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1|回復: 0

[文化历史] 知识分子的无奈

[複製鏈接]
过客小鱼 發表於 2012-10-30 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毫无疑问,胡庶华是一位教育大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可是深处乱世,知识分子却不得不为局势所迫,校长任上,每任一次,三年必辞。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胡庶华,接受的是旧式启蒙教育,但却深受革命党人影响,立志科学救国,无奈世事不随人愿,终身被政治纠缠,后来走向教育救国之路。父亲作为清廷的知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以身为清王朝殉葬,这给胡庶华在价值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他后来 “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到了执拗的地步”《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3#《生命的金属质感——胡庶华》语。于是我们看到他本来一心想要科学救国,留德归来后投身实业,先后在上海炼钢厂、汉阳兵工厂担任厂长,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可政局不稳,军阀混战,一心想要科学救国的胡庶华不愿意投靠军阀,只得黯然离开。好在有同乡易培基保荐去了烈山煤矿,哪只不过一年,又因为派系斗争离开了。这一走就走远了,从此,胡庶华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好在他回国不久就在湖南大学代理过校务工作,又在武昌大学兼过校长职务,所以积累了声望。既然冶金报国不可行,那就教育救国吧。这一做就做了好几个大学的校长,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都曾经留下过胡庶华兢兢业业,教导学生,建设学校的事迹。可是呢,每任一次校长,三年期满必然辞职,甚至在西北联大没有坚持到三年就辞职离开了。归结原因,很遗憾,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想要办教育的胡庶华总是会碰到影响他办教育的政治,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无奈啊。
如果他父亲早年没有以死殉清廷,胡庶华可能也不至于性格这样执拗,可人生就是这样,父亲的作法深刻的影响了他的价值观,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成为一个政客,于是在政治斗争,派系倾轧中,只能一次又一次无奈的辞职。他先是在同济大学校长任上,因为在“一二•八”事变后参加救国联合会积极呼吁抗日,惹得蒋介石不喜无奈离开;又在担任重大校长时,因推行的文化区改革得不到四川省教育厅的支持,以及受到巴县县政府的和龙隐镇“地头蛇”的阻挠,只好离职;后来第2次任湖大校长时,被陈立夫错当成了对立阵营的人,在诸事上百般为难,少发扣发教育经费时有发生,不得不离开湖大。出走几乎成了胡庶华教育生涯的家常便饭。
回看胡庶华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成就,真真佩服得紧。在他手里,湖南大学从省立大学扩展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重大任职期间,倡导建设了沙磁文化区,即便离开重大,沙磁文化区还在他的理念下继续被后来者办了下去。“据统计,文化区集中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八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还有众多的科研机构,以冰心、郭沫若、巴金、徐悲鸿等人为首的文化名人也聚集文化区。”《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3#《生命的金属质感——胡庶华》语。可见这是一位有真才实干的校长,一位真正能够定下心来办教育的知识分子。可是处于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救国理想只能被复杂的政治无奈的牵着鼻子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