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顺天道化

[儒家学说] 翟玉忠:儒学阐微之《礼记•大学》篇

[複製鏈接]
 樓主|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九、絜矩之道

阐微:

絜矩之道,朱子《大学章句》释云:“是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在当代国际事务中,最缺乏这种“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这是因为当代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殖民逻辑的基础上的,这种逻辑将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世界事务割裂开来,且以国内事务为中心,形成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

在中国古典政治理论中,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内事与外事之间不是割裂的,不仅国内要施行德政,对于那些德政不修的国家用兵也是正义的,其判断标准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德行,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换言之,治其国与平天下要一以贯之,都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湖北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兵书《盖庐》中有“德攻”(进攻失德乱政的国家)的内容,共十三条进攻原则,使我们看到先贤是如何看待正义和战争的。上面记吴国君主盖庐(即阖闾)与申胥(伍子胥)的对话:“盖庐曰:以德攻何如?申胥曰:德攻者,其毋德者,自置为君,自立为王者,攻之;暴而无亲,贪而不仁者,攻之;赋敛重,强夺人者,攻之;刑政危,使民苛者,攻之;缓令而急征,使务胜者,攻之;外有虎狼之心,内有盗贼之智者,攻之;暴乱毋亲而喜相诖(诖,音guà,欺也——笔者注)者,攻之;众劳卒疲,虑众患多者,攻之;中空守疏而无亲□□者,攻之;群臣申,三日用暴兵者,攻之;地大而无守备,城众而无合者,攻之;国□室毋度,名其台榭,重其征赋者,攻之;国大而德衰,天旱而数饥者,攻之。此十者,救乱之道也。有天下而不治,名曰不能;治而不服,名曰乱则。”(文意:盖庐问:“根据德政进攻敌人如何判断?”申胥说:“对那些德政不修,自立为王的,要坚决进攻之;对残暴而百姓不亲附,贪婪不仁慈的,要坚决进攻之;对赋税沉重,强夺百姓财物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司法政治不公正,役使百姓苛刻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命令迟迟才下达,征用民众和物资却很急,以期务必打胜败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对外有侵略野心,对内贪婪的,要坚决进攻之;对残暴乱政而国人又喜欢互相欺骗的,要坚决进攻之;对民众劳苦,士兵疲惫,忧虑多且祸患连连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城守空虚,又没有亲密盟友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大臣们辩论不已,国君急于打败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国土广大而无守备,城池众多而没有盟友的,要坚决进攻之;国家大兴土木,宫殿逾制,台榭高大,劳役赋税重的,要坚决进攻之;对国虽大,而德政衰败,有大旱且屡屡发生饥荒的,要坚决进攻之;这十多种情况,是拯救乱世的原则。拥有天下而不能治理,叫做无能;治理而民众不服从,叫做乱则。”)

古人治学以平天下为目标,所以把“有天下而不治”称为无能。西方学术,由于历史原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习惯于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根本就没有天下观念——当代中国学人将之视为神圣,将中国本土学术视为敝履,真让人无言!

修、齐、治、平——当一平天下的雄心再度高悬于我们的梦想上空时,世界秩序将因之而改变。

道术之力大矣!

经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2]。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3]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4]。”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5]。”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6]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所谓清平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自己的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不会背弃他们。所以,君子总是以身作则,行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高耸。显赫的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稍有邪辟偏颇,就要受到惩罚。《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说,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注释:

[1]上老老而民兴孝:朱子《大学章句》:“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

[2]倍:通“背”。

[3]絜矩之道:,音xié,朱子《大学章句》:“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孔颖达疏云:“絜,犹结也;矩,法也。言君子有执结持矩法之道,动而无失,以此加物,物皆从之也。”絜矩之道。实际上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之道,以絜、矩为喻。

[4]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5]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6]:通“戮”。

[7]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樓主|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阐微:

本节论德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我们绝对不能认为,光有德就会治国平天下,这里的本末是相对而言,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是说有了本,就不要末了。本末是互补的,设想,若树无枝叶,早晚根本亦当枯死——现代人受西学影响太深,很容易陷入“两末之议”的泥潭。

所以治国平天下,亦不可不知理财。《管子•七法》的作者认为治国、用兵、胜敌、正天下是相辅相成的。谈到“为兵之数”时特别指出财力,工业最为重要,上面说:“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文意:要一平天下,财力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财力压倒天下,而工艺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工艺压倒天下,而兵器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兵器压倒天下,而战士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战士压倒天下,而管理教育工作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管教工作压倒天下,而军事训练不压倒天下,不能平天下;训练压倒天下,而不普遍了解天下的情况,不能平天下;普遍了解天下情况,而不明察战机和策略,还是不能一平天下的。所以,明察战机和策略是用兵的关键。)

以兵正天下,理财第一——财为末,然不可或缺明矣!

经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1]。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2]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4]。”

译文:

所以说君子要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财富才能消费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与老百姓争利。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贝,只把仁爱当宝贝。”

注释:

[1]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2]:逆。

[3]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国语•楚语》载,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的事。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而是把如观射父这样的贤臣看作珍宝。

[4]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对晋文公说的话,见《礼记•檀弓下》,上面作:“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樓主|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一、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阐微:

《中庸》重诚,《大学》亦重诚。只不过《中庸》明言之,《大学》论诚更加隐晦而已。本节言“忠信”,即是言诚。古代诚与信互释,意思是一样的。

   诚则近于道矣。李翱《复性书》云:“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又说:“道者,至诚而不息者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

   爱人,恶人,或赏或罚皆以诚,此君子修己治人之术也。

经文:

《秦誓》[1]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2]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3]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4]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是他心胸宽广,能容人,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诚心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很危险!”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蛮荒之地去,不让他们住在国中。这说明,只有仁人懂得要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定要落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有治国大道,忠诚信义就能得到它,骄奢放纵就会失去它。

注释:

[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为秦穆公誓众之辞。《尚书序》说:“秦穆公伐郑,晋襄公率师败诸崤。还归,做《秦誓》。”

[2],通“屏”,驱逐。

[3]命:东汉郑玄认为是“慢”字之误。慢意为轻慢。

[4]拂:逆,违背。



 樓主|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阐微:

如同人们误解“德本财末”一样,人们亦误解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同德与财的关系一样,义与利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易经•乾•文言》曰:“义者,利之和也。”春秋时晏子云:“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十年》,意思是说,争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勉强,应当用道义加以约束。道义是利益的根本,不顾道义积聚利益就会产生祸殃。)

我们不难看出,在先贤心中,义与利显然不是矛盾的,要在以义制利而已!

后世有儒者看到此节中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就怕言利,轻言利,不言利,乃至认为为国理财本身就是错误的。若如此,本节何以言“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作者是要学人看到经济与政治的界线,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只要我们看看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会明白,政府中多“聚敛之臣”(即商业精英),政治中“务财用者长国家”,一个社会普遍“以利为利”,会是什么样子!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社会有太多的人在反思市场经济与道德,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比如哈佛大学教授 Michael J. Sandel 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反观《大学》的论述,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贤智慧的深邃与高明!

请注意,本节言经济,亦言诚。本节的重点在:“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孔颖达疏云:“言君行仁道,则臣必为义。臣既行义,事必终成。以至诚相感,必有实报,如己有府库之财,为己所有也。”此言诚明矣!

经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2]曰:“畜马乘[3]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4]不畜牛羊,百乘之家[5]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6]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生财之道是: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仁义如此,国库里的财物却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有采地人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里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必定陷入小人的行径。国君想行善,却任用小人处理国家大事,结果只能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

注释:

[1]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朱子《大学章句》:“发,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2]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3]畜马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的待遇。

[4]伐冰之家:指办丧事时有资格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家的待遇。

[5]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之家。

[6]长国家:领导国家,此处指君王。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