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2|回復: 0

[医药临床] 叶天士运用『静治』『静药』经验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 『动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指导理论。中医学的『动静观』发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载:『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与动相对,指代事物的两种状态。〖素问·痹论〗载:『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阴气静则无损。〖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描述气的正常状态『必清必静』,〖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也有『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的记载。〖内经〗对于『静』的论述为后世『静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

『静治』是一套系统完善的治法体系,是中医学『动静观』指导下的治法内容。历代文献对于『静治』不乏论述,〖石室秘录〗专列『静治法』一篇,介绍『静治』治法特点及代表方药,书中言:『静治者,静以待之,而不可躁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动病以『静法』。血病静治,主要针对血热妄行、血溢于外类疾病,如〖女科经纶·崩带门〗载:『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证治汇补·火症〗载:『火宜静养,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介绍火病静治,静能退火、制亢、镇潜,无论虚火、实火均可用之。『静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证治汇补·咳嗽〗载:『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治分内外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国医大师朱南孙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纠动静失衡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国医大师李振华基于中医学动静观,将『以静制动,以动起静』法则用于临床,以静药、静法制约动疾,以动药、动法启运静疾。

叶氏静治三意

叶天士所用『静治』之法蕴有三意。一曰,静以养心安神。〖临证指南医案〗载:『静坐神识稍安』『养育阴气,贵乎宁静,夫思烦嗔怒,诵读吟咏,皆是动阳助热』。〖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载:『静养则神藏』。二曰,静而勿劳以养其形。〖临证指南医案〗言:『安静勿劳,不致痿厥』『苟能静养百天,可以充旺』。〖未刻本叶氏医案〗载:『夏暑炎蒸,宜绿荫深处静养为要』『葆真静养,尤为最要』。徐大椿于叶案评语曰:『奔驰用力太过,浮阳最易泄越,阴火即随上溢,载血涌逆。惟静处林泉天真宁谧,斯为上药』『静则温养脏真,为生生之气』是对叶氏静以养形全神治疗的介绍。三曰,静药调摄以疗其疾。叶案中屡论静药,凡阳升、火动、风盛、血溢等,动而不安其位者,皆以『静治』之法,以『静药』降、摄、镇、潜、平之。叶天士遵『静法』,以『静药』组方,常于方中酌加一、二味平和、淡薄、健运、疏理的动药,以使方剂虽静而蕴动机,虽补而不呆滞。

叶氏运用静药特点

『静药』多指药性具有滋填、守补、收摄、补养、徐缓、镇潜等特点,用于阳亢风动、阴虚火动、邪气窜扰等证的一类药。『静药』不善走行,而有滋腻、呆滞、凉遏之弊。〖景岳全书·传忠录〗载:『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论动、静药性,静药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医岳美中认为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国医大师王琦〖王琦用药30讲〗提出静药多为滋腻味厚之品,如滋补药、寒凉药。叶天士所论静药则以滋阴、补血、填精、降火之品居多。

对于『静药』的功效特点,叶天士论述其用有四。一为益阴和阳,叶氏有言『议用静药,益阴和阳』『静药填阴』『静药和阳意』。二为填补固摄,叶氏言『静药固摄』。三为潜阳息风,叶氏言『内风震动,当与静药』。四为补益滋润,叶氏言『静药补润』。

叶天士常用的『静药』有熟地黄、生地黄、阿胶、五味子、麦冬、山药、淡菜、女贞子、甘草等。

医案

脉涩,失血、咳嗽、妨食、盗汗,渐延劳怯之途,勿忽视之,须静养为妙。

小建中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按:此案属虚劳病范畴,症见失血、咳嗽、妨食、盗汗,脉涩,其气血两虚病机可知。虚劳最宜静养,勿劳形动神,故叶天士言『静养为妙』,此亦为静治法。然虚劳之疾,徒以养摄则力所不逮,法当以补虚填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建中即所以理劳,叶氏门人邹滋九言『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虚劳建中是叶天士对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发挥,〖临证指南医案〗载:『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可见叶天士对于建中之法推崇。

吴,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真阴既伤,经年不复,目暗昏花,烦动热升,皆肾阴不得自充,何以涵养肝木?厥仆眩晕,阳挟肝风直上无制,则当静药填阴,佐酸以收摄。

熟地、阿胶、五味、萸肉、北沙参、茯神、黑稆豆皮、秋石二分调入。(〖临证指南医案·产后〗)

按:此案属产后病范畴,其病因包括过劳、惊恐等,症见目暗昏花、烦动热升、厥仆眩晕。其症状、病因虽纷纭复杂,而病机单一,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肝体阴用阳,体用相系,水不涵木,肝体亏虚,阴不制阳,肝气升之太过,则阳动化风,法当静药填阴,佐酸收摄。静以制动,酸以柔肝。方中熟地、阿胶、萸肉、黑稆豆皮、秋石滋水涵木,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养血息风;北沙参滋阴清火,有补金生水,清金制木之能;五味子酸以收摄,敛肝柔肝;茯苓一味静中蕴动,通胃阳,制滋腻寒凉之弊。

叶天士学术博奥,蕴理深远,品读叶案,参古验今,获益匪浅。余读本草、从师学、做临床之时,每仿叶氏用药识药之法,深感确有执简驭繁之功。(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