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3|回复: 0

[史学] 两汉史学: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1)

[复制链接]
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12-7-5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光明日报
汉代作为我国中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成就卓著,开创了文化盛世,而且构筑了中古史学巅峰。打开两汉史籍,人们在追溯那个文明高涨时代的王朝递嬗、社会盛衰等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值得再三品味的,还有极富创造力的雅言俚语,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生活轶事,不胜枚举的文化掌故。这些历史遗存的精华,无不融汇到历史长河中,蔚为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这里仅以语汇、掌故和文化母题为例,对此作一简略的历史考察。
语汇作为语言符号的聚合体,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表意工具,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和扩散性。两汉是中古文化创造力奔涌勃发的时代,两汉史学所积淀的新语汇蔚为大观,它们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土壤和文化语境,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史记》、《汉书》的语言建树,受到历代极高评价和广泛推重,清人张之洞赞誉两书云:“古来词章,无论骈散,凡雅词丽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无待于言。”《史记》、《汉书》中许多词语如“实事求是”、“移风易俗”、“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运筹帷幄”、“萧规曹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均率先创意,传播久远。
品读《后汉书》不难发现,范晔笔下的东汉文化,其语言特色与前代又有不同,尤为儒雅的文辞俯拾即是,如刘秀所讲的“置之度外”、“有志竟成”、“克己奉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披荆斩棘”、“疾风知劲草”、“旗鼓相当”、“差强人意”、“推心置腹”、“得陇望蜀”、“敝帚千金”、“乐此不疲”等,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时至今日他还享有“语言大师”的美誉。
来自前四史中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汇,不仅生动鲜活,而且几乎每一个词本身都承载着一段曲折动人的历史。这些成语的形成,固然归功于秦汉名人“脱口秀”功夫,但只有被史家给予二次加工,并被记载下来留存到史学经典之中,才真正激活语汇的魅力,使它们获得永恒的生命。
两汉掌故也是一种象征、比喻和说事析理的古典文化符号,不仅在历代典籍中转载流传,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逐渐渗透到民间蒙学读物中。例如明代萧良有编纂的《龙文鞭影》中辑录了源自秦汉史事的大量掌故,如颂扬开国名臣的萧收图籍、曹参辅政、周勃安刘、营军细柳;咏叹清官的召父杜母、悬鱼羊续、朱云折栏、强项董宣;记叙文人逸事的匡衡凿壁、班固勒铭、梁鸿五噫、许子无双;记载重大事件的楚英信佛、杨震四知、耿恭拜井、投笔班超等。这些汉代典故作为民族记忆,通过启蒙教育的渠道,在一代代学子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
随着历史的推移,两汉语汇中的很多精华成分不仅积淀在传统语汇的宝库中,而且还活跃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具有很高的使用频度和丰富的指代意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