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回復: 0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2奉使诗解7国俗各异诸发不冠晏子语王君子之行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14 1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2奉使诗解7国俗各异诸发不冠晏子语王君子之行
题文诗: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梁王,梁王之臣,
曰韩子者,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遗,
列国君乎?请为二三,惭之也.出谓诸发:
大王有命,冠则礼见,不冠则否.曰彼越,
天子之封,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
屏外蕃以,为居蛟龙,又与我争,是以剪发,
身烂然,成章以像,子者,将避水神.
今大国命,冠则礼见,不冠则否.假令国使,
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使客必,
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意而安之,
愿假冠见,意如不安,无变国俗.梁王闻之,
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经有:
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晏子使吴,
吴王,行人曰闻,晏婴北方,之辩于辞,
习于礼者,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寡人天子.
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见.晏子憱然,
而叹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使于吴王,
之所不佞,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
恶乎存焉?吴王,以诸侯礼.晏子使吴,
吴王曰吾,得寄僻陋,蛮夷之乡,希见教我,
君子之行,请私而教,之毋为罪!晏子憱然,
位矣.王曰吾闻,主,盖贼以慢,
野以暴,吾子,焉何甚也?晏子逡巡,
对曰臣闻,微事不通,麤事不能,必劳也;
大事不得,小事不为,其则必贫;大者不能,
致人小者,不至人之,门者必困,此臣所以,
仕也如臣,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
王笑曰今,吾讥晏子,裸而,訾高橛者.
【原文】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惭之。』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今大国其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梁王闻之,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诗曰:『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也。
【译文】
越国使者诸发拿着一枝梅花送给梁王,梁王的臣子名叫韩子,看了看对周围的人说道:『哪里有把梅花送给列国的君主的!请允许我替你们羞辱他。』韩子出来对诸发说:『大王下了命令,来者戴上帽子就以礼相待:不戴帽子就另当别论。』诸发说:『我们越国也是天子分封的土地,没有冀州兖州这样的地方而是处在沿海地区,赶走了外族人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然而蛟龙又和我们争夺,因此剪除毛发,在身上刺花纹,灿烂多彩,用来模仿龙王的子孙,并使水神逃避。现在你们梁国下命戴上帽子就以礼相待,不戴帽子就另当别论。假使你们梁国的使者,什么时候经过我国,我国的君主也下命道:「来者必须剪发文身,然后才接见。」对你们梁国怎么样呢?如果能对此心安理得,那么我愿意戴上帽子相见;如果不能心安理得,希望别改变国家的习俗。』梁王听说后,披着衣服出来接见诸发,下令驱逐韩子。【诗经】道:『君子出使,会受到天子的宠爱。』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啊。【原文】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之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客见则称天子。』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憱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以诸侯之礼。
【译文】
晏子出使吴国时,吴王对手下说:『寡人听说晏婴善于言辞,熟悉礼制,等晏婴晋见寡人时,命接待人员以天子尊称寡人。』第二天晏子进宫见吴王,命人通报,通报人说:『天子有令,命晏婴晋见。』晏子长叹三声,说:『我受齐王之命出使吴国,不知怎么搞的怎会来到周天子的宫廷,请问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吴王呢?』吴王立刻说:『夫差有请。』于是以合于诸侯身份的礼仪接待晏子。
【注释】
晏子(?—前500),名婴,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原文】  晏子使吴,吴王曰:『寡人得寄僻陋蛮夷之乡,希见教君子之行,请私而毋为罪!』晏子憱然避位矣。王曰:『吾闻齐君盖贼以慢,野以暴,吾子容焉,何甚也?』晏子逡巡而对曰:『臣闻之,微事不通,麤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必困,此臣之所以仕也。如臣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王笑曰:『今日吾讥晏子也,犹裸而訾高橛者。』
【注释】
1通『粗』2说人坏话,引申为埋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