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0|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5小辯害義仁治德讓動真情所致於近行遠

[複製鏈接]
题文诗:
孔子有曰:小辯害義,小言破道,關睢之诗,
興于鳥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別也;
鹿鳴之诗,興於獸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
而相呼也.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
子謂子路:君子強氣,不得其死;小人強氣,
刑戮荐蓁.豳风詩曰:殆天未雨,徹彼桑土,
綢繆牖戶,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子曰能治,
國家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后稷,
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先祖公劉,重仁及至,
大王亶甫,敦以德讓,樹根置本,備豫遠矣.
初其都豳,翟人侵之,事以皮幣,不得免焉,
事以珠玉,不得免焉,於是王屬,耆老告之,
所欲土地.吾聞君子,不以所養,而害人也,
二三子者,何患無君?遂而獨與,大姜去之,
踰过梁山,邑岐山下.豳人是曰:仁人之君,
不可失也,從如歸市.天之與周,民之去殷,
久矣若此,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也者,
惡能侮之.鄁詩有曰:執轡如組,兩驂如儛.
孔子是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
總紕於此,成文於彼,其動於近,行於遠也.
執此御民,豈不化乎?竿旄詩之,忠告至矣.
仁政真情,情真义深,真情所致,行稳致远.
孔子曰:「小辯害義,小言破道,關睢即【国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是【诗经】著名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雎-[jū]1.〔~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亦称『王雎』xīng【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于鳥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別;鹿鳴鹿鳴【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興於獸,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琐碎事情的辩说会损害天道正义,无关宏旨的言论会破坏真理大道(只从小处看问题,就会只是纠缠于小义,这样就会伤害大义)。【关雎】是用鸟来起兴的,但君子很喜欢关雎,因为它们雄雌有别,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该诗的诗旨,即男女交往要循礼守节);【鹿鸣】是用兽来起兴的,但君子很赞赏很看重鹿鸣,因为它们得到吃食时能相互呼应关照(旨要人人相亲社会和谐)。如果因为用了鸟兽的名就轻视嫌弃古诗(如果因为它们是鸟兽就嫌弃它们),(或者再发表一些小辩小言),那肯定是不明智不应该也行不通的。『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氣,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荐蓁jiànzhēn荐蓁荐臻。荐:一再多次频繁地。蓁:茂盛,繁茂,兴旺起来。荐蓁:接连不断,越来越多.豳詩bīnshī【诗·豳风·七月】,出自【周礼·春官·籥章】。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曰:『殆天之未陰雨,徹[chè]1.通,透:2.治,开发:3.毁坏彼桑土,綢繆[chóumóu]1.紧密缠缚2.缠绵;情意深厚牖戶,(殆,及也;徹,剝也;桑土,桑根也;鴟鴞,天未雨,剝取桑根以纏綿其牖戶,喻我國家積累之功,乃難成之苦者也)今汝下民,或敢侮余.』」(今者周公,時言我先王致此大功,至艱而下民,敢侵侮我周道,謂管蔡之屬,不可不遏,絕之以存周室者也)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后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liú]斧、钺一类的兵器。古代兵器,象征皇权。杀戮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dǎn]:实在,诚然,信然。[dàn]:古同『但』,仅;只甫,敦以德讓,其樹根置本,備豫beiyu防备,准备遠矣.初,大王都豳,翟[dí]:1.长尾山雉(野鸡)。2.古代乐舞用的雉羽。3.古同『狄』,称中国北方的民族。[zhái]:姓人侵之,事之以皮幣[píbì]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2.汉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於是屬耆老qí lǎo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也泛指『老年人』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聞之君子不以所養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遂獨與大姜[dàjiāng]周太王妃,文王之祖母,姓姜去之,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焉.』天之與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惡能侮.(武庚,紂子名,祿父與管叔共為亂也)鄁[bèi]古同『邶』詩曰:『執轡[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如組zǔ形声。字从糸从且,且亦声。『糸』指丝绳,『且』意为『加力』、『使劲』。『糸』与『且』联合起来表示『用力编织的绶带』。本义:装饰性丝带,兩驂[cān]1.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左~殪兮右刃伤』。2.驾三匹马:『载~载驷』如儛[wǔ]古同『舞』.』」(驂之以服,和調節中)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總紕[pī]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了。纰[pí]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素丝~之』。所镶的边缘:『缟冠素~』。纰[bǐ]古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所织的兽毛布於此,成文於彼,言其動於近,行於遠也.執此法以御民,豈不化乎!竿旄gānmáo揭旄于竿,以招贤者。引申为礼贤之忠告至矣哉!」(竿旄之詩者,樂乎善道告人,取喻於素絲、良馬如組紕之義)
注释【诗·豳风·七月】第二篇鸱鸮
【概要-诗以小鸟的口吻诉说生活的艰辛。】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译文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如果桀骜不驯、固执傲气,就会不得善终;小人如果桀骜不驯,固执傲慢,就会接连不断惹来杀身之祸。【诗·豳风·七月】就有,'赶上天气没阴雨,取来桑皮拌上泥,窗洞门户细修葺,从今下边的人,有谁再敢把我欺?」』
孔子说:『如果这样(尽心仔细的)治理国家,有人想来侵犯欺侮他,怎么能够成功呢?
周朝从他们的祖先后稷开始就累积善行多创功业,从而有了爵位和土地。他们的先祖公刘更加着力推行仁政。到了太王亶甫,也切实实行德治礼让的执政风格。正是他给(周)建立了稳固的根基,形成了(仁爱谦让)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根本,真是预见和准备的长远呀。
当初,周太王的部族国家是以豳为都城的。西北方的翟(狄)人不断来进犯,就把毛皮和缯帛送给翟(狄)人,还是免不了被入侵,再把珍珠美玉送给翟(狄)人,同样免不了被入侵。
这种情况下,周太王召集当地的老年人告诉他们说,'翟(狄)人想要的是我的疆土,我听说君子不会为了供养人的东西去害人(使百姓遭受祸害),你们为什么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将离开这里)」
就这样太王和妻子太姜离开了豳,越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定居下来。
豳地的老百姓说:'他可是位仁义的人,不能失去这样的领袖。」
于是跟随他(周太王)的人像赶集的一样多呢。
看来,上天是要把天下交给周的,老百姓也很早就想要离开要反叛殷商了。
如果这样他们(周文王周武王)还得不到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那个武庚又怎么能破坏欺侮(周公执政时的周王朝)呢?
【鄁诗】上就有,「手握缰绳如丝带,车旁两马像跳舞」(指善于驾驭马车也)』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确实很懂得为政的道理啊!你看,织丝带的人,这头汇聚稀疏的丝缕,那头却织成了各色锦绣花纹。就是说在近处有行动,却能影响到深远的地方。掌握了这个方法用来管理百姓,怎么能不化育天下呢(难道还有不教化的吗)?这是把【竿旄】礼贤的忠告,给达到了最高境界了啊!』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