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5|回覆: 0

[中醫理論] 徐景藩:從脾陰虛論治虛勞案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1-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案例】

    唐某,女,52歲。患者腹瀉與大便乾結交替出現10餘年,大便乾結情況較多,4~5日一行,羊屎狀,飲食不潔或稍食生冷後易腹瀉,夾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晨起口中發甜、黏膩不爽,噁心欲嘔,吐出白色黏涎,口乾,食慾尚可,飲食量少,食後全身乏力,脘腹墜脹,噯氣,四肢捆綁感,腹脹,矢氣頻多,矢氣得舒,頭暈耳鳴,牙齦發酸,全身怕冷,腰酸,失眠,焦慮。手掌色紅,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紅少苔,脈細弦。年輕時喜食肥肉。既往病史:曾因『白塞氏病』發熱,口腔潰瘍時有發作,無生殖器潰瘍;2006年患『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口服大量激素及清熱解毒藥物,導致7年閉經,閉經時癱軟在床,四肢無力,調理2月後方好轉,此後月經漸無。有『高血壓病、腦梗塞』病史3年,口服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尚可。

    診斷:慢性結腸炎,乾燥綜合症,白塞氏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血壓病,腦梗塞後遺症。

    四診合參,該患者屬於『虛勞』之病,辨為脾胃陰虛證。

    治以補益脾胃氣陰為主,兼以理氣,方以慎柔養真湯加減,處方:太子參15克,山藥30克,麥冬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6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炙雞內金10克,綠萼梅10克,百合30克,谷麥芽(各)30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治療兩周後,患者症情好轉,遂帶藥出院。經電話隨訪,患者在門診以此方為主方連續服藥三月余。諸症皆緩,口中黏膩感消失,大便間日一行,質地基本正常。

    【分析與討論】

    患者久病,病情較為複雜,且過服藥物,損傷脾胃,故表現為一派虛勞症狀,患者症狀紛繁複雜,細細梳理,可歸為以下幾類:

    脾胃系:腹瀉與大便乾結交替出現,大便乾結較多,4~5日一行,羊屎狀,飲食不潔或稍食冷食後易腹瀉,夾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晨起口中發甜,黏膩不爽,噁心欲吐,吐出白色黏涎,口乾,食慾尚可,飲食量少,食後全身乏力,脘腹墜脹,噯氣,四肢捆綁感,腹脹,矢氣多,矢氣得舒,手掌色紅,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紅少苔,脈細弦。

    肝系:頭暈,失眠,焦慮。『高血壓、腦梗塞』病史。

    腎系:牙齦發酸,耳鳴,全身發冷,腰酸。

    總的病機為脾陰虧虛,徐景藩教授在辨治脾陰虧虛時,將脾陰虛的特點歸納如下:脾陰虛往往兼有胃陰虛,常有口乾欲飲、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等症狀;脾陰虛往往兼有脾氣虛,有四肢無力、少氣懶言、飲食減少、大便稀溏等表現;脾陰虛患者由於脾虛運化失建,水谷不化,下趨腸道則便溏,脾陰不足,腸腑失濡則大便干,故常見腹瀉、便秘交替發作等症狀;脾陰虛證,常繼發於脾氣久虛之人,或由脾陽虛而及於陰虛,也有繼發於其他臟腑之虛證如肺、肝、腎之陰虛。

    患者在敘述病史時,反覆強調食後全身困重,四肢關節如濕抹布裹住一樣,噁心欲嘔,吐出白色黏涎。陰虛為本,痰濕為標。患者舌光紅少苔,何以有濕?這與脾陰虛的特點相關。脾陰虛往往夾有脾氣虛,脾氣虛則脾失健運,中運不建則水谷不化,痰濕內生,故噁心欲吐,吐出雪白色黏涎,又脾主四肢肌肉,故見四肢關節困重如濕抹布裹住一樣。前醫雖以健脾利濕之藥治之,濕雖暫去,症狀雖緩,但脾陰脾氣未復,症狀又反覆出現。口中發甜,黏膩不爽。【素問·奇病論】謂:『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故見口甘;【素問·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脾陰虛故見脾氣熱,脾臟陰虛氣熱累及胃則致胃亦陰虛津傷,故可見胃干而渴;【靈樞·經脈】謂:『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故全身乏力,脘腹墜脹感,噯氣,四肢捆綁感、腹脹、矢氣多,矢氣後稍舒。

    本病又涉及肝腎,【素問·氣厥論】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陰虛脾熱,若移熱於肝可致肝陽亢盛而化火,火盛風動則生驚;肝火煽灼竅絡則致腦梗塞。肝陰肝血虧虛則失眠、焦慮症現;脾虛及腎則見牙齦酸、腰酸、全身怕冷等。患者久治不愈,久病必瘀。誠如葉天士所說:『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故又見白塞氏病、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治以調理脾胃為主,方中太子參、山藥、白芍、五味子、麥冬斂陰、養陰、健脾,另有香附、雞內金、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由於消運不力,常可兼有氣滯,徐景藩教授喜配用理氣而不傷陰之品,如橘白(或橘皮)、佛手花(或片)、綠萼梅、代代花、白殘花、谷麥芽等。

    養真湯出自明代胡慎柔所著【慎柔五書】,又稱為慎柔養真湯,由黨參、白朮、黃芪、山藥、茯苓、白芍、蓮子、五味子、麥冬、甘草等藥物組成。其中尚有黃芪,徐景藩教授未用,因患者大便秘結為主,黃芪微溫,昇陽補氣,故棄不用。改黨參為太子參,因太子參與黨參相比,太子參清養胃陰,適用於胃陰不足;黨參微溫,益氣健脾補中,故以太子參代黨參,體現了徐景藩教授用藥之精。

    患者雖然症情複雜,但徐景藩教授能夠於紛繁之中抓住主要矛盾;辨證之准,令晚輩欽佩不已;又以太子參、山藥、白芍等平和常見之味治之,又體現了徐景藩教授駕馭中藥之能力,特與同道共饗。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