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94|回復: 0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12省事篇诗解4既以利得必以利殆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複製鏈接]
颜氏家训】卷12省事解4既以利得必以利殆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题文诗:
齐之季世,多以财货,托附外家,喧动女谒.
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
取贵—时.倘若,执政所患,随而伺察,
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坑阱殊深,疮痔未复,纵得免死,莫不破家,
然后噬脐,亦复何及.吾南及北,未尝—言,
与时人以,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王子晋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为善则预,
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凡损于物,
皆无与焉.穷鸟怀,仁人所悯;死士归我,
当弃之乎?伍员子胥,之托渔舟,季布之,
广柳孔融,之藏张俭,孙嵩之匿,赵岐前代,
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至如郭解,代人报仇,灌夫,横怒求地,
游侠之徒,君子.如有逆乱,之行得罪,
于君亲者,不足恤焉.亲友之迫,危难也,
家财己力,当无所吝;亲友若有,横生图计,
无理请谒,非吾教也.墨翟之徒,世谓热腹,
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当以仁义,为节文尔.由仁义行,非行仁义.
 【原文】12.5

齐之季世①,多以财货托附外家②,喧动女谒③。 拜守宰者,印组光华④,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时。 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⑤,必以利殆,微染风尘⑥,便乖肃正,坑阱殊深,疮痔未复⑦,纵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⑧,亦复何及。 吾自南及北,未尝—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⑨。
  【注释】

  ①齐:指北齐。 季世:末世。

  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③女谒:通过宫廷嬖宠女性,进行干求请托。

  ④印:官印。 组:即绶,为系印的丝带。 卢文招日:『古者居官,人各—印,后世凡同曹司者,共—印。 组即绶也,所以系佩者。 【汉书.严助传】:'方寸之印,丈二之组。」』

  ⑤利:指上述干求请托、官由财进之事。

  ⑥风尘:世俗不洁之事。

  ⑦疮痃:创伤,瘢痕。

  ⑧噬脐:自咬腹脐,不可及。 借指后悔不及。

  ⑨尤:怨恨,抱怨。

  【译文】
北齐的末世,很多人把钱财托附给外家,通过宫中得宠女性去干求请托。 一旦被授为地方长官,则官印绶带,光鲜华丽,车高马大,辉煌显赫,荣耀兼及九族,富贵取于一时。 而遭到执政者的忌恨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侦视和考察。 以钱财求得的好处,也一定会因此招致危险,只要稍微染上仕途恶习,就会违背为官公正严肃的原则,这样的陷阱是很深的,落下的创瘢难以恢复,纵然求得免于一死,但家庭没有不因此而破败的,到那时再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我从南方到北方,从来未向当时人谈过一句有关自己过去地位和资历的话,虽然不能通显发达,却也不怨天尤人。

 【原文】 12.6

王子晋云①:『佐饔得尝,佐斗得伤。②』此言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③。 凡损于物,皆无与焉。 然而穷鸟怀④,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伍员之托渔舟⑤,季布之人广柳⑥,孔融之藏张俭⑦,孙嵩之匿赵岐⑧,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至如郭解之代人报仇⑨,灌夫之横怒求地⑩,游侠之徒⑪,非君子之所为也。 如有逆乱之行,得罪于君亲者,又不足恤焉。 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 墨翟之徒⑫,世谓热腹,杨朱之侣⑬,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⑭。
  【注释】

  ①王子晋:周灵王太子。

  ②佐饔得尝,佐斗得伤:语出【国语.周语】下。其文日:『佐潍者尝焉,佐斗者伤焉。』『潍』与『饔』通。 【淮南子.说林】:『佐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又见【文子.上德】)亦本于王子晋语。

  ③党人:结伙,为私利结成朋党。

  ④穷鸟入怀:无处可栖的鸟被迫投入人的怀抱。 喻处境困难而投依别人。

  ⑤『伍员』句: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 字子胥。 楚大夫伍奢次子。 及伍奢被杀,他由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后率吴军攻破楚国。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奔吴,『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⑥『季布』句:季布,汉初楚人。 楚汉战争时为项羽部将,领军数困刘邦。 汉朝建立,被刘邦追捕。 后赦免,为河东守。 【史记.季布传】:『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布匿濮阳周氏。』周氏献计,『髡钳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日:'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 广柳,—种丧车,用于运载棺柩。

  ⑦『孔融』句:张俭,东汉官吏。 字元节,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 赵曦明引【后汉书.孔融传】日:『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恶,刊章捕俭。 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褒,不遇。 时融年十六,见其有窘色,谓日:'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俭得脱,兄弟争死,诏书竟坐褒焉。』

  ⑧『孙嵩』句:赵曦明引【后汉书.赵岐传】日:『岐,字邢卿,京兆长陵人。 耻疾宦官,中常侍唐衡兄玻为京兆尹,收其家属尽杀之。 岐逃难,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游市,察非常人,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 嵩屏人语日:'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遂以俱归,藏复壁中。』

  ⑨『至如』句:赵曦明引【史记.游侠列传】日:『郭解,轵人也,字翁伯。 为人短小精悍,以躯借交报仇。』

  ⑩『灌夫』句:赵曦明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日:『武安侯田纷为丞相,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福恶两人有郄,乃谩自好,谢丞相。 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与田,亦怒日:'纷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 且灌夫何与也?」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⑪游侠:【史记.游侠列传】【集解】:『荀悦日:'尚意气,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⑫墨翟:即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 相传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创立墨家学说。 孟子说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⑬杨朱:战国初哲学家。 魏国人。 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主张『重己』、『贵生』、『为我』,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 孟子说他『拔—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⑭黄叔琳日:『酌量最当,然亦最难,能如是者,君子哉!』卢文招日:『仁者爱人,而施之有等;义者正己,而处之得宜。 墨氏之兼爱,疑于仁而实有害于仁;杨氏之为我,疑于义而实害于义,是以孟子必辞而辟之。』节文:节制修饰。 【孟子.离娄】上:『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指仁、义)是也。』

  【译文】

王子晋说:『帮人做饭,能尝到美味;帮人打架,要受到伤害。』这话是说看见别人做好事时就应该参与,看见有人做坏事时就应该避开,不要与人结党干不义的事。 凡是对人有损害的事,都不要参与。 然而,走投无路的小鸟投入人的怀抱,仁慈的人都会怜悯它,何况敢死的义士投奔我,我怎能舍弃他呢? 伍子胥被渔父搭救,季布为人藏于广柳车中;孔融掩护张俭,孙嵩藏匿赵岐,这些举动都是前代人所崇尚的,也是我所奉行的。 即使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死而瞑目。 至于像郭解那样替人报仇,灌夫为人怒责田纷索要田产,这是游侠之士所做的事,不应该是君子所为。 如果有逆乱的行径,进而受到君主与亲友的惩罚和怪罪,那就不值得同情了。 亲友迫于危难之时,家里的财产和自己的能力是应该无所吝惜的;如果有人产生不好之心,提出无理请求,那我没有教你们去怜悯这种人。 墨翟之类的人,世人认为他们热心肠;杨朱之类的人,世人认为他们是冷心肠。 心肠不能冷漠,但也不能太热。 应当遵循仁义,节制自己的言行。
【原文】12.7


  前在修文令曹①,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竞历②,凡十余人,纷纭累岁,内史牒付议宫平之③。 吾执论曰:『大抵诸儒所争,四分并减分两家尔④。 历象之要,可以晷景测之⑤;今验其分至薄蚀⑥,则四分疏而减分密。 疏者则称政令有宽猛,运行致盈缩⑦,非算之失也;密者则云日月有迟速,以术求之,预知其度⑧,无灾祥也。 用疏则藏奸而不信,用密则任数而违经。 且议宫所知,不能精于讼者,以浅裁深,安有肯服? 既非格令所司⑨,幸勿当也。』举曹贵贱,咸以为然。有—礼宫,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考核。 机杼⑩既薄,无以测量,还复采访讼人,窥望长短,朝夕聚议,寒暑烦劳,背春涉冬,竟无予夺,怨诮滋生,赧然而退,终为内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注释】

  ①『前在』句:刘盼遂认为此指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 年)颜之推在修文殿撰御览之事。 其依据是【北齐书】本传所载【观生我赋)自注,其文日:『齐武平中,署文林馆,待诏者阳休之、祖孝徵以下三十余人,之推专掌,其撰【修文殿御览】、【续文章别流】皆诣进贤门奏之。』缪钺【颜之推年谱】则认为竞历之事约在隋开皇十年(590 年)。

  ②竞历:争论历法。 【隋书.百官志下】:秘书省『领著作、太史二曹……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 其历、天文、漏刻、视授,各有博士及生员。』王利器【集解】:『此当指武平七年(576)董峻、郑元伟立议非难天保历事,见【隋书.律历志】中。 【志】称其'争论未定,遂属国亡」,与此言'竟无予夺」合。 之推自言'举曹贵贱,咸以为然」,则固在齐修文令曹时事也。』

  ③内史:官名,本汉初王国所置,掌民事。 魏晋南北朝沿置,为国相的改名,其职位、体制均与地方郡守相同。 又北周仿【周礼】,春官府置内史中大夫,掌王言。 凡国中大事,皆须内史参议。 隋时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实为宰相之任。牒:公文。 王利器【集解】:『徐师培【文体明辩】:'公移:案公移者,诸司相移之词也,其名不—,故以公移括之。 唐世凡下达上,其制有六:……其六日牒,有品以上公文皆称牒。 宋制……六部相移用公牒。 ……今制……诸司相移者日牒。 ……大略因前代之制而损益之耳。」』

  ④四分:指四分历。 东汉编 、李梵创制,因岁余四分之—日,故名。 减分:减分历。 赵曦明引【后汉书.律历志中】日:『元和二年(85),【太初】失天益远,召治历编 、李梵等,综校其状,遂下诏改行四分,以遵于尧。 熹平四年(175),蒙公乘宗绀孙诚上书,言受绀法术,当复改。 诚术:以百三十五月二十三食为法,乘除成月,从建康以上减四十—,建康以来减三十五。』

  ⑤晷景:日晷上晷表的投影。 晷指日晷,测度日影以确定时刻的仪器。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者,黄道,—日光道。 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 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 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寸四分。 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 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 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 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⑥分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薄蚀:指日食、月食。 『蚀』与『食』通。

  ⑦盈缩:亦称赢缩。 【汉书.天文志】:岁星『超舍而前为赢,退舍为缩。』王先谦【补注】:『【占经】引【七曜】云:'超舍而前,过其所舍之宿以上—舍二舍三舍谓之赢,退舍以下—舍二舍三舍谓之缩。」』

  ⑧度:躔度。 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⑨格令:犹言律令。

  ⑩机杼:胸臆。 卢文招日:『机杼,言其胸中之经纬也。』参10.4 注⑤。

  【译文】
  以前我在修文令曹时,有山东学士和关中太史争论历法,总共十几个人参与争论,众说纷纭,持续数年。 内史下公文交付议官们去评议。 我发表议论道:『大抵诸位所争论的,其实不过是'四分历」和'减分历」两家而已。 观测推算天体运行的要领,可以通过日影来测算。 现在根据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蚀、月蚀相验证,就看得出'四分历」比较疏略,而'减分历」又过于细密。 主张疏略的一方声称政令有宽猛之别,天体的运行不断变化,自然会产生前后之分,这并不是历法计算的差误。 主张细密的一方认为日月的运行虽有快慢,用正确的方法来推算,就可以预先知道它们运行的躔度,并不存在灾祥之说。 如果采用比较疏略的'四分历」,就可能隐藏奸邪,不真实可信;用太细密的'减分历」,虽顺应天数却违背经义。 况且议官对历法的了解,不可能比争论的双方更精通,用浅薄的知识来裁决深奥的论题,怎么能让双方信服呢? 既然不是律令所掌管的,最好不要去裁决。』

  令曹上下,全都认为我说得有理。 有一个礼官,却以这种谦让为耻辱,苦苦地不肯放手,想方设法加以验核。 可他又才疏学浅,无法实地进行测核,只得反复地采访争论双方,想以此分出双方优劣,他们日夜聚在一起议论不止,历暑经寒,不胜烦劳,由春至冬,竟然还是无法裁夺,由此引来了抱怨和讥诮,他只好红着脸羞愧地告退,最终受到了内史的斥责。 这就是好名所带来的耻辱。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