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1|回復: 0

[文学研究] 新颖・独创・俳谐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房日晰

  南宋江湖词人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是一首极富独创性的俳谐词。此词构思巧妙,表现奇特,是词史上极罕见的别开生面的杰作。其词曰: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是刘过寄给辛弃疾的一首词。正如词题所示,辛弃疾招刘过,他因故不赴,词为解释他滞留西湖不能及时应招的原因:他极委婉地诉说耽于西湖雨天之丽景而暂时滞留,待晴后造访,写得诙谐而风趣。这首词词人是以不同时代的三位诗人对西湖丽景赞赏的对话为主而构建的俳谐词。所谓“驾勒吾回”,并非真的是他们三位硬性强制的挡驾,而是因为他们写西湖的诗生动地再现了西湖不凡的景色,其艺术魅力强烈地勾起他对西湖急切观赏的心情。“驾勒”云云,颇具婉曲诙谐之妙。对于这首手法新颖、风格独异、迥出常格的词,文学史家反而评价不高。岳珂《H史》云“效辛体《沁园春》一词”,认为是模仿之作;俞陛云以为“虽非正调,自是创格”(《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虽誉之为“创格”,却以不是“正调”为憾,且语焉不详。总之,词论家对这一首词在词史上的突出地位,评价远不到位,因此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纵观这首词,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其一,词的主体化用了前代三位著名诗人赞美西湖风景的四首诗的名句,极力描写西湖风光景色之美,它对游人有着极强的魅力,暗示词人逗留西湖不及时应招的原因,委婉地回绝了辛弃疾对他的邀请。
  词中“西湖,正如西子”两句,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图画里”句,化用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湖上春来似画图。”“爱东西两涧”两句,化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暗香浮动”句,化用林逋《梅花》诗:“暗香浮动月黄昏。”
  在一首词里化用前人诸多诗句,这并非刘过的独创。在刘过之前,就不乏其例。北宋著名词人贺铸,他在词中,就非常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他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叶梦得《贺铸传》)周邦彦也善于化用前人诗句。他的《西河•金陵怀古》中就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三首诗的诗句。但化用前人诗句之多,主题之集中,词境之自然浑成,当数刘过这首《沁园春》词。我们毫不夸张地说,它在词史上确是绝无仅有的。
  其二,此词受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使勿近》这首对话体词的影响,词的主体是对话。虽然辛、刘的《沁园春》词,都用对话体,然辛词是词人与酒的对话,它仿效《答宾戏》、《解嘲》,是把古文手段用之于词;刘过词则是客观地表现三位诗人关于西湖风景特色的对话,以诗人的审美眼光评价西湖,既洋溢着纵横驰骋、豪迈狂放、挥洒自如之妙,又饱含着情调诡谲、诙谐风趣、幽默俏皮的神韵,从而摆脱了辛词体征的藩篱,昂然地自成一格。
  其三,刘过将相隔数百年的诗人白居易、林逋、苏轼请来坐在一起,名为说西湖风光之妙,实为请他们为自己暂时不赴招说项,构思煞是奇特。不同时代的三位诗人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言西湖之景,赞西湖之美,诗意盎然,极富情韵,这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中前所未有,颇为荒诞。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在叙事体文学中,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譬如唐代韦的政治小说《周秦行纪》,写牛僧孺失路,夜宿薄太后庙,与薄太后、戚夫人、王嫱、潘妃、绿珠、杨太真一起饮酒作诗,王嫱伴宿,情节实属荒诞。然作为志怪、传奇之类的小说,如此这般的叙述描写,是不足为怪的。但对抒情性的词来说,不特在词史上绝无仅有,而且不免虚荒诞幻。此词之构思,也许是受了《周秦行纪》之类小说的影响,作为抒情诗的词,毕竟是多为抒一时真实之情,此词之境界毕竟是怪而近诞的,但其词的情境却是十分和谐的。不同时代三位诗人坐在一起对话,情境虽属荒诞怪异,读起来却不觉其怪。词人娓娓道来,令人颇感亲切。
  这首词的结构也很特殊,迥异于一般的词。它不是上下片内容有别、层递进展,而是将作为词的主体的三位诗人的对话占据上片的后半段与下片的前半段,意思紧密相连,一贯而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词的开头紧扣词题承招意说自己极愿风雨渡江,享受斗酒彘肩的款待,豪兴满怀,无奈被白居易约了林逋、苏轼“驾勒吾回”,阐明自己未能及时赴约之原因;结尾则说,自己只是在西湖暂时徘徊,待晴后即就赴约。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此词首尾呼应之妙,非同一般。然这种结构,完全是文章的结撰方式。作为词,这种写法,也可谓并世无双了。
  这是一首富有独创性的颇为特异的词,也是一首诙谐风趣的词。不信试看,你在词史上能找到第二首这样的词吗?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p>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