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5|回復: 0

[汉语词典] 论“焉”字的词性用法研究综述(2)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1-29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洪也认为,“焉”字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兼词,相当于“于是”。因为“焉”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词。西汉以后,“焉”字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多数情况下,“焉”的兼词和语气词作用还是同时存在的。如: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行必果,……盖亦有足多者。(史记・游侠列传)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韩愈《答李翊书》)  
  前两例“焉”仍兼有“于是”的意思,最后一例可看作纯粹的语气词。  
  许嘉璐也认为语气词“焉”字由指示代词“焉”字演化而来,所以它有铺张指点的意味。这与语气词“耳”“而已”的限止作用是正好相反的。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语气词“焉”有时也表延宕,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焉”也作词尾,用同“然”,如:  
  眷焉顾之,潸焉出涕。(荀子・宥坐)  
  许认为“焉”字又用于表示承接,是连词的用法,可今译为“就”“这就”“于是”,如: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何乐士、王克仲认为“焉”字有五种词性:代词、连词、副词、语气词、助词。  
  代词用法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可理解为“于是”,其中的“是”代人、事物或处所。用作疑问代词,在动词之前,多用来代处所,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这些是一般都承认赞同的用法,这里不再举例。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为“他”“它”。如:  
  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用作连词,用于复合句后一分句之首,承接上下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如何如何,可译为“于是就”、“就”等。如: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烈!(庄子・则阳)  
  用作疑问副词,大多表反问,可译为“何必”“哪”“哪里”“怎么”“怎”。如: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  
  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何、王对“焉”作语气词的用法总结的比较全面:  
  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了”“呢”,如: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用在句末,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示疑问的语气,也有“焉为”连用的,可译为“呢”,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则焉?(孟子・梁惠王上)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梁书・儒林・范缜传)  
  用在句中,大多位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未完,有表示假定或提起下文的语气,可不必译出。如:  
  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管子・七法)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与蔽者乎?(荀子・解蔽)  
  “焉”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如“焉耳”“焉哉”“焉矣”“焉耳矣”“焉耳乎”,如: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大戴礼・曾子立事)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邶风・北门)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战国策・东周策)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何、王还列出了“焉”作助词的两种用法: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可译为“似的”“然”“如……状”,如  
  是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忽焉自有,U尔而无。(梁书・儒林・范缜传)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古文观止・阿房宫赋)  
  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类属。可译为“之类”“等”。如:  
  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王霸)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韩昌黎文集・原性)  
  后一个例子中“善焉”的“焉”是代词,作“善”的宾语。  
  综上,“焉”字的词性归属,王力认为它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疑问代词,而连词的用法不常见;董希谦认为焉是一个介代兼词、语气词;洪城玉认为它是一个疑问代词、兼词、语气词;许嘉璐在承认焉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同时,提出了连词的用法;何乐士、王克仲则提出了“焉”是指示代词、连词、疑问副词、语气词、助词。这样看来,“焉”字代词、语气词、兼词的词性是被大家们所认可的。疑问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说是有分歧的,而这些往往都是从前面词性中分化或是演化而来的,即说明了对“焉”字的深入研究,也预示着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探讨,才能够确定下来。  (作者:宋媛媛)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董希谦. 古汉语简明读本[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  
  [3]洪成玉. 古汉语教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4]许嘉璐. 古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何乐士,王克仲. 古汉语虚词通释[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