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8|回復: 0

[史學] 考古学中器物纹饰研究存在的问题(5)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12-13 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凤凰网历史
注释:
[1]、[3]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半坡仰韶文化纵横谈》108―10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12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98]、[102]王先胜《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527.html。
[5]西安半坡博物馆编《西安半坡》图版116、图版117,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6]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第5卷第2期,1986年。
[7]、[20]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半坡仰韶文化纵横谈》109―11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8]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314―315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2月第2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转引自摩尔根著《古代社会》16页注,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1]朱狄著《信仰时代的文明》19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2]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45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3]曹兵武《中国早期陶器与陶器起源》,《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7日;李建毛《中国早期制陶与原始农业的共生关系》,《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11日;傅宪国等《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原始的陶器》,《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6日。
[14]柴尔德《远古文化史》中译本第82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15]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121―122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2月第2版。
[16]、[17]王仁湘《中国史前陶器纹饰区探讨》,《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8]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45―47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9]李泽厚著《美的历程》2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25]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第6期。
[2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西安半坡》185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23]、[26]、[30]、[48]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25]张朋川编著《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7]、[77]严文明《〈颧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28]何星亮《半坡鱼纹是图腾标志,还是女阴象征?》,《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29]高强《姜寨史前居民图腾初探》,《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钱志强《试论半坡期彩陶鱼纹艺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史前研究辑刊》,1988年;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57―58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1]、[35]、[106]王仁湘《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母题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32]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59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3]《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李学勤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4]赵国华著《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36]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20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7]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264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
[38]朱狄著《信仰时代的文明》167―16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9]李泽厚著《美的历程》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0]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第6期;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渊源》,《文物》1978年第10期;王仁湘《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母题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41]甘肃博物馆编《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42]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张朋川编著《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43]马宝光等《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新探》,《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44]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赵国华著《生殖崇拜文化论》1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46]李智信《关于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与蛙纹的几点看法》,《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4期;胡其伟《青海“蛙纹”彩陶的称谓问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12月17日。
[47]陆思贤著《神话考古》16―18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9]、[50]尚民杰《史前时期的偶像崇拜》,《中原文物》1998年第4期。
[51]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35―136页,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何介钧《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纪要》,《考古》1996年第2期。
[52]林少雄著《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5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3]弗朗兹・博厄斯著《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4]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676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55]转引自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
[5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2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9月第1版。
[57]王仁湘《关于史前中国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华夏考古》1999年第4期。
[5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洪山庙》,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9]谢端琚、叶万松《简论我国中西部地区彩陶》,《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巩启明著《仰韶文化》203―204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60]赵春青《洪山庙仰韶彩陶图略考》,《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
[61]袁广阔《仰韶文化的一幅“金乌负日”图赏析》,《中原文物》2001年第6期。
[62]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
[63]丁清贤、张相梅《河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主人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研究辑刊》,1988年;张光直《濮阳三F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王大有《颛顼时代与濮阳西水坡蚌塑龙的划时代意义》,《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郝本性《濮阳仰韶文化蚌图小议》,《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方酉生《濮阳西水坡M45与第二、三组蚌图关系的讨论》,《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李中义、万洪瑞《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及其原始宗教思维》,《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5日。
[64]陆思贤著《神话考古》312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陆思贤、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论》11页,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65]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66]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1979年;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67]田昌五著《古代社会断代新论》53―54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饶宗颐《中国古代东方鸟俗的传说――兼论大少》,《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版。
[68]何新著《诸神的起源》111页,三联书店1986年5月版。
[69]肖兵著《楚辞与神话》14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版。
[70]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71]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学》1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72]李茂荪《从文字和神话看大汶口文化“日月(山)”纹饰》,《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合刊。
[73]赵国华著《生殖崇拜文化论》2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74]郭雁冰《大汶口文化陶符新解》,《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75]、[85]周谦、吕继祥《大汶口文化陶文浅释》,《中国文物报》1998年9月30日。
[76]王震中《试论陶文“    ”、“    ”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
[78]郑杰祥《〈鹳鱼石斧图〉新论》,《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范毓周《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31页,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杨摇⒅苄恰丁答儆闶斧图〉与中国古史传说》,《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
[79]赵国华著《生殖崇拜文化论》2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80]陆思贤著《神话考古》62―64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陆思贤、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论》169―173页,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81]田凯《中国彩陶与原始思维》,《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82]汤惠生、田旭东《原始文化中的二元逻辑与史前考古艺术形象》,《考古》2001年第5期。
[83]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安立华《“金乌负日”探源》,《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蒋书庆著《破译天书:远古彩陶花纹揭秘》41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84]王大有著《凤龙文化源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吴山《中国新石器时代太阳纹》,《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24日。
[86]王大有著《上古中华文化》193―194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时代》上册109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87]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88]王育成《含山玉龟及玉片八角形来源考》,《文物》1992年第4期。
[89]陆思贤著《神话考古》259―261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90]尹检顺《湖南再度发掘安乡划城岗遗址》,《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1日。
[91]何介钧《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纪要》,《考古》1996年第2期;任式楠、吴耀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
[92]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录》244―251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学》378―38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93]王鲁昌《论郑州大河村彩陶的生殖崇拜图纹》,《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94]、[95]吴汝祚《略论长江、黄河两流域史前时期的太阳神崇拜》,《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
[96]王仁湘《太阳神:旋纹装饰的史前人形艺术作品》,《中国文物报》2000年12月24日。
[97]蒋书庆著《破译天书:远古彩陶花纹揭秘》406―407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99]赵辉《关于考古学文化和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1993年第7期。
[100]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01]水涛《中国彩陶研究的一部力作》,《考古》2000年第5期。
[103]吴汝祚《略论半山、马厂类型时期的舞蹈纹及其社会意义》,《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
[104]陆思贤《“於菟舞”的发现对解释马家窑文化“蛙纹”或“人形纹”图案的启示》,《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
[10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107]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3页图四,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


     作者:王先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