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3|回覆: 0

[儒家文化] 爲什麼古人非常尊重讀書人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1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讀書人的地位

古代讀書人的地位

惟三祀,伊尹奉嗣王歸於亳,王拜稽首,曰:『予小子弗明於德,自厎弗類。 類,善也。暗於德,故自致不善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孔穎達傳:『祀,年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祀,年。關於『年』,在夏商周和堯舜時期都有不同的說法。在夏朝時稱爲歲,商朝時稱爲祀,周朝時稱爲年,唐堯、虞舜的時期稱爲載。奉,是敬詞,奉迎,即恭敬地迎接。太甲服喪三年,伊尹奉迎他回到國都亳。嗣王,繼承王位的王,指太甲。厎,【說文】:『致也』,招致、導致的意思。太甲拜手稽首,說道:『我小子不明於道德,自己導致不善。』類,善也。暗於德,故自致不善也。類,善。對道德昏暗不明,所以自己導致不善。

這句話說明,太甲這時候比較明智,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承認是自己不明於德,所以才招致不善,就是古人所說的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禍自我作。而現在很多落馬高官因爲貪污腐敗被關進監獄,卻不知道自我反省,反而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認爲自己不夠幸運,實際上和太甲相比並不明智。

招致不善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弗明於德』,對道德不明了。古人爲什麼如此重視道德?因爲他們知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厚德載物』『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爲什麼現在人不明白,甚至不相信這些道理?因爲不讀歷史,不讀經書。所以,爲什麼古人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因爲讀書明理,理得心安。

【呂氏春秋】中講,忠臣、孝子是君主、父母特別想得到的。榮華富貴也是臣子、兒子所希望的。哪一個君主不希望有忠臣,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孫孝敬。但事實往往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兒女也得不到想要的富貴顯榮。爲什麼?這都是因爲不懂禮義所致。比如,一個人想富貴顯榮,但是採取貪污受賄的方法,結果鋃鐺入獄。不知禮義是因爲沒有學習聖賢教誨。因此,古代聖王沒有不尊師重道的。

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現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帝王,智慧又比不上古代的聖人,還不尊敬老師,想得到『道』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是爲了求學、求道,但是又不尊敬老師,就無法達到預期目的,這就講到尊師的問題。古人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當然,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沒有誠敬,半分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重視聖賢教誨,不了解大道,所作所爲都憑著自己的喜好,甚至是根據世俗的觀念出發,隨波逐流,很容易走彎路、岔路、錯路,甚至走上不歸之路。他一生也體會不到『君子坦蕩蕩』的境界,反而經常是『小人長戚戚』。所以,『人不學,不知義』。現在社會很多高官紛紛落馬,甚至走上斷頭台,很多人對他們的行爲非常痛恨。但是仔細想,這些人也是可憐憫者。因爲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不懂得德行的培養和累積,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提倡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怎樣使官員不想腐、不願腐?古人告訴人們『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什麼?最重要的是讀經典、講經典。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學習【群書治要】,讀【尚書】這些經典,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迫切。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