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6|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工具・修辞・权力(1)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10-31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汉学网
论文摘要: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力符号”的演变,它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和深化,其在社会文化进程和重大文化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亦愈见明显,因此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手机短信作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诞生的当代大众文化的一种,有人把它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随着手机平民化、大众化方略的纵深推进和稳步实施,手机的普及率渐次提高;同时由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大众文化的激荡与催化,平民大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走向自觉,并且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吁求自身的文化参与权力――这些因素使得手机短信的功能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时性嬗变,并最终呈现多元功能形态共生并存、三位一体的样态。本文拟探讨手机短信在发展的各阶段尤其是在当前语境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点,并深究其文化根源,揭橥其文化意义。
  
  一、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
  
  由于早期通信资费昂贵,以及国家经济水平和国民消费能力的制约,手机短信最原初也是最主导的功能是用于手机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通,因此早期的手机短信具有浓重的实用工具色彩。随着国家通信资费的整体下调,国民消费水平的持续走高,再加之其它更加方便低廉的语音通信方式和文字通信方式对通信传媒市场的挤占、分割和抢夺,手机短信的实用通信功能虽仍然拥有一定市场,但已一定程度式微,其实用工具色彩逐渐淡化,并同时向另一种功能形态阶段悄然迁转和迈进。
  
  二、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
  
  在这一阶段,手机短信文本突破和超越了其早期单一的工具理性实用形态,并由于大量文化性、文学性、审美性因素的渗入而彰显出修辞性品格,它也由此而跃升至新的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审美性是这一阶段短信文本区别于其它阶段文本的基本特征,小说、诗歌、散文、词、打油诗、民谣、笑话、幽默段子等则是具体的文本呈现样态。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性和文化含量的现代社会文化存在形态,修辞性叙事短信文本具有强烈的非功利色彩:通讯联络意义上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并不是其目的,游戏与娱乐才是其人文诉求、精神指向和价值皈依。从平民大众的信息情感联通媒介蜕变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和一场话语狂欢,其转变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规约和推促。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由市场经济体制诱发的各种生存竞争,以及人们对于物欲与金钱的无限度、非理性贪求,导致社会中的个体集体性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紧张、压抑、焦虑和隔膜等负性情感和精神病态之中,他们急切渴望获得某种行之有效的排解、宣泄、释放的方式和渠道,而当前大众娱乐文化的风行使他们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精神的理想国和情感的乌托邦:在后现代文化土壤中萌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它对于现代人所罹患的严重现代病具有良好的缓解和治疗功效。于是,在现代人内在情感需求的拉动下,再加之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大众文化潮流的强力推动,大众文化在我国本土由潜滋暗长到遍地开花,并渗透和扩张至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细微层面。由此,大众文化逐渐成长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人们的娱乐意识得到加强,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①。游戏与娱乐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各种传统的大众文化媒体也日益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和迈进。新兴的手机短信传播方式则因短信文本发送、传播与接受的超越时空性质和优势,以及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机――人”或“物――人”单向度和滞后延宕的被动交流方式,呈现出“人――人”之间双向互动和即时同步的、互为主体的主动交流对话范式,再加之大众娱乐文化风潮的震荡与波及,手机短信的修辞叙事功能日益突出和强化,修辞性短信文本日渐繁盛并广泛传播、流布,手机短信终于成为文化大众通过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话语的狂欢而实现娱乐目的的大众文化娱乐新形式。
  修辞性短信作为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文本形态,由于避开和脱离了精英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与干预,因而透显出鲜明的“狂欢化”特征:第一,修辞性短信文本的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即无等级性;第二,宣泄性。短信的娱乐指向决定了文本最终是以各式各样的笑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泄导短信创作主体与受众内心积郁的负性情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第三,颠覆性。由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不在场,短信空间形成了权力真空,再加之短信传播的私密性和民间性,因此短信文本往往毫无顾忌地拆解和破除各种社会秩序、现实规范和话语禁忌,消解和否定各种权威话语、绝对真理和传统价值观念,并在虚拟空间和场域重构自我的理想图景和拟像;第四,大众性。由于手机的高普及率,人机一体化的亲密关系样态,短信文化文本生产准入门槛的极大降低,文本流通的畅通无阻,文本消费的即时便捷,这些都使短信文本拥有了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手机短信实际上就是最广泛的民间大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进行集体性文化狂欢的空间和广场。修辞性短信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狂欢化特质及轻松幽默的游戏娱乐化性质,使其成为异于严肃文学与文化、精英文学与文化的通俗文化文本――这是其大众性的另一个侧面。因此,新语境下的短信文本便以狂欢性作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以隐喻和戏拟等常见修辞手法作为自己的叙事策略,从而实现了短信的修辞性叙事功能,并使短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三、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
  
  在当前,手机短信在实用工具功能和修辞性叙事功能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功能形态――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而且在他种传媒的引导和推动下,这种功能日益得到彰显和强化,并在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手机短信已经在主流媒体空间和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与事件中充当着文化评判者的角色,并已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短信文化势力,在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在2005年唱响中国大江南北并由此而成为年度重大文化事件的“超级女声”比赛中,短信对于参赛者晋级与淘汰、名次排定的决定性作用已初现端倪;而2006年权威传媒对于短信介入重大文化活动也开始予以认可与接纳――承认其合法身份与地位,并主动为其开辟和预设权力施行空间。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作为中国电视传媒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首先在以“专业性、权威性、严肃性”著称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设置短信投票一项,将参赛者的短信支持票数作为衡量其人气指数的重要一环,并以此作为评奖的一项重要依据和参照;如果说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样以传统的精英遴选模式生产制造文艺明星的文化活动中,举办者对于大众短信权力的渗入、扩张与干预还显得犹豫不决并有所制约和保留的话,那么,在随后跟进并复制“超级女声”比赛运作模式的央视“梦想中国”节目,则将平民造星运动的模式演绎到了极致:“草根明星”、“大众明星”或曰“平民偶像”的生产权、评判权被全部交付于大众短信。在这样的语境下,平民大众的文化参与权与文化评判权便经由短信这一传媒渠道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实现与施展。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