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1|回復: 0

[史學] 古代官场升官乱象:斗鸡耍猴 被蝎子咬都能升官(2)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2-7-26 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史天地
上文引用罗隐的诗题目为《感弄猴人赐朱绂》,全诗如下:“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罗隐,唐代文学家,曾十次考进士而不中,后来在浙江一带当过中下层官吏。罗隐正是在多次进京赶考未果的情况下,想到了那个靠耍猴而升官受宠的人,才作出此诗。白居易有诗云:“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题目中的朱绂就是指唐昭宗所赐的绯袍。从白居易的诗中,更可以看出耍猴人官位之高。
也有学者认为“孙供奉”是对那只猴子的称呼,说唐昭宗是把绯袍披在了猴子身上,让猴子当了一回大官。无论如何,唐昭宗的举动都堪称闹剧。
捉蟋蟀升官
斗蟋蟀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赌博活动,其参与者遍布宫廷与草野。蒲松龄在《促织》中描写过明代宣德年间因宫廷好斗促织(蟋蟀),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促织》虽为文学作品,但其内容绝不是凭空杜撰。明代学者袁宏道在《促织志》中说,嘉靖年间,“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
斗蟋蟀既然成了众人参与的赌博行为,自然会有人从中获利,而此时,蟋蟀常常成了抢手货,一些捉蟋蟀的人也因此升官发达了。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指斗蟋蟀),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苏州卫中武弁(武弁,指低级武官),闻尚有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宣宗喜欢斗蟋蟀,蟋蟀就成为众人追逐之物,有的地方规定捉蟋蟀和上战场杀敌同样重要,从事两种活动的人功劳一样,蟋蟀捉得好,也可以得到世袭的官职。
逮兔子升官
要说逮兔子能升官,真是少有耳闻,但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在《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本)中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叫何定,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奸臣。
何定最初是孙权手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担任过“给使”和“补吏”等职。后来孙皓当政,何定就以孙权的旧人自居,向孙皓谄媚,恳求到孙皓身边工作。孙皓是一个贪图享乐、残酷暴虐的昏君,完全没有他爷爷孙权那样的知人之智,所以就同意了何定的请求,让他担任“楼下都尉”,专门负责自己的饮食工作。何定虽不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但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本事可有一套,所以很快得到了孙皓的信任,孙皓在很多事情上对其言听计从。
何定为了讨好孙皓,曾让驻扎在各地的官员物色好狗,目的是用狗逮兔子以供孙皓的厨房之用。一些官员不敢得罪何定,就派人四处寻觅好狗,这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何定得到了这些狗后,安排士兵出去逮兔子,《三国志》中说:“一犬一兵,养以捕兔供厨。所获无几。”狗是弄了很多,但兔子却不好捉,这一切无疑是劳民伤财,因此国人的报怨很大,都开始将矛头对准何定。但孙皓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何定是个忠诚勤劳的功臣,还给他加官晋爵,用书中的原话说,“吴人皆归罪于定,而皓以为忠勤,赐爵列侯”。
被蝎子咬升官
因为被蝎子咬了就能升官,也堪称奇事。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有一则小故事,读来颇有趣味,其中写道:“雍正初,有一同知引见,不意帽中藏有蝎子,欲出不得,钩其首甚痛,涕泪交并。世宗望见骇异,询其故。乃免冠叩首诡云:‘臣感念圣祖仁皇帝六十一年深仁厚德,臣家两世受恩,遂不自知涕泪之横集也。’世宗曰:‘此人尚有良心。’遂记名,以知府用。”
上文中的“同知”是一个官名,是知府的助手。这个同知在进京朝见雍正时,官帽中不经意间爬进了一只蝎子,螫得他又痛又痒,他想哭又不敢哭,想动又不敢动(按照规定,在和皇帝对话时摘下官帽是失礼的举动,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只觉得眼泪和鼻涕止不住地往下流。雍正皇帝见他战战兢兢、涕泪横流的样子,就十分奇怪,询问他这是怎么了。这个同知趁机摘下官帽叩头说:“臣两世受皇恩,在此感念康熙皇帝的深厚仁德,因此情不自禁地流泪。”雍正皇帝认为他是个有良心的人,懂得感恩,知道皇恩浩荡,所以就把他提拔为知府。
以上诸位的升官经历算得上是传奇了,但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却是古代官场上光怪陆离的乱象,当然,这些乱象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