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0|回復: 1

[中国方言] 4000岁高淳古方言濒临失传 不能指望口口相传(2)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2-6-21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文史网
这种把解释当事实、以求事实之法做思想工作的倾向在传统的汉学方法中也能找到印迹,太炎正是当代汉学方法的活化身,这成为为甚么太炎被胡适瞄上的一个表相的解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胡适自己,正是带著汉学方法一方面的缺陷去强调它另一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胡适对太炎的批评,不过是汉学方法对於汉学方法的不满,为甚么会这样呢?既然对太炎的不满主要不在於“诸子出於王官”说与事实有多少出入(汉学、太炎注重征验或“事实”、胡适不握有更多的事实、胡适的驳论集中在论点方面),那么,最不能惬胡适意的,是在信念方面。在胡适看来,“诸子出於王官”之说暗含了在诸子时代之上有一个“经”的时代的信念,“经”的时代并不缺乏事实,却无法容纳“科学”对这些事实的命名权,这样,焦点就集中到对事实的命名权的争夺上。为此,胡适可以宣称,凡未蒙“科学”之名的事实都并非事实,事实将会由於其为经师所掌握而失真。命名权的争夺典型地反映出两种意识形态或两种信念交战的情状,因而严格的学术性要求退居次席,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胡适对诸子出处问题的正面立论“皆本於世变之所急”为何经不起推敲了。章太炎被挑战的主要不是作为汉学(方法)的象征,而是作为经学(信念)的象征,当然,他这两方面都是合格的。但是,这样的辩驳因而在方法上留下了缺憾,新的信念替代旧的信念,一种意识形态的更迭,借助於学术话题,却仅仅做了一种翻牌工作。“诸子不出於王官论”为辩驳而辩驳,开意气之争的风气,而缺乏元分析的穿刺力、说服力,可以说,信念在这里把方法当做口号、把方法当做牺牲了。前面我曾说过,方法是被信念预含的,一旦有人宣称,他发现一种超出其信念的方法,那么,被牺牲的将不仅是方法,信念自身也出现了亏欠。

    实证史学独享传统学问的企图

  “科学”作为信念一旦确立,它就要对经学的一切命名施行彻底解纽,重新予以命名。应该看到,这正是胡适“科学方法”的疑古意义之所在。在胡适或疑古主将顾颉刚为他们的思想所建立的谱系中,提到姚际恒、崔述的工作:崔述以经破传、注,姚际恒以十三经中有认传、记、注为经的成分,但最后都守住了经(经过重新认定)的地位。在胡、顾看来,这是姚、崔精神上不坚定、方法上不彻底的表现;实际上,这恰恰表现了姚、崔在根本信念上的古典主义立场。由於对这样一个立场的恪守,他们的怀疑方法就被自觉地进行了划界;方法一旦越界,表现的就是别样的信念,也就可以说此方法不复为彼方法了。因而,胡适的怀疑并不像他自塑谱系所显示的那样是其中有机相连的一环;或者说,至少它是在新信念之下对既有方法一厢情愿的沿仍。既有方法所具有的有效性,并不能确保它的新的应用。

  当“科学”的信念替代了“经学”的信念,便出现了“科学的诸子学”。但“中国的学问是向来只有一尊观念而没有分科观念的”,“科学”既要替代“经学”,“科学”自身之正当的表现又要取分科之学的面貌,这就为新的信念带来一个莫大的难题,意思是,如果它要遵循其本份,对旧疆域它就无法收拾得住。实际上,胡适、顾颉刚也正表现了这样一种内在矛盾:遵其本份,他们的话题被选定为古史(包含思想史)的方面,即现代分科之学的历史学;要收拾全局,他们的目标是为“赛先生”张目。概言之,就是欲以古史的讨论为思想革命之手段。因而可以知道,他们心目中的史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历史学(“科学的史学”),而是章学诚所谓“经之流变必入於史”的史学(史学化了的经学)。

  经学流变为史学,从正面看是它实现自身向学科现代转化的趋势;从负面看,这种以流变为现代化的办法未能促使经学实行较充分的分化。本份的科学的历史学当然不能承担学科性质之外的甚么使命,就这点来看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系统”的疑古史观,它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是要打相当折扣的。因为,首先,古史问题最终需要的仍然是一种肯定性的描述系统,而不会到一种否定性的判断为止,尽管恰如其份的否定是合理肯定的必要前提,但是在否定之时,就不能把合理肯定的可能性与方向性闭锁住;“层累地造成”有大胆的想像力,同时明确地要求对於史实的严谨态度,但它应该暗示更多的史实恰能拉长历史,却不应引向对历史本身的虚无主义的怀疑;其次,“层累地造成”是一种真实情况,并不意味著以这种方法描述而成的古史系统必然是荒诞不经的,因为历史的实况往往会在一个描述的极限上显示,没有一个有限度的描述,超越此限度的真实历史对描述而言往往并无必要。历史探索也许类似於星际旅行,先行者只有抵达太阳系的边际,后来者才可能越出银河系的范围;再次,对於历史学科实证意味的强调,使得这种历史观念中无法容纳神话、传说等历史因素,“层累地造成”准确地讲是一种历史学假说而非历史假说,因而应该对神话、传说等使历史学科保有人文意蕴的成分有一种妥贴的理解与处置,而不应只关心“历史的事实”即乾燥的事实。以实证史观去打量《史记》,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史观差异,太史公不能满足实证要求的那些因素,反而是他的伟大所在。
 樓主|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0-4-13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南京日报
专家:抢救方言不能再指望口口相传
    上月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李带队前往高淳,对当地方言进行采集并录入了我国首个“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语音数据库”。
    刘俐李告诉本报记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音实验室对全国十大方言区,即吴语(江浙一带),湘语(中南一带),闽语(沿海地区),客家话,赣语,平话(两广地区),徽语,晋语,粤语,北方官话的采集工作,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其目的就是保护各地方言。年内,普通市民就能登陆相关网站,听到全国各地的各种方言。
    “方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财富,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然而随着世界性交流日益频繁,人类必须使用几种共通的语言,因此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萎缩甚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刘俐李告诉记者,美国曾有一家机构做过调查,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地方性语言消失的速度甚至比生物物种消失的速度还要快。最快时,平均一周就有两种方言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抢救方言,已经不能再指望口口相传、大范围传承。最好的办法是将现今留存的方言,通过某些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哪怕有一天某种方言消失了,人们还可以通过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
    据悉,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主要调查收集当代汉语方言、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等语言的实态、有声语料,并确定江苏省为首个试点省份。江苏已完成的首批试点工作采用“叫当地人讲故事”的方式,发动各地群众针对特定话题讲故事,以记录语言实态。目前该项试点已涉及南京、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其中也包括了高淳方言。
“颂春人”用原汁原味的高淳方言演唱,是高淳农家新年里的保留节目。
    其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这里所指的“鬼话”,并没有贬义,只是高淳方言独特、难懂的代名词。
    高淳作为南京的郊县之一,距离主城不过100公里,但不论是南京人还是与其毗邻的溧水、溧阳、宣城等地人,都很难听懂高淳话,更不要说是正宗的高淳古方言了。甚至在当地,山区和水乡的方言也有着天壤之别。
    语言专家表示,高淳古方言历经4000年绵延不绝,较好地保留了中古时代的发音,非常珍贵和难得。然而在时代变迁中,这一独特的语言与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正日渐萎缩甚至消亡。曾担任高淳方言申遗工作小组组长的袁家旺带领工作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会讲正宗高淳土话的老人逐渐离世,最多还有20年,原汁原味的高淳土话就将销声匿迹了。
    对于这一正在逐渐消失中的古老方言,要不要拯救保护,又该如何保护、记录、传承?亦或是其他……本报记者日前赴高淳进行了探访。
    作者:张璐 马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