映在一些书名中。

  明·丁凤〖医方集宜〗说:『医者意,意者宜,因名之以集宜。』这是对『医者意也』的择优和精选,当然有利于医者治病救人。另有一部重视『意治』的名著,是明代临床大家喻嘉言的代表作〖寓意草〗。他主张在诊疗过程中,应『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方,〖内经〗所谓微妙在意者是也』。说明诊治病证,当重视『意析』以立方遣药,当然他也十分重视临证施治的规范性。明·俞牟〖续医说〗则谓:『在诊疗疾患时重视「意治」,在运用时当遵法而不泥于法,遣方而不尽准其方。』他主张『病万变,药亦万变』,是为『意治』的重要特色。如此,能让医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学习和掌握变通的治法,遵循治病的法规。清代著名仲景学说研究者汪琥,曾手著〖医意不执方〗,强调医生诊治病证时,处方当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多变。

  从案例看『意治』的重要性

  医生自古就被认为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明·陶华〖伤寒琐言〗说:『医者,君子之道也。』故为医者应力求以仁心仁术为宗旨,以治病救人为目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这是我们医者必当遵循的职责。清·钱潢〖伤寒溯源集〗指出:『圣贤立训之规矩有限,病情变幻之伎俩无穷。』这是对医生诊治疾患所提示的警语。医生既应力求规范,又须重视思考,善于方治的灵巧多变。这些均属实行『意治』的基本条件。

  医道之精微,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向医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他说:『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这些话,反映了程国彭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的著述对后世学术界和临床界的影响相当深广。现举例如下,谈『意治』给我们的启发。

  据宋·张杲〖医说〗记载,宋代权相蔡京苦于便秘,延诸多名医施治乏效,有人推荐史堪(字载之)往诊。史堪在辨证、切脉后,让侍者去药店购买二十文钱的紫菀研末给蔡京冲服,大便遂通。蔡京惊问其故。史堪回答说:『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是肺的传道,您的便秘没有其他原因,属于「肺气浊」。紫菀能清肺气,故凡属「肺气浊」引起的便秘,用之即能通便。』此案的治疗,说明史氏在溯因、辨证和治法方面能独出心裁,堪称是高水平的『意治』法。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字仲淳)深究医理、颇多创见。据其名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太学顾仲恭,遭乃正(他的夫人)之变,复患病在床,延一医者诊视,惊讶而出。医者语其所亲云:『仲恭病已不起,只在旦晚就木,可速备后事。』仲恭闻之,忧疑殊甚,举家惶惶,计无所出,遂请缪希雍诊脉。缪希雍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无恙,独关部杳然不见,谛视其形色,虽尪羸而神色安静,询之曾大怒乎。病者首肯,云:『生平不善怒,独月来有拂意事,恼怒异常。』缪希雍曰:『信哉!此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之证也。大怒则形色俱绝,而况一部之脉乎!甚不足怪,第脾家有积滞,目中微带黄色,恐成黄疸。』数日后,病者果遍体发黄,服茵陈等利水、平肝、顺气之药,数剂而瘳。此属典型的『意治』法。

  缪希雍分析此案,涉及因、证、脉理和治法。类似的案例殊多,兹再举一例。据清代名医王琦为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所写跋语记载,隐菴(张志聪字隐菴)初为粮道书吏,粮道患癃闭,请医用药皆罔效,或荐隐菴。隐菴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或问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药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药而效,其理安在?』隐菴曰:『公不见乎水注子乎,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闭,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隐菴治病,亦精『意治』,其科学思维,令人赞叹不绝。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