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8|回覆: 1

[文學研究]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6-9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莫礪鋒

  雜詩
  
  晉・張協
  秋夜涼風起,清氣盪暄濁。
  蜻}吟階下,飛蛾拂明燭。
  君子從遠役,佳人守煢獨。
  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
  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
  青苔依空牆,蜘蛛網四屋。
  感物多所懷,沉憂結心曲。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h英雄淚。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2300年前,宋玉就奠定了悲秋主題的基調:『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爲什麼秋天會引起如此的悲傷呢?時隔千載之後,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對此作了解答:『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於行爲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情……』歐公的話有點故作高深,其實人們悲秋的主要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秋天草木搖落,不免使人觸景傷情。二是秋乃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又是草木由盛轉衰的時節,容易使人聯想到人生的中年階段,而中年正是最使人傷感的年紀。正如蔣捷在【賀新郎・秋曉】中所說:『被西風翻催鬢I,與秋俱老。舊院隔霜簾不捲,金粉屏邊醉倒。計無此中年懷抱。』最後一句顯然是用謝安之語:『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據說人的一生中自殺頻率最高的年齡段是中年,節令則是秋天,可見兩者有內在的一致性。秋瑾烈士在就義之前的絕命詞只有一句話:『秋風秋雨愁煞人!』堪稱對悲秋主題最精練的概括。
  秋季並非只有使人悲傷的一面,對於生性豪邁的詩人尤其如此。李白就宣稱:『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人稱『詩豪』的劉禹錫說得更爲明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他還選取了一幅特別爽朗明淨的秋景: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振翅高舉,直上雲霄。背景是如此的空曠遼闊,翱翔其中的仙鶴是如此的矯健凌厲,這當然會使人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詩人的詩情也被仙鶴引導到九霄之上。此詩寥寥四句,便把秋天在外形與精神兩方面勝於春季的特徵說得淋漓盡致,可稱言簡意賅的秋之頌歌。
  詩人詠秋,大多著眼於聲色兩個方面。杜甫說:『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陸遊說:『烏桕微丹菊漸開,天高風送雁聲哀。詩情也似並刀快,剪得秋光入捲來。』讓我們先看秋色:在一年四季的風物中,只有秋景稱得上『瀟灑』二字。秋天的色彩十分豐富,但不像春季那樣萬紫千紅;秋色比較明淨單純,但不像冬季那般暗淡無光。杜牧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但即使是紅葉如火的滿山楓林,其色澤畢竟與『春紅』不同,借用李賀的詞彙,可稱爲『老紅』,呈現出一種成熟、含蓄、不事張揚的老成境界。北宋韓琦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喜黃花晚節香。』秋季凌霜怒放的菊花雖然也有暗紅、深紫等顏色,但總以黃、白二色爲主,『秋容淡』三字真是準確無比。蔣捷在【賀新郎・秋曉】中描繪秋色說:『月有微黃籬無影,掛牽牛數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紅棗。』在微黃的月光下,竹籬上掛著幾朵青色的牽牛花,這樣的秋色當然是太淡了,即使添上幾顆紅棗,也仍嫌光彩不足。最美的秋色要算是山間顏色各異的樹葉,我曾在深秋時節乘纜車從泰山背後的桃花峪登山,一路上仰眺群峰,俯瞰山谷,滿山遍谷的樹葉或紅、或黃、或紫、或綠,秋色斑斕,美不勝收。南宋詩人羅與之有一首【看葉】:『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我很欣賞『看花應不如看葉』一句,可惜他關注的僅是暮春時節的密綠葉而不是斑駁陸離的秋葉。我也不滿詩人筆下的秋景總是清一色的紅葉,崔鶯鶯送別張生,正是暮秋時分,她眼中的秋色在董解元筆下是:『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在王實甫筆下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似乎不符合大自然中的真實情形,難道董、王二人都是爲了形容鶯鶯雙眼流血才那樣寫的?
  秋聲也是詩人愛寫的主題。對於秋聲,人們的感受各不相同。陸游有詩云:『人言悲秋難爲情,我喜枕上聞秋聲。』他這樣說是有特殊原因的:『快鷹下鞲爪嘴健,壯士撫劍精神生。我亦奮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興。』對於一般人來說,秋聲會帶來惆悵、傷感,不一定是他們喜聞的聲音,正如唐人蘇F所說:『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但是對詩家而言,秋聲畢竟是充滿詩意的題材,試看歐陽修的【秋聲賦】,其詩意是何等的濃郁,連童子出戶觀察後向歐公的匯報也像一首四言詩:『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與童子的觀察結果一樣,張炎也認爲秋聲是從樹間發出的:『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其實秋、冬兩季都有大風,不過冬天樹葉落盡,大風吹過光禿禿的枝椏,只會發出尖銳的呼嘯聲,聽來過於蕭瑟。而秋風則會搖動樹頭的葉片,還會吹得落葉紛飛,其聲響相當動聽,韓愈就曾聽到這種美妙的聲響:『霜風侵梧桐,眾葉著樹幹。空階一片下,b若摧琅\。』唐代詩僧無可聽了一夜的落葉之聲,寫出了傳世名句:『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當然秋聲並不都在樹間,【秋聲賦】中寫到的『蟲聲唧唧』、杜甫詩中『哀多如更聞』的雁唳、王沂孫詞中『餘音更苦』的蟬鳴,凡此等等,組成了豐富複雜的秋聲。蔣捷的【聲聲慢】徑以『秋聲』爲題,對秋季的各種聲響進行描寫。此詞從詞牌名『聲聲慢』開始,句句有聲,堪稱繪聲名篇。首句先以黃花、紅葉對秋色稍作點染,作爲全詞的鋪墊,然後就點明主旨『一片秋聲』。從第二句開始,逐句描寫了雨聲、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其中風聲、雨聲、蛩聲、雁聲四種屬於自然中的天籟,更聲、鈴聲、笳聲、砧聲則屬於人類活動的聲響,充分展示了秋聲內涵之豐富多彩。若從季節的屬性而言,則雨聲、風聲、更聲、鈴聲四種並非專屬於秋季,然而秋風蕭蕭,秋雨淅淅,其聲響格外使人驚心動魄。漢樂府中那位傷心的女子滿耳是『秋風肅肅晨風t』,連一代雄主漢武帝也慨嘆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如果在黃景仁那樣的寒士耳中,秋風就更加使人憂心忡忡:『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杜甫在秋日的夔州看到『白帝城下雨翻盆』,心中充滿了哀傷憤怨。李商隱得到劉的死訊,正值『湓浦書來秋雨翻』的季節。若是春風春雨,就不會如此使人傷感。同樣的道理,秋夕漫漫,秋夜難徹,正如杜甫所說:『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在秋夜傳到愁人枕邊的更聲、鈴聲,就格外淒涼動人。周邦彥在『馬滑霜濃』的秋夜與情人話別,忽聞更聲,乃驚呼道:『城上已三更!』(此詞中說到『新橙』,當在秋日)唐玄宗在奔蜀道中『夜雨聞鈴腸斷聲』,事在756年秋季,洪N【長生殿】的【聞鈴】中描寫其情況是:『無邊落木響秋聲,長空孤雁添悲哽……鈴聲相應,閣道峻潁似我迴腸恨怎平!』至於後四種聲響,則是典型的秋聲。秋高馬肥,邊情緊急,此時最易聽到胡笳,正如李陵【答蘇武書】中所云:『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759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曾多次詠及笳聲:『城上胡笳發,山邊漢節歸。』『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秋風既起,寒衣待制,此時最多砧聲,正如沈縉謁說:『九月寒砧催木葉。』李白詩中的砧聲充滿了柔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杜詩中的砧聲則傳達了對民生的關切:『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韓愈【送孟東野序】中說『以蟲鳴秋』,深中物理,秦觀詞中即有『蟲聲泣露驚秋枕』之句。秋雁南飛,長空悲鳴,是詩人筆下常見的意象,溫庭筠把它寫得十分優美:『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若是孤雁,則更會博得詩人的萬般同情,杜甫詩云:『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崔塗詩云:『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這兩首同樣題作【孤雁】的詩都堪稱絕唱,詩中對孤雁哀鳴的描寫形神俱備。由此可見,蔣捷詞中對秋聲的描述既面面俱到,又抓住了典型。全詞八個韻腳都押『聲』字,讀起來貫若連珠,恍然滿耳秋聲!
  
 樓主| 真衣 發表於 2012-6-9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還有更重要的優點:它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大自然中多數植物的果實成熟於秋季,動物到了秋季就羽毛豐滿、膘肥體壯,對於農人或牧人來說,只要是正常的年景,秋季應是一年中最令人嚮往的季節。我曾度過十年壟畝生涯,農民對秋季的喜愛深深地感染了我。稻穀金黃,棉花雪白,那是多麼賞心悅目的景象!雖然秋收秋種的勞累使人精疲力竭,但滿眼的豐收果實卻給人帶來由衷的喜悅。江南的農諺,多與節氣及水稻有關,例如:『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又如:『寒露無青稻,霜降齊割倒。』在寒露與霜降之間的某個清晨,我手握鐮刀走出村頭,看到遠處的竹樹浮現在霧氣的上方,昨日割倒的稻子一排排地躺在地里,上面蒙著一層薄霜,心裡便充滿了詩意。等到稻子運到打穀場堆成巨大的稻垛,鋪在蘆席上翻曬的棉花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心裡更洋溢著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的驕傲。如今我撰寫的論文也被稱作『成果』,但即使在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期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也不再有當年的那種喜悅心情了。可惜古代的詩人大多未曾親事稼穡,他們的筆下很少寫到秋季的豐收。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宗,可是陶詩中寫收稻說:『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竟不見有多少喜悅的心情。杜甫在夔州經營過一塊稻田,其時他年老力衰,已不能親自下地,他詠收稻的詩中只注意稻米的美味:『紅鮮終日有,玉粒未吾慳。』一副『杜陵飢客眼長寒』的饞佬模樣,難稱佳作。只有宋人陸游和范成大對農家生活體會得比較真切,前者有【秋獲歌】云:『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萬人牆進輸官倉,倉吏炙冷不暇嘗。訖事散去喜若狂,醉臥相枕官道傍……』寫豐年光景和秋收後農人的活動都較生動。後者有【秋日田園雜興】:『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兩詩一苦一樂,分別描寫農家盼望豐收的心情,以及豐收後農人喜形於色的表現,是古詩中寫秋收最爲出色的作品。總而言之,古代的詩人對秋季的豐收這個主題關注太少,是詠秋詩的一大缺陷。我有時忽發奇想:假如古代的詩人都被送到農村去接受幾年『再教育』,讓他們寫出許多歌頌秋收的好詩來,那該多好!
  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在現有的古典詩詞中,悲秋堪稱是詠秋詩詞中的第一主題。悲秋詩詞佳作如林,我最喜愛的是張協的【雜詩】與辛棄疾的【水龍吟】。張詩寫的是秋夜,主人公則是一位思婦。秋夜漫長而又淒清,最能觸動離人的愁腸。曹丕的【燕歌行】把思婦置於『星漢西流夜未央』的漫漫秋夕,實非偶然。李白的【三五七言】說:『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也指出了秋夜具備宜於相思的氛圍。曹、李二詩都是寫秋夜的好詩,可是前者的主要篇幅用於抒寫思婦的心理活動,對秋夜自身著墨不多;後者的相思之情比較抽象,詩中甚至沒有出現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秋夜的意象也有點單薄。張詩則感覺細膩,造語精警,且情景交融,意境渾成。此詩最見功力之處是對秋夜淒清蕭瑟的景色的描繪,鍾嶸說張協『巧構形似之言』,確非虛語。首聯似非寫景,但對秋夜清氣的刻畫,使讀者如臨其境,是對無形之物的出色描寫。次聯寫了兩種秋蟲,蟋蟀但聞其鳴聲,飛蛾則睹其行跡,它們分別觸動著思婦的聽覺和視覺。第五聯寫居室內外寂無人跡,故雜草茂密,一片碧綠。第六聯寫苔色上牆,蛛網掛壁,可見人去室空。詩中展示了如此豐富的物象,『感物多所懷』一句便非空言。通過思婦眼中的種種物象及其細微變化,她因離居多時而變得敏感、脆弱的心靈便得到了凸顯,她的孤寂之感和相思之情也得到了烘托。張協筆下的秋夜,是多麼讓人傷感啊!
  辛棄疾的【水龍吟】寫的是秋日,主人公則是一位壯志難酬的志士。此詞作於1168年至1170年間,其時距離他鐵騎渡江已有七八年了。可惜他南歸後一直沉淪下僚,不但抗金復國的理想無法實現,甚至在仕途中也備受猜忌和排擠,心情抑鬱悲憤。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正任建康府通判的詞人登上建康西面城樓的賞心亭,舉目遠眺,思緒泉涌。水天空闊,秋色無際,這是多麼賞心悅目的風光!此亭取名『賞心』,真是實至名歸。可是在詞人眼中,那遠處的山峰儘管秀麗得像美人頭上的玉簪螺髻,但它們向詞人獻上的卻只有愁和恨。夕陽西下,長空雁唳,詞人猛然想起自己本是客居江南的遊子,頓生飄泊之感。詞人的家鄉遠在山東,如今那裡已淪陷爲敵國的領土,要想回鄉,除非揮師北伐,收復故土。詞人低頭細看腰間佩帶的寶刀,又激烈地拍打欄干,可是南宋小朝廷正奉行屈膝求和的國策,文恬武嬉,又有誰能領會他登臨北望的一番心意?亭上秋風蕭瑟,詞人不由得想起了晉人張翰見秋風起,因思吳中的蓴羹鱸膾,便辭官歸里的故事。如今故鄉淪陷,縱使西風吹盡,自己又如何回鄉,因此不必再說什麼家鄉風物之美了。詞人又想到小朝廷中的君臣,只顧在江南添置田產、營造宮室,一意苟安於半壁江山。如此行徑,就像漢末只知求田問舍的許汜,當年曾受到胸懷大志的劉備的蔑視,詞人當然不願與之爲伍。詞人又想起晉人桓溫見到早年手種的柳樹已樹徑十圍,乃嘆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是啊,歲月無情,人生短促,又怎麼禁得起風雨的摧殘?辛棄疾作此詞時年近而立,正處盛年,只是他對建功立業懷有強烈的希望,故而痛感時光流逝的迅速。思念及此,詞人終於潸然淚下,這是男兒的不屈之淚,也是志士的悲秋之淚,而【水龍吟】一詞也就成爲抒寫志士悲秋主題的傑作。早在宋玉的【九辯】中,就推出了『坎[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主題,然而在【九辯】中,悲秋與貧士失職兩層意思之間的聯繫尚不夠緊密。辛詞則不同,其中的悲秋與志士不遇已融合成一個內涵豐富、意境渾成的新主題,那便是志士悲秋。凡是胸懷大志而遭遇坎坷的詩人,常會在蕭瑟的秋風中觸緒無端,興感無由。763年秋,杜甫在閬州江邊感慨說:『秋天正播落,回首大江濱。』1177年秋,陸游在成都登上城樓,長吟道:『幅巾藜杖北城頭,捲地西風滿眼愁。』可見志士悲秋,千古一慨!
  顯然,張協詩所描寫的思婦悲秋與辛詞抒發的志士悲秋有著不同的思想內蘊和風格傾向,前者展示的景物細微纖巧,後者則闊大雄壯;前者的意境低沉婉轉,後者卻沉鬱蒼涼;前者抒發的是弱女子的哀怨,後者卻是英雄的悲愴。但是它們也有內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失意之人在秋季的傷感。無論是離愁、飄泊感,還是遲暮感、孤獨感,都會在蕭瑟的秋風中變得更加濃重。然而這又何嘗不會帶來濃郁的詩意?賈島詩云:『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那是多麼令人銷魂的詩歌意境!難怪周邦彥不勝仰慕地說:『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正因如此,讀者既愛讀劉禹錫、陸游抒寫秋日豪情的詩篇,也愛讀張協、辛棄疾的悲秋詩詞。當然,假如你人到中年,心境欠佳,則最好改讀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爲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明人董益評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盡懷抱。』清人朱瀚評曰:『通篇傷離、悲秋、嘆老,盡歡至醉,特寄託耳!』的確,杜詩心緒曲折,感情複雜,但基調則是傷感。詩人強顏歡笑,沉飲至醉,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我排遣而已。然而人生本是一杯苦酒,我們又何必再往杯中滴入悲秋的淚水呢?憂能傷人,強自排遣也遠勝向隅而泣。人到中年的讀者朋友,假如你在秋天心有感觸,不妨像杜甫一樣強自寬慰,在醉眼朦朧中細看那斑斕的秋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