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回復: 0

[其他] 【盐铁论】卷23遵道诗解1丞相史:儒墨袭古不革不改文学:仁义不改改制适时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14 19:11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23遵道诗解1丞相史:儒墨袭古不革不改文学:仁义不改改制适时
题文诗:
大夫曰与,御史未应.谓丞相史,曰文学也,
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苦陶钧.
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饰虚言以,
乱实道古,以害今也.倘之则,县官用废,
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
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大府日久,
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丞相史进,
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者,正而不谲,
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
不改文质,不变而,椎车尚在.故或作之,
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器械,便于用也.
孔对三君,殊意晏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
所务时异.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本,
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文学:
师旷之调,五音其能,不失宫商.圣王治世,
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变道之实.
上自黄帝,下及三王,明德教,庠序,
仁义,立教化.百世,不易之道.
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云虽,
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故,没而存之,
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仁义真情,
真情不变,真法常变,变以适情,情通古今.
 
【题解】道就是【孟子】所谓『遵先王之法』的意思。文学主张治国必遵『先王之法』、『圣人之道』,『举而贯之,贯而行之,可更为哉!』大夫则认为儒者『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丞相史也认为儒者『道迂而难遵』,亟力反对他们的『随古不革,袭故不改』。

  【原文】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应。  谓丞相史曰:文学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苦陶钧。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风。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从之,则县官用废,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都大府日久矣,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矣?
  【注释】结发:解见【贫富篇】注释。这里当小孩讲。学语:这里指接受教育。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循环:往复相承,旋绕不绝。
  陶钧:制陶器用的转轮。
  两『如』字原都作『于』,今据黄季刚说校改。春华:春天的花。抱风:捕风,意思是说没有实效。
  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云:李斯曰:『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嚣嚣:吵吵嚷嚷。
  卿:对丞相史的称呼。丞相史不止一人,故曰『诸卿』。都:居。大府:丞相府。(见【汉书·张汤传】注)
【译文】大夫说:御史!
  御史没有答应。
  对丞相史说:文学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把孔孟之道牢牢记在心里,说起话来反反复复,全是车轱辘话,像制陶器的转轮一样来回转动,用的言词如同春天的花朵那样华丽,但却像用手捕风一样毫无实效。他们说空话以乱现实,论古以害当世。依从他们的话,朝廷的财用就废滞,这些空话是不可付诸实行的;不依从他们的话,文学又表示反对,七嘴八舌地乱嚷嚷,听都听不过来。诸位在丞相府已经多年了,通晓古代历史,明察当今国事,你们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原文
  丞相史进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不改,是文质不变,而椎车尚在也。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对三君殊意,晏子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所务之时异也。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也。

  【注释】语本【论语·宪问篇】。晋文公,解见【论儒篇】注释。齐桓公,见【轻重篇】注释。正:正派。
  所由:所走的道路。这里指所采取的策略。
  椎车,见【非鞅篇】注释。
  孔对三君殊意:指孔丘对鲁定公、鲁哀公、齐景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办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语本汉武帝元朔六年六月诏文。原文云:『朕闻五常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由)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晏子:即晏婴,见【殊路篇】注释。三君: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晏子曾针对国君的不同特点,帮助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执政。【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细故之语:不识大体的理论。
【译文】丞相史离席向前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虽然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但都完成了霸业。如果一定要追随古道而不变革,因循守旧,形式和内容都不改变,就好比保存古老时代的独轮车一样。所以,有的需要创作,有的需要继承,这样法令才可以适用于百姓,器具才便于得到推广使用。孔丘在回答三个君主的问话时,讲的内容不一样;晏婴在辅助三个君主时,使用的方法不同,这不是轻率变化的,而是因为服务的时势不同。公卿既然确定了治理大事的路线,建立了使国家资财永不枯竭的基础,望公卿不要考虑那些不识大体的议论,不要被儒家、墨家的议论所牵制。

  【原文】

  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不失宫商。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没而存之,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
  【注释】【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赵岐注:『师旷,晋平公之乐太师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
  『道』原作『通』,今据卢文弨说、杨沂孙说校改。
  黄帝:轩辕氏,传说中远古时代帝王名。
  谨:重视。
  『循』原作『修』,今据俞樾、陈遵默说校改。
  这是【诗经·大雅·荡】文。朱熹【集传】曰:『老成人,旧臣也;典刑,旧法也。』『也』字原无,今据王先谦说补正。
法教:指典刑。
【译文】
文学说:师旷调和五音,离不开宫、商这些基本音调。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离不开仁义。所以,制度可以改变,而路线则不能改变,上至黄帝,下及夏禹、商汤、文武三王,没有一个不是宣扬德政,重视教育,崇尚仁义来进行教化的。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原则。殷、周因为遵循了仁义而昌盛,秦始皇因为实行变法而灭亡。【诗经】上说:『虽然没有旧臣,还有旧法。』这就是说旧臣虽然死了,可以使旧法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贯彻执行,为什么要再改变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