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回復: 0

[儒家文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6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既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要用当代的事情做印证

既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要用当代的事情做印证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一〖史记上〗。

『野谚』,俗语。『前事之不忘』,即不忘前事,此为倒装句,能够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后事之师』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慎权衡与之相适应的形势,取舍有条理并顺应时代制定相应策略,因此历时长久而国家安定。

这句话告诉人们,既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要用当代的事情做印证,把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运用在当代的企业管理、政事管理之中,观察它是否依旧有效。

例如古人所说的君仁、臣忠,被很多企业家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创下了『中国式管理』的成功案例。此外,还要审时度势,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比如,古代的最重礼是三跪九叩首礼,现在如果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就会被人认为是封建,就不能够接受。所以现代的最重礼,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就改为三鞠躬礼。这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做相应地调整。

在〖崔寔政论〗中,总结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体现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君主或领导者继承太平的日子太久,社会风俗逐渐变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衰落也不更改,而且习惯于这种乱象,安于逸乐而看不到危机。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是『有的人』。有的领导者过分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和享乐。不恤万机,不理国家大事。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有的人听不进劝告和教诲的箴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

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有的人像在十字路口一样不知道何去何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见』是被的意思,被相信的辅佐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俸禄闭口不言。『括囊』是把口袋扎起来,用来比喻闭口不言。为什么闭口不言,明知道错了却不去劝谏?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俸禄不去得罪人,不敢触怒君主的龙颜。

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有的人因为是被疏远的臣子,地位低贱,他的言语也不被采用。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因此国家的法制纲常松弛于上,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这段话描述了国家由盛转衰的一个普遍规律,用古人所总结的一句话就是,『成由勤俭破由奢』。如果领导者都只为自保,并且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自私自利,国家就会逐渐衰败。

所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国家兴衰成败的规律,也就可以从中找到当代国家之所以兴衰成败的原因。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