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1|回復: 0

[训诂学] 说“军”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7-4-2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军”,金文小篆字形从“车”从“勹”(音 bāo,包裹)会意,表示用车包围成圈,这是古代军队宿营时的驻扎形式。古代打仗常实行车战,一般是用四匹马驾车,军队驻扎时,就把战车排着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止敌人袭击、这就是“军”。营垒开口处是营门,营门是把两辆车驾马的辕朝上竖起,相向而立形成,这就是所谓的“辕门”。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提到的“辕门”,就是这种军营的门。
可见,“军”本义是围成营垒(军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军”下解释“圜围也”(圜,围绕)。《左传・成公十六年》:“宋、齐、卫皆失军。”俞樾《群经评议・左传》对此解释说“军者,谓营垒也”。《左传・昭公十三年》:“乃藩为军。”“藩”,是篱笆,意思是说筑篱成营垒。《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之余师不能军。”“不能军”,即不能围成营垒。《国语・吴语》:“王乃之坛列,鼓而行之至于军。”韦昭注:“军,所军之地也。”
《汉书・霍去病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这说明直到汉代还用战车环绕作营垒。
军,由军队驻扎的营垒引申为驻扎(军队)。
《左传・桓公六年》:“军于暇以待之。”暇,地名。这句意思是,驻扎军队在暇以等待。《战国策・齐一》:“军于邯郸之郊。”古文中像这样的用例很多。如《左传・桓公八年》:“楚子伐隋,军于汉淮之间。”《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驻扎的主体是军队,所以“军”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殊死战,不可败。”《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守卫帝王居住地“宫禁”(严禁老百姓入内)的军队叫做“禁军”,家喻户晓的《水浒》人物林冲就是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
军,又为古代军队的编制。
《周礼・夏官》:“凡制军,万有二干五白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据此,周代的制度:天子设六军,诸侯大国设立三军。所谓“三军”,是指上、中、下军的合称。后来“三军”泛指军队,成为军队的代称。《左传・子鱼论战》:“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今天“三军”则多指军队的军种陆军、海军和空军。
由“军”构成的词语很多。军队的成员是“军人”;全军的主将叫“军将”、“军主”,副将叫“军副”;军中的将帅官佐称“军吏”;任辅助之职的军官叫“军校”;充军的罪犯叫“军犯”;军中的执法官叫“军正”;维持军纪的军官叫“军侯”。“军师”原是军中专门监察军务的官,后来在戏曲小说中用来指帮助主将出谋划策的人。
“军戎”是军队、军事;“军容”则是军队的仪容,指军队的礼节、风纪及装备。“军旅”指军队,也指军事、战争。“军锋”指军队的前锋。“军心”是军队官兵的战斗意志;“军令”是军队的法令;“军法”指治军的法令;“军政”是军中的政事;“军功”指战功,即从军所立的功劳;“军伐”也指军功“军帖”是军书,军中的文告。《木兰辞》有诗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军簿”是军中的文书、簿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提到与李广治军作对比的将领程不识治军有这样的句子:“军吏治簿册至明。”“军用”是军费,“军帑”是军用的库藏。“军府”既指储藏军用器械的府库,也指将帅的幕府。军事防务叫“军防”,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叫“军符”,军前大旗是“军牙”。“军礼”是军中所行的礼节。
“军机”是军中机要之事,“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充任,称为军机大臣。“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所立的文书保证,上面载明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后来它成为一种保证形式。“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都是说军令的威严,不可违抗。“军法从事”,则指按军法处断。
今天各类比赛中的第一二名称为冠亚军,这名称的来历也与军队有关。军中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为将军之冠。《史记・项羽本纪》介绍项羽初起兵时,军中有一位“卿子冠军”宋义,后来死于项羽剑下。这个“卿子冠军”是因得宠而被册封的,宋义战绩平平,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冠军”。仅次于冠军的,就是“亚军”。第三名叫做“季军”,这是根据节令起名。因为一季有三个月,每季的第三个月叫做“季”,第三名就叫“季军”。最后一名叫“殿军”,因为古代军队行军,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有“后”的意思),“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比赛最后一名“殿军”由此得名。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