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6|回覆: 0

[其他] 【黃帝四經·十大經·2觀】詩解1行法循道法天則地

[複製鏈接]




【黃帝四經·十大經·2觀】詩解1行法循道法天則地
題文詩:
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國,以觀有無,
恆善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
獎善罰惡,黑白分明.則善,天刑則,
人視鏡鑒,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
布制建極,正民以則,力黑:天地已成,
而民,逆順無紀,德虐無常,靜作無時,
先後無名.今吾欲得,逆順之紀,善惡之則,
正名定分,以立靜一,為天下正,靜作,
因而勒之,為之若何.黃帝:群群沌沌,
窈窈冥冥,渾為一囷,無晦無明,未有陰陽.
陰陽未定,未有以名.始判為兩,分為陰陽,
離為四時,剛柔相成,萬物乃生,揚善懲惡,
因以為常,明者為法,道是行.行法循道,
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
牝牡若形.下會於地,上會於天.得天之微,
若時者時,而恆者恆,地因養之,恃地氣發,
乃萌者萌,而滋者滋,天因成之.弗因不成,
弗養不生.夫,規規矩矩,生食與繼,
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人,無與守天.
原文
(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留(流)四國,以觀恆善之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地之所德則善,天之所刑】【亞(惡)人則視競(兢)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 【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順無紀,德瘧(虐)無刑,靜作無時,先後無名。今吾欲得逆順之紀,名分之定以為天下正靜作之時,因而勒之,為之若何。
黃帝曰群群沌沌,窈窈冥冥為一,無晦無明,未有陰陽。陰陽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離為四時】,【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德虐之刑因以為常,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道,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牝牡若刑(形)。下會於地,上會於天。得天之微,時若若時)【者時而恆者恆,地因而養之寺()地氣之發也,乃夢(萌)者夢(萌)而茲(滋)者茲(滋),天因而成之。弗因則不成,(弗)養則不生。夫民生也規規生食與繼。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人,無與守天。   
譯文1
     黃帝委派大臣力黑微服出訪,巡視各國,考察人們品德上有否不合規範的地方,並為之制定準則。力黑仔細考察各種事物現象,發現醜惡的品行便加以懲罰,發現善良的品行便加以褒獎。凡屬天道所養護的便善待之,屬天道所誅伐的則唾棄之。對於人們所顯示出的取捨好惡則用以作為借鑑參照。人們冬閒時需要靜息則聽其自便,農忙時需要勞作便任其自為。當力黑已建立並頒布了各項規章制度要以此順正民情時,便對黃帝說:大自然已經形成,人類也隨之誕生,但此時 是非善惡尚無區分的標準,獎賞懲罰也因之沒有定則,閒息忙作尚缺乏規律性,貴賤尊卑還沒有確定的名分。現在我想使這些都變得恰當得體,使是非善惡能有分界,使獎賞懲罰能有準度,閒息忙作能有規律,貴賤尊卑有確定的名分,使之成為矯正天下的範式,並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這樣做怎麼樣呢?
      黃帝說:天地未生之前,先天一氣,看去混混沌沌,窈窈冥冥,渾聚昏暗,如一穀倉。此時陰氣陽氣未分,無所謂明暗晝夜。陰氣陽氣聚散未定,所以一切都無法稱名。現在天地既分,陰陽有別,離析而為春、夏、秋、冬四季,剛柔的相互更迭推衍便有了萬物的生成,因此獎懲賞罰須兼行並舉,並要將其作為一項制度確定下來,而獎懲賞罰的施行,要取法自然規律,二者須相互配合。順行取法自然規律,遵循天道,這便是陰陽的全部道理。陰陽聚合,剛柔相濟;剛柔的相輔相成,陰陽的融會貫通,便成就了萬物。輕清的陽氣向下與重濁的陰氣合會於地而生就了五穀草木,重濁的陰氣向上與輕清的陽氣會合於天而生成了日月星辰。因為得到了天氣的精微,於是該合時序的便合時序,該孳長的便孳長了,萬事因此得到了上天的成就。不因循天道萬事便不會成功,沒有地道的養護萬物便不會生長。人類剛一降生,便本能地懂得飲食生育的道理。不婚娶交配人類便得不到繁衍,這樣也就談不上持守地道;無飲食來源人便不重養育,這樣也就談不上持守天道。
【注釋】1


   『黃帝令力黑行伏匿,周留四國,以觀無恆,善之法則』:『』:同『浸』義通『潛』。對人的行為而言,『浸行』就是『潛行』,不聲張不作勢,悄悄地行動。【論語·顏淵】:『浸潤之潛。』【詩·小雅·白華】:『浸彼稻田。』『伏』:本義趴下身子。此處義隱蔽隱藏,不造勢,減小目標。不能像縣太爺出巡,警車開道,前呼後擁,招搖過市。【釋名】:『伏,覆也。』【廣雅】:『伏,藏也。』【國語·晉語】:『物莫伏於蠱。』【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也。』『匿』:此處義隱藏,躲避,不直接現身。【說文】:『匿,亡也。』【廣雅】:『匿,藏也。』【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而知匿其昵。』『留』:義有停止,緩慢,流動和治理多重意思。【說文】:『留,止也。』【國語·吳語】:『一日惕,一日留。』【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國語·楚語】:『舉國留之。』還有長久義。【爾雅】:『留,久也。』【禮記·儒行】:『悉數之乃留。』『無恆』:此處義就是不正常的現象,不規矩的事件。『善』:此處義完善,改善。此節義即:黃帝安排派遣力黑作為特命全權大臣,暗訪巡察四方邦國,要不聲張不作秀,不侵擾百姓,不打草驚蛇。普遍周密,依實行事,行止自便。以達觀察發現不正常的現象,不規矩的行為。以便改善完善相關法規准。
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地之所德則善,天之所則亞』:『視象』:此處義就是,觀察發現現實的景象情狀。『德』:此處義通『得』,就是從地上有收入;又可以看作是地對人的恩德。這自然是好事和好現象,還是各邦國做得好。『亞』:熊春錦本音e。古通『惡』故音e。今音ya。此處義為不『善』的,次等的。因為既然為『自然』即『天』的懲罰,當然是不善的。又比起『地之所德』者,自然是次等的。【說文】:『亞,丑也。』【爾雅】:『亞,次也。』【禮記·士虞禮】:『龜亞之。』【左傳·文公六年】:『為亞卿焉。』【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南向坐。』此節義為:力黑很客觀地看待各種現象,實事求是的評估評判,是黑的就說黑,是白的就說白。凡是土地豐收,人民享受了土地的恩德而有得益,那地方就管理得好,管理的方法和制度就好。凡是人為的受到自然即『天』的懲罰的地方,就差,就是次等而需要改革即『善之法則』的了。
人則視兢,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而正之』:『人』:這裡三個人字,第一個當是指個人,某個人,後兩個指普遍的人,大家。『兢』:熊春錦本此字為上『主』下『兄』,字庫沒有。在金文中正是『兢』的半邊,且從『兢』。此處義敬業有上進心,謹慎有戒懼心,而又努力工作。【說文】:『竸也,從二兄,從豐聲,讀若矜。一曰兢,敬也。』【爾雅】:『兢兢,戒也。』【玉篇】:『戒慎也。』【正韻】:『不自然貌。』【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蹇不崩。』『布』:金文形,上如手持梭,下為巾。本義織布,此處義為鋪開,安排,布置。【說文】:『布,織也。』【廣雅】:『布,班也。布,施也。』【國語·晉語】:『布幣行禮。』【左傳·昭公十六年】:『敢私布之。』【韓非子·難三】:『法者···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極』:此處義為頂點,極限;限度,如今之所謂底線。【孟子·梁惠王上】:『何使我至於此極也。』【詩·周頌·思文】:『莫匪爾極。』【史記·貨殖列傳】:『至治之極。』此節義即對於某個人,就看他對所從事的事有無敬畏戒慎之心,是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是否只有在大家都無事休息時才會休息,只要別人一開始工作,他就立即工作。關於以上這些,力黑都做了安排布置,制定了規則,定出最高標準,劃出了底線。
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順無紀,德瘧無,靜作無時,先後無命名』:『天地』:此處義指天下地上就是社會、民間。『成』:此處義仍如前篇,義為調停平息而有了平靜的秩序。『民生』:此處義為人民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瘧』:本義瘧疾,一種或冷或熱,寒熱往來的時疾,現在已普遍被控制少有發病。此處義像瘧疾一樣的不正常,形不成習性。『無時』:此處義為沒有時間觀念和限制。此節義為:力黑回來匯報說:天地之間的人事已經擺平,一時相安無事,但是黎民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的違法亂紀,和遵紀守法,還沒有更明確的紀律制度,人的德性品行如像瘧疾一樣時冷時熱不正常,還沒有一定的刑罰懲處。對無事靜息和適時勞作沒有時間觀念和作息制度。對工作中的先進和落後沒有指定的利益獎懲。
今吾欲得逆順之紀,無無象,以立靜一,以為天下正。靜作之時。因而勒之,為之若何』:『無象』:本義沒有具體形象,形跡。此處義沒有公之於眾的明確的法律文本依據。『象』即所謂的『象魏』,宮廷門外的闕門,當時政府頒布的法令一般都是懸掛在上面向民眾公布,因此又引申為成文的法令法律。『無無象』就是消除『無象』的現象。【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莊子·小匡】:『設象以為民紀,設券以相應。』『靜一』:此處義為專一不變的,不是隨意的甚或朝令夕改的。【莊子·刻意】:『純粹不雜,靜一而不變。』『勒』:本義為馬的有嚼子的籠頭。此處義為刻劃如『勒石』即刻之石頭上一樣有文本,再是約束,控制治理。【說文】:『馬頭絡銜也。』【楚辭·九章·思人】:『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禮記·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此節義為:現在我想得到關於違法亂紀和遵紀守法的相關法紀,消除以前沒有明確文本依據的,可以任性的自由裁量的現象,以達專一而不可擅變。這樣作為治理天下的準確正確的保證,使作息都能依四時,適季節。因此刻文以為約束依據。這樣做怎麼樣呢。
黃帝曰:群群沌沌、窈窈冥冥為一囷,無晦無明,未有陰陽』:『群群』:此處指像群羊一樣混雜團在一起。『沌沌』:此處義為像翻滾的渾水一樣分不清層次。『窈窈冥冥』:此處義為昏暗迷茫,說不清道不明。【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淮南子·精神訓】:『惟像無形,窈窈冥冥。』【素問·征四失論】:『窈窈冥冥,孰知其道。』『囷』:本義為圓形穀倉,此處義像統統裝進穀倉一樣混在一起。【說文】:『囷,廩之圓者。』【禮記·月令】:『修囷倉。』【韓非子·初見秦】:『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陰陽』:此處義不是指『明三定二』中說的五行陰陽,指不分彼此,不明緩急,不辨短長的混雜在一起,不能條分縷析。此節義即黃帝回答說:像群羊一樣合在一起,像渾水一樣攪在一塊,昏暗迷茫,說不清道不明的都統統裝在一個穀倉里一樣,不明不暗,不分彼此,不分輕重緩急,難辨陰陽正反。
陰陽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此節義是:在以前連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也就是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概念都還沒有確定,我就還沒有依據給他定出明確的名分。現在好了,開始給他一分為二,分成陰和陽,對和錯,好和壞

   『離為時,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德瘧之行畜未系,因以為常,亓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離』:甲骨文形似一隻鳥在巢上展翅,像要飛起的樣子。有分離分開義,此處義指將如陰陽的對錯好壞明確地一分為二,凡事有了對立統一的兩方面,兩種可能。【玉篇】:『兩也。』【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可守也。』【禮記·曲禮】:『離坐離立』【注】:『離,兩也。兩相麗謂之離。』【公羊傳·桓公五年】:『離不言會。』『畜』:本義牲畜,此處義蓄養,蓄積,就是說長期養成集累的習慣。【說文】:『虛,田畜也。』【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家養謂之畜,野生謂之獸。』【荀子·天論】:『畜積收藏於秋冬。』【韓非子·五蠹】:『既畜王資而成故國之畔。』『系』:今簡體已是『系』『系』『系』的合一,在古代,有區別又常被混用。此處義約束,羈絆。【說文】:『系,約束也。』『系,系束也。』『系,系也。』【荀子·勸學】:『系之葦召。』【國語·越語】:『系妻孥。』【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微道』:本義為隱蔽的小道,此處義為不公開不通行的做法,道理。此節義為:把事物一分為二地分析處置的時候,相互統一而又對立的強弱雙方,就能相互平衡,這樣多種物色選擇就得以產生,而那德性像瘧疾一樣冷熱不定的德行,是在沒有約束羈絆的情況下養成又集累的,因而形成不良習性。有些明白的人雖然說是為法依法,卻像走隱蔽小路一樣習以為行。微通惟。
行法循道,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牝牡若』:『循道』:此處義為遵循自然的法則和路徑。『牝牡』:本義指禽獸的雌雄性即公母,又是古天文學的概念。此處指事物的強弱,勝負等相對的物性。【荀子·非相】:『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史記·龜策列傳】:『禽獸有牝牡,置之山原。』【史記·天官書】:『金在南曰牝牡。』【晉書·天文志】:『太白在南,歲星在北,名曰牝牡,年穀大熟。』此節義為:行事的做法與遵循法則路徑,就是一對像禽獸的公母一樣的關係,公與母相互戀求,雖有剛柔強弱之分卻能相合,即可相互調停平衡。使得牝牡相互之間就像刑罰一樣,相互制約

   『下會於地,上會於天。得天之微,時若時而恆者恆,地因而養之』:『會』:此處義相合,符合,一致。『微』:此處義精微,精妙。指天地自然運行的必然規律和路徑。【廣韻】:『微,妙也。』【禮記·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荀子·議兵】:『諸侯有能,微妙以節。』【禮記·儒行】:『其過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時』:此處義如春夏秋冬的每個時節。『恆』:此處義指恆常永久的運行規律,更替路徑。『之』:此處指代地所養育的各種東西。此節義為:這樣上與天相符合,下與地相一致。契合自然運行的精妙的規律路徑,也就是像春夏秋冬的每個時節一樣,都符合各自的特點特徵,而恆常的不可逆轉的更替規律,也永恆地運行。即時節像時節,規律是規律。大地才能因應而養育地上的一切.
寺地氣之發也,乃夢者夢而茲者茲,天因而成之』:『寺』:本義古指官署,即衙門,官員辦公的地方。又指近身的小臣。此處義指像小臣那樣被動地聽任,等候。【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周禮·天官·冢宰】:『寺人,掌王之內人。』【詩·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詩·大雅·瞻仰】:『匪教匪誨,時維婦寺。』『地氣』:天有天氣,天氣指風雨晦明,地氣當指生長化育,即地的自然功能。【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禮記·月令】:『以達秋氣。』【禮記·樂記】:『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夢』:此處指人的做夢。『茲』:此處義指草蓆,睡覺時身下的墊子。義為與人的做夢是兩不相干的東西。【爾雅】:『蓐謂之茲。』【公羊傳·桓公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即罪爾。』【注】:『諸侯有疾稱負茲』【史記·周本紀】:『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此節義為:像官宦身邊小臣只知被動行令那樣,等候土地的生長化育自然功能的發揮,就是像做夢的做夢,草蓆是草蓆那樣,兩不相干了。天道自然也就是因此才須調停擺平他。

  『弗因則不成,弗養則不生。夫民之生也,規規生食與繼』:『因』:此處就是指上面所說的地對『時若時而恆者恆』,也就是時節像時節,規律是規律的依順憑藉;以及天對『夢者夢而茲者茲』,也就是一事是一事,嚴格區分的法則的依順憑藉。『規規』:『規』本指規矩法度,『規規』就是指拘謹嚴格的樣子。【說文】:『規,有法度也。』【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弗。』此節義為:不依順憑藉夢歸夢席歸席的並行不悖的自然規律,就不可能調停擺平。沒有這樣的自然規律的養育就不會有眾多東西的生出。而黎民百姓的生活與生存,就要規規矩矩謹慎地,依憑自然規律生產吃的食物,和使其可持續不斷絕。

   『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人,無與守天』:此節義為:但是,不融合會聚自然規律的方方面面,就不可能保證地的產出持續不斷絕,也就沒有可以憑藉以守住地的養育萬物的功能;沒有吃的也就是不吃就不會有人生存,也就沒有或說無所謂可遵守天的自然規律的問題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