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1|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从绳则正从谏则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8 16:30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从绳则正从谏则圣题文诗: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
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昔隋炀帝,
至于暴虐,臣下钳口,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
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之任邪臣,不能致理;
正臣之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之,
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乃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也,从绳则正,
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以死相继;陛下广开,圣虑以纳,
刍荛之言,处不讳朝,愚臣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君必,
虚己纳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情怀天下.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①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③,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注释】

①百僚:指百官。

②失其举措:慌手忙脚,手足无措。

③钳口:以威胁胁迫人不敢讲话。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婬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②,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③。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④。』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⑤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注释】
①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国的胜利。
②鲠(ɡěnɡ)议:鲠,原意是骨卡在喉咙里,这里指直言。
③圣:贤明的意思。
④狂瞽(ɡǔ):狂肆直言。
⑤平章:筹商,讨论。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皇上一定虚心采纳。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