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0|回復: 0

[史學] 吴思:历代精简超编人员 为何朝廷屡战屡败(1)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8-3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正名


2002年春节期间,我闲翻顾炎武的【日知录】,忽然被一句话触动,心中大震,绕室疾走,浮想联翩。下边抄录这段话(括号内为引者注释):


『一邑(县)之中,食利于官者,亡虑数行人(古军旅一行为25人),恃讼烦刑苛,则得以射人钱。故一役而恒六七人共之。』


这里描绘了一种常见现象:一个名额,总要由六七个人共用。那么,我问自己,这多余的五六个人及其所属的集团叫什么名字呢?


现代汉语称这五六个人为『超编人员』,古汉语把多余的公家人称作『冗员』。描述这个集团的文字并不少见,各个分支的学名和诨名也传下来不少,例如『传奉』、『帮虎』、『小牢子』、『野牢子』、『小官』、『白役』等等。其中最具概括性的是『白役』。『白』可以理解为白丁、白身,非官身而做官事,这就是白役。【汉语大词典】将白役定义为『编外差役』。


我国古代官府的干部职工分为官、吏、役,『白役』二字比较偏向衙役,不够尊重领导。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不妨依据『白役』的造词法,生造它一个『白员』。『白员』是白役和编制外官吏的统称。


我有一个猜想:中国历代兴衰,与这个未曾命名的社会集团有密切的反比关系――白员兴则社稷衰。而且,历代都不缺少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却又根除乏术。在为这个猜想求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做过五六十条与白员相关的笔记,又几十次上百次地视而不见,与这个张牙舞爪的庞然大物擦肩而过,真所谓『有眼不识泰山』。这回不能再让它溜了。


二、朱元璋的发现和严刑峻法


洪武十九年(1386年),松江府的吏卒违法害民,都察院穷追根由,揭露出一个特殊群体。


朱元璋详细描写了这个发现。他说,松江府有一批不务正业的人,专门依附衙门里的役吏皂隶,借官府之威害民。这些人自称小牢子、野牢子、直司、主文、小官、帮虎,仅松江一府就有1350名,苏州府还有1521名。


这些人不知农民的艰辛,农忙时下乡生事。芒种正是栽种季节,他们拿着官府批文找到农民,从水车上把人锁下来,或者从农民手里夺下秧苗,锁人出田。


朱元璋还详细剖析了『牢子』(近似如今的狱警)职位上的猫腻。朱元璋说,牢子分三等,有正牢子、小牢子和野牢子。正牢子是编制内的正役,小牢子和野牢子都是不务正业之徒,这样的人仅松江府就有900余名。


皂隶(衙门内的差役,近似如今的法警和刑警)的职位上也有猫腻。编制外的皂隶叫『小弓兵』和『直司』。小弓兵大概相当于皂隶职位上的临时工,『直司』的地位排在小弓兵之后,可能属于二等临时工。当时的政府工作人员似乎也像如今一样,位子坐稳当了,就想把脏活累活交给临时工做。临时工干久了,位子也坐稳了,又会招徕和支使二等临时工,同一职位上就可以形成三个等级。


正吏的职位上也有编外人员,这里的一等临时工叫『主文』,二等临时工叫『写发』。他们都属于白领,管理和领导衙役们。


朱元璋说,这些人不务士、农、工、商这四项正业,也就是说,不属于上述四大社会集团。那他们属于什么集团呢?朱元璋将他们统称为『帮闲在官』之徒。这个『闲』字用得好。本来官吏和衙役集团已经满额了,日子过得颇闲在,他们偏要去帮。


朱元璋逮捕了这个害民集团的2871人,但他认为并没有抓干净。据他估计,『若必欲搜索其尽,每府不下二千人』。


两千人可不是小数。明朝初年松江一府二县,不过三座衙门,平均下来每座衙门就有666位白员。明朝一个县的正式官员不过四五位,再加上十几位吏,县级衙门的『编制』名额不过二十左右,而『帮闲在官』的人竟然超过这个数字的三十倍。


这里说的是官吏名额,不是衙役的名额,而衙役也是吃官饭的。我找不到松江府及其下属两县的衙役额定数字,用其他县的数字代为示意。


北京宛平县的地界相当于今日北京的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和丰台区,需要支应大量皇宫贵族和中央级衙门的差役。扣除上述特有数字之后,我统计出来的万历十八年(1590年)本县之役的名额在220人左右。另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省平遥县志记载,平遥县衙门的差役有302名,人均工食银每年6两。


据此推算,松江府帮闲在官的人是额定衙役的两三倍。顾炎武说『一役而恒六七人共之』,指的是明末。明初吏治森严,腐败不那么严重,两三倍似乎更合情理。我在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看到,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容城财政所的正式编制为30多人,实际工作人员140多人,编外人员是编内人员的三四倍。这不如明初洪武年间,但比明末的崇祯年间好一些。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