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5|回覆: 0

[醫藥臨床] 痹證多在少陰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胡希恕(1898~1984)是著名的現代經方大家,提出了『仲景書本與【內經】無關』『【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陽氣就是津液』等學術觀點。胡希恕認為痹之為證六經均可見,治療痹證的經方六經歸屬太陽病(即表陽證)有麻黃湯、葛根湯、麻黃加術湯、麻杏薏甘湯、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防己黃芪湯等;屬少陽病(即半表半裏的陽證)有小柴胡湯(可參看【傷寒論】第99條及【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附方1)、柴胡桂枝湯(太陽少陽合病)等;屬陽明病(即裏陽證)有白虎加桂枝湯等;屬少陰病(即表陰證)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苓術附湯(即桂枝湯合真武湯)、越婢加苓術附湯等;屬厥陰病(即半表半裏的陰證)有柴胡桂枝幹薑湯、當歸四逆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等;屬太陰病(即裏陰證)有附子湯、腎着湯、真武湯(少陰太陰合病)等。痹證六經均有,其中以表證居多,表證中又以表陰證常見。

為更形象闡述胡希恕『痹證多在少陰』的觀點,現結合一則驗案加以說明。

敖某,女,65歲,蒙古族,農民,2019年4月12日就診。主訴雙膝關節疼痛4年,中西醫久治稍有緩解,但未治癒。刻下症:雙膝關節疼痛,因疼而煩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無法正常行走,干擾睡眠;雙膝關節有彈響聲,汗出,惡風,惡寒;小便可,大便干,3~5日一行;舌體大,質暗,苔白,脈沉滑細。

辨六經:少陰太陰合病。

辨方證:桂枝加葛根湯合真武湯、威靈仙丸加減。

處方:葛根24克,桂枝12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生白朮15克,茯苓15克,黑附片12克,生薑12克(切片),大棗5枚(掰開),生黃芪15克,威靈仙15克,生大黃12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分服。

囑患者如果服藥期間出現輕微的腹痛、腹瀉,為正常現象,小便頻次及尿量可能會增多,不可憋尿。同時配合艾灸治療,交替灸雙側內外膝眼穴,每日1次,每次30~40分鐘。

2019年4月16日複診,雙膝痛明顯好轉,膝關節彈響減輕;汗出,惡風寒明顯好轉,大便於服藥第二日開始日一行,自覺舒暢。口乾,口渴,舌體大,質暗,苔根白,脈右關沉澀,左關弦滑。

辨六經、方證同上。

處方:葛根24克,桂枝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9克,生白朮15克,茯苓15克,黑附片9克,生薑12克(切片),大棗5枚(掰開),生黃芪15克,威靈仙15克,生大黃12克。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分服。

繼續配合艾灸治療,穴位不變。後仍以桂枝加葛根湯合真武湯加減治療。

按:關節痹痛日久不愈,易現陰證,其中又以表陰證多。本案中患者雙膝關節痹痛四年,病程長,經中西醫反覆治療不愈,考慮陰證可能性大。依據患者症狀反映進行經方醫學六經辨證,本案患者病性屬陰,病位表裏均有,處以桂枝加葛根湯、真武湯、威靈仙丸合方治療。需要指出的是,處方將威靈仙丸中枳實易為大黃,與方中附子相配為大黃附子湯的法式,療寒實結聚。胡希恕經驗治療偏側痹痛常加大黃。

辨識關節痹痛的陰陽證屬,最直接的提示是陰證疼痛的更劇烈,如【傷寒論】第174條桂枝附子湯『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及第175條甘草附子湯『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痹證的疼痛程度可作為辨識病性的一個依據。同時,陰證的痹痛常有陰證相應的證候反映,如見脈虛澀(第174條),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第175條),手足寒(第305條),口中和(第304條),背惡寒(第304條)等。

在上述陰證證候前提下,進一步行病位辨識,若患者表現為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此處脈浮提示病在表);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汗出、惡風同見亦提示病在表)等,即可確診為少陰病。若是在陰證證候基礎上,伴見脈虛澀、大變硬、小便自利(第174條);手足寒,脈沉(第305條)等,則非病在少陰。雖然此種關節痛看似很像少陰病,實為病位在裏的太陰病。【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特意提出濕痹與太陽病、少陰病的關節痹痛進行鑑別:『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類關節痛看似很像太陽病,但脈不浮而沉細,實為病位在裏、病性屬陰的濕痹(太陰病),治療當選用附子湯、真武湯一類的方劑。

需要強調的是,附子湯治療形似少陰病,實為太陰濕痹的關節痹痛。其胃中有飲,但尚未到吐利的程度。【傷寒論】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兩條條文冠名少陰病,示人需注意與少陰關節痹痛加以鑑別。

據胡希恕臨床經驗,痹證雖六經均有,但多在少陰,辨證時當高度重視對表證的識別。謹守六經八綱,依據患者症狀反映進行病位、病性、具體方證辨識。患痹者常常有病程長的特點,故容易表現為陰證。關節痹痛的病位多在表,治痹要打破對表證的常規認識。外感病、急性病表證多見(如感冒、咳嗽等),此易於理解,久病三年五載者,亦常見表不解的徵象。『痹證多在少陰』是胡希恕結合經典原文,反覆實踐所觀察、認識到的發病規律,對我們臨床治療關節痹痛是很好的點撥與啟發。運用經方醫學體系辨治痹證,仍要根據症狀反映,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癒疾病。(崔巍 長春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