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3|回復: 1

[中医理论] 减肥与辟谷·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减肥与辟谷·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有食物,人不一定能生存,只有吃了食物,才能生存。食物丰富,人不一定能健康,只有饮食有节才能健康。饮食有节,大家知道不能吃多了,七分饱,但现实之中,因吃得不合理,吃多了导致的疾病很多。生活方式的疾病,主要是吃得不对引起的。

饮食有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不仅仅是饮食量的节,不要多,还包括了饮食种类的节。五谷为养,米面是主食,是支撑生命的主要食物,节,绝不是不吃主食,只吃副食——牛奶、鸡鸭鱼肉、禽蛋,而是米面为主,辅以五果、五畜、五菜。

食量之节,是饮食有节的重要内容。食量之节,不是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之节,而是自我的饥饱感觉为根据,以不饱胀为原则的节。饥饱感应吃的动力,也是吃得合理的标准,全在自我的生命感应性。

饮食量的节,合理的根据在脾胃的感应性。脾胃的气化功能不同,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每个人的胃的容量大小,决定吃的多少。不吃主食,甚至绝食,必然是脾胃衰败,日久精气竭绝,暴病、暴亡。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在论述了胃肠容量之后,说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也。』

说两句题外话。人们常常把形态解剖成为医学评判的标准,而且总认为中医没有形态解剖。错了,中医有解剖,而且比西医早得多,科学得多。西医还在四体液中摸索的时候,中医就已经对一些人体器官有了比较清楚的形态认识。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慄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二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为什么中医没有沿着形态之路发展?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而不是盲目地把形态解剖、实验方法当成科学,当成先进的东西,把中医科学化、实验化。这不仅是中医复兴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文化振兴的关键问题。

医学是术,不是道。医学路线是由文化之道决定的。西方文化之道是物质利益之道,医学走形态路线,服从实验主观,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临床医疗,四体液→器官→组织→细胞→分子,都不把人当人,都缺乏尊重生命、尊重客观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之道,中医走生命路线,主观认识不仅服从天人相应的客观,而且以天人相应的客观检验主观理论。『天覆地载,莫贵于人』,中医将星辰、日月的运行联系于人,四季气候的寒热联系于人,社会人事的劳逸苦乐联系于人,还有人自己的观念德行等作为对健康的影响,生存环境中的所有因素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认识生命、认识人,形成生命关联性的医学理论。

不难看出,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截然不同的根本不在医学理论,医学理论不过是认识路线、认识对象、认识方法等的综合结果,中西医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文化之道的不同——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物为本;是客观基础不同——中医是活人、天人相应,西医是死人、形态解剖;是认识路线的不同——中医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命路线,西医是实验主观的物质路线;临床对象不同——中医是活生生的人,西医局部确定的形。由于文化之道的区别,中医与西医的客观基础、实际对象和认识路线、认识方法的不同,我们忽视了这些具有根本性的文化问题,绕开了这些决定文化本质的基本条件,在理论上去搞结合、去现代化中医,结果只会是扼杀中医,阻碍中国文化的复兴。

解剖路线的认识对象不是活人是死人,是与泥土、石头一样的东西。泥土、石头、死人,没有生命,没有『阴平阳秘』的能动性,没有呼吸的升降,没有饮食二便的出入,也没有冬夏寒热的感应,人事苦乐的情志,这恐怕就是中医没有走形态解剖之路的主要原因。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的理性思维的产物,走物道还是走人道,重生命还是重财富,不是文化本身决定的,而是开创文化的古圣先哲决定的。

伏羲八卦天、地、人一体,开创了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之道,自然生命,生命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医虽然在立学之初,有很先进的解剖知识,但还是走上了以人为本,天人相应的理论路线。

形态医学的客观基础是肉体物质,不是活生生的人,临床医疗的实际对象是局部形态。西方文化被财富论、国富论武装起来,把物质利益当成文化驱动力,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生命,文化理论之中没有活生生的人,在实践运用之中,不把人当人,没有人性。所以20世纪,制造了2次世界大战,在形态医学的理论主导下,还出现了活人解剖、活人实验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事情,如日本侵华时31部队,美国的LSD和脑前额叶切除术实验(参见:歹毒美国·开泰讲中医天命篇)等。

客观讲,形态为客观获得的认识,与自然完整性、多维联系的生命为客观获得的认识,各有千秋,各有优势。中医骨伤、痈疡、眼科等形态认识就很重要,经络穴位就是形态基础上的认识,但中医形态认识,没有与自然完整性的活人相分离,没有将形态孤立于多维时空的生存环境之外。分离后,孤立开,理论的临床运用就要出问题。为什么按照西方文化的路子,找不到形态意义上的经络?客观对象错了,认识方法错了。

活人是与自然万物有着因应关联性的生命体,要吃,要喝,要呼吸。吃喝、呼吸等是生命之征,没有生命之征,即便形态是人的形态,标本时从人的形体上取下来的,也不是人了。

中国文化以维生、护生、养生为己任,中医学以『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为目的。因为物质利益得追求,因为奢华生活的贪婪,文化偏离了维生、护生、养生之道,医学在肉体物质分析上越走越远。

在西方文化氛围浓厚,形态医学一统天下的文化环境里,我们养生,首先要确立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生命观,不为物质形态的桎梏所困。养生是理性有为,受文化观念、个人意识的主导,没有天人相应的生命观,没有『我命在我』的意识和智慧,有为不可能养生。

养生,落实在生,观念错了,落实在物,落实在肉,能养生吗?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打破形态的枷锁,放眼天地,放眼活生生的人,形成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天人相应的疾病观、养生观,沿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生命之道,有所作为,才能养生。

养生有为,从吃开始,起居、情志、精神等理性有为,和于自然,适于我命是基本要求。

适者,节也。节,不是绝,而是适可而止。

脾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犹如草木之根,根深则叶茂。饮食有节,如水之润土,不伤后天之本,不害生命之根;饮食无节,淫水浸泡,既伤后天之本,也伤五藏气化。现在很多美食节目,博主狼吞虎咽,吃堆积如山的食物,千万不要盲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是很有害的。

吃的合理性的问题,是在食物丰富起来之后,维生、护生、养生的重要问题。在农耕、养殖等文化之术出现之前,人们靠天吃饭,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所以生命演化出了耐饥寒的因应协调性机制,饿一点、冷一点,不会有伤害。农耕、养殖等文化之术,使人们拥有了生产能力,食物丰富起来,因吃得多而伤生殒命的情况时常发生。中医根据这样的生命事实,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这才有了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的养生理论。

饮食有节,无须精确计量,以生命之应为依据,吃得合理就能做到。

吃得太多的直接伤害,主要是胃肠积滞,小儿易成疳积,成人易成痞满。间接伤害,就是影响五藏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化之为邪,在体内停积下来,日积月累,堵塞经隧之通路,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慢性病。

间接的伤害很多。饮食太多,进入五藏气化的水谷精微太多,超过了五藏藏纳、六腑传化的能力和濡养皮毛脉筋骨等形体的需要,肝的疏泄、肺的敷布、心的生化、肾的藏纳等都可能受到伤害,或停于肝,或生成痰,或壅滞血脉,或堵塞水道,癌症、脂肪肝、尿毒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之谓也。

宁少勿多,饮食有节特别需要注意。过去食物匮乏,要勤俭节约,宁胀出病也不能剩,现在食物丰富,要是吃得差不多了,就不要再吃,宁愿剩也不能胀出病。光盘行动,是要少点菜、少做菜,适可而止,避免浪费,多了,胀出病来,就违背了光盘行动的初衷。

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养生杂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至矣。』

谷气胜元气者,吃得太多,吃得太好,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化为痰浊湿邪,壅滞在肌肉血脉之中,所以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者,饮食有节,水谷精微归于正化,卫气营血精津液得以充实,皮毛脉筋骨等内外的形态得到濡养,就能养生而寿。

【万病回春】认为:『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气安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

活人要吃,吃得合理,适可而止,谨和五味则养生。

饮食养生在节不在绝。可现世之人,把绝食——不吃主食或尽量少吃主食,喝水、蔬菜汁、水果等代替主食的方式来养生,生化之源绝了,生命之气得不到补充,生命之神失去涵养,害莫大焉。

人人怕肥胖,是病不是病,都不吃主食以求减肥。肥胖不一定是病。肥胖病的病机是多样的,有脾虚,有痰浊,有水湿,有气郁,不问青红皂白,不吃主食,恐怕是肥减了,但后天之本毁了。

减肥,脾胃不可伤,水谷不可绝。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也。』

道家有辟谷养生的方法,通过绝饮食以养生。辟谷养生,有全辟谷——不吃不喝;辟水谷——只喝不吃;半辟谷——吃适量果蔬三种。

在辟谷过程中,通过导引吐纳、静心凝神,调动五藏气化活力,可以使营养从清静、自然的天地之气中化生,维持生命需要。对普通人来说,不懂辟谷之理,不知辟谷之法,盲目辟谷,害莫大焉。

我们绝不要轻易去辟谷。辟谷是一门生命学问,不是简单地不吃不喝,把不吃不喝当成辟谷,性命就可能不保了。

有的辟谷期间,可以合理饮食,吃一些补益气血的中药,如红枣、核桃、胡桃、人参、桂园、荔枝、松子仁、花生仁和蜂蜜等。

辟谷不是简单地绝食。天食人以五气,人与天地相应,气内外出入,呼吸导引吐纳之术,具备了将自然之气转化为生命之气的能力,才能辟谷。没有辟谷的知识,也缺乏辟谷的正确方法,以为辟谷就是不吃,就大错特错了。

不要以为中国文化讲辟谷,就以为养生就可以不吃不喝。吃是必须的,吃得合理,避免饮食变成垃圾,堵塞胃肠,阻碍气道、水道、谷道才是正道,如【退庵随笔.摄生】所云:『欲得长生,腹中长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四.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在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即顿顿必无所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营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疢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医学传灯】:『饮食虽能养人,亦能害人。欲求长生者,全要饮食节制,为却病之良方。』

吃是地球生命的共性,细菌要吃,草木要吃,豺狼虎豹要吃,没有文化的原始人要吃。这些所有生物的吃,都是自然调控,有胃的尺度,吃不下了就不会再吃。文化人吃,受理性主导,放纵口福,胡吃海喝,吃就不养生反害生。

水谷是生命的基石,吃是存亡的关键。现在有相当多的女性,为了美,该吃不吃,月经断绝,不育不孕,精气日衰的情况很普遍。

吃本身是养生的,之所以害生,是文化精神出了问题,是人们观念出了问题。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有为的认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体验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实验分析,没有统计学处理,就否定其养生价值,就放纵饮食,按实验室理论的要求去吃。

五谷为养,牛肉牛奶,山珍海味等和五果、五菜一样,是辅助是补充。草木离不开土,人离不开五谷。肉食为主的民族,也还要吃面包、吃饼。

现在有一种倾向,中药食疗、泡茶养生。我认为,无病的人要谨慎,有病的人莫盲从。药食虽然同源,但还是有分别。食物不是药物,食性平和,祖祖辈辈都吃,药性则有寒热升降之偏,人没有连续不断、祖祖辈辈地吃。药物当成饮食,长期吃,长期喝,与生命之气的寒热虚实状况互补则有益,不能互补,更容易出现『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情况。
勤勤恳恳 發表於 2021-11-17 08:03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食物丰富,人不一定能健康,只有饮食有节才能健康。


喜欢先生的文章,一针见血,直揭本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