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回覆: 0

[其他] 【鹽鐵論】卷23遵道詩解1丞相史:儒墨襲古不革不改文學:仁義不改改制適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14 19:11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23遵道詩解1丞相史:儒墨襲古不革不改文學:仁義不改改制適時
題文詩:
大夫曰與,御史未應.謂丞相史,曰文學也,
結髮學語,服膺不舍,辭若循環,轉苦陶鈞.
文繁如,春華無效,如抱.飾虛言以,
亂實道古,以害今也.倘之則,縣官用廢,
虛言不可,實而行之;不從文學,以爲非也,
眾口囂囂,不可勝聽.諸卿,大府日久,
通先古明,當世今將,何從而可?丞相史進,
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者,正而不譎,
所由不同,俱歸於霸.而必隨古,不革襲故,
不改文質,不變而,椎車尚在.故或作之,
或述之然,後法令調,於民器械,便於用也.
孔對三君,殊意晏相,三君異道,非苟相反,
所務時異.公卿既定,大業之路,建不竭本,
願無顧,細故之語,牽儒墨論.文學:
師曠之調,五音其能,不失宮商.聖王治世,
不離仁義.故有改制,之名,變道之實.
上自黃帝,下及三王,明德教,庠序,
仁義,立教化.百世,不易之道.
殷周因循,而昌秦王,變法而亡.雲雖,
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故,沒而存之,
舉而貫之,貫而行之,何更爲哉?仁義真情,
真情不變,真法常變,變以適情,情通古今.
 
【題解】道就是【孟子】所謂『遵先王之法』的意思。文學主張治國必遵『先王之法』、『聖人之道』,『舉而貫之,貫而行之,可更爲哉!』大夫則認爲儒者『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丞相史也認爲儒者『道迂而難遵』,亟力反對他們的『隨古不革,襲故不改』。

  【原文】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應。  謂丞相史曰:文學結髮學語,服膺不舍,辭若循環,轉苦陶鈞。文繁如春華,無效如抱風。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從之,則縣官用廢,虛言不可實而行之;不從,文學以爲非也,眾口囂囂,不可勝聽。諸卿都大府日久矣,通先古,明當世,今將何從而可矣?
  【注釋】結髮:解見【貧富篇】注釋。這裡當小孩講。學語:這裡指接受教育。服膺:牢牢記在心裡。
  循環:往復相承,旋繞不絕。
  陶鈞:制陶器用的轉輪。
  兩『如』字原都作『於』,今據黃季剛說校改。春華:春天的花。抱風:捕風,意思是說沒有實效。
  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云:李斯曰:『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囂囂:吵吵嚷嚷。
  卿:對丞相史的稱呼。丞相史不止一人,故曰『諸卿』。都:居。大府:丞相府。(見【漢書·張湯傳】注)
【譯文】大夫說:御史!
  御史沒有答應。
  對丞相史說:文學從小接受儒家的教育,把孔孟之道牢牢記在心裡,說起話來反反覆覆,全是車軲轆話,像制陶器的轉輪一樣來迴轉動,用的言詞如同春天的花朵那樣華麗,但卻像用手捕風一樣毫無實效。他們說空話以亂現實,論古以害當世。依從他們的話,朝廷的財用就廢滯,這些空話是不可付諸實行的;不依從他們的話,文學又表示反對,七嘴八舌地亂嚷嚷,聽都聽不過來。諸位在丞相府已經多年了,通曉古代歷史,明察當今國事,你們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原文
  丞相史進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所由不同,俱歸於霸。而必隨古不革,襲故不改,是文質不變,而椎車尚在也。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後法令調於民,而器械便於用也。孔對三君殊意,晏子相三君異道,非苟相反,所務之時異也。公卿既定大業之路,建不竭之本,願無顧細故之語,牽儒、墨論也。

  【注釋】語本【論語·憲問篇】。晉文公,解見【論儒篇】注釋。齊桓公,見【輕重篇】注釋。正:正派。
  所由:所走的道路。這裡指所採取的策略。
  椎車,見【非鞅篇】注釋。
  孔對三君殊意:指孔丘對魯定公、魯哀公、齊景公關於治理國家的辦法有三種不同的說法。語本漢武帝元朔六年六月詔文。原文云:『朕聞五常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所繇(由)殊路,而建德一也。蓋孔子對定公以徠遠,哀公以論臣,景公以節用。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晏子:即晏嬰,見【殊路篇】注釋。三君:指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晏子曾針對國君的不同特點,幫助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執政。【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靈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儉;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細人也。」』
  細故之語:不識大體的理論。
【譯文】丞相史離席向前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雖然他們所採取的策略不同,但都完成了霸業。如果一定要追隨古道而不變革,因循守舊,形式和內容都不改變,就好比保存古老時代的獨輪車一樣。所以,有的需要創作,有的需要繼承,這樣法令才可以適用於百姓,器具才便於得到推廣使用。孔丘在回答三個君主的問話時,講的內容不一樣;晏嬰在輔助三個君主時,使用的方法不同,這不是輕率變化的,而是因爲服務的時勢不同。公卿既然確定了治理大事的路線,建立了使國家資財永不枯竭的基礎,望公卿不要考慮那些不識大體的議論,不要被儒家、墨家的議論所牽制。

  【原文】

  文學曰:師曠之調五音,不失宮商。聖王之治世,不離仁義。故有改制之名,無變道之實。上自黃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謹庠序,崇仁義,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變法而亡。【詩】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沒而存之,舉而貫之,貫而行之,何更爲哉?
  【注釋】【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趙岐註:『師曠,晉平公之樂太師也。五音,宮、商、角、征、羽也。』
  『道』原作『通』,今據盧文弨說、楊沂孫說校改。
  黃帝:軒轅氏,傳說中遠古時代帝王名。
  謹:重視。
  『循』原作『修』,今據俞樾、陳遵默說校改。
  這是【詩經·大雅·盪】文。朱熹【集傳】曰:『老成人,舊臣也;典刑,舊法也。』『也』字原無,今據王先謙說補正。
法教:指典刑。
【譯文】
文學說:師曠調和五音,離不開宮、商這些基本音調。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離不開仁義。所以,制度可以改變,而路線則不能改變,上至黃帝,下及夏禹、商湯、文武三王,沒有一個不是宣揚德政,重視教育,崇尚仁義來進行教化的。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原則。殷、周因爲遵循了仁義而昌盛,秦始皇因爲實行變法而滅亡。【詩經】上說:『雖然沒有舊臣,還有舊法。』這就是說舊臣雖然死了,可以使舊法保存下來,並進一步貫徹執行,爲什麼要再改變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