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6|回復: 0

[史學] 甲午战争史研究综述(一)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0-11-29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洋水师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的失败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一大热点。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甲午战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由于甲午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后,国内就开始有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结束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学者就出版了关于甲午战争研究的专著、资料、译著就达二十余种之多,产生了最初的一批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1896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1897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本的《东方兵事纪略》。

1903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英国人爱特华斯的《中东战史》(史悠明和程履祥译)。1929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德国人佛朗克的《三国干涉还辽》(王光祈译)。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钟麒的《中日战争》。1931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编辑并出版了《甲午中日战争摄影集》。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辑并出版了88卷本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上海南京书店出版了日本人田保桥法的《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王仲廉译)。1934年,南昌内外通讯社出版了日本人鹿岛守之助的《三国干涉还辽》(吴宿光译)。1937年,清华大学出版了王信忠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1938年,重庆青年书店出版了陈诚的《中日战争之始末与教训》;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朱国定的《甲午之战》;重庆北新书局出版了曾毓钊的《中日血债》。1939年,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钱安毅的《甲午战争的教训》。194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了《甲午中东战事之回溯及余评》。194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吴敬恒的《中日战争》。1947年,南京书店出版了王仲廉的《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

在上述著作出版的同时,有的学者还撰写并发表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对甲午战争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的论文有:张汇文1927年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的《威海卫问题》;张忠绂1931年在《武大社会科学季刊》上的《甲午战争与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化》;吴景贤1931年在《学风》上的《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张荫麟1935年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归于1935年在《海事》上的《中日海战史料》;冯节1935年在《新亚细亚》上的《甲午战争之检讨》;归于1936年在《海事》上的《中日海战评论提要》;魏建猷1937年在《国专月刊》上的《朝鲜问题与甲午之役》;千家驹1937年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上的《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鹰准1938年在《文献》上的《甲午战争与中国文学》;陈伯元1941年在《大风》上的《甲午海战详实史料新发现》;翦伯赞1948年在《中国史论集》上的《论甲午中日之战》等。安徽省立图书馆甚至还在《学风》1932年第二期上刊出了《中日问题论文索引》。

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一些专史著作中,甲午战争的内容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如世界书局1927年出版的支恒贵的《日本侵略满蒙史》;上海商务1930年出版的朱亻契的《日本侵略满蒙之研究》;上海新声通讯社1931年出版的潘印尧的《日本田中内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出版的蒋坚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上海商务1931年出版的日本人木宫泰彦的《中日交通史》(陈捷译);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出版的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东北问题研究会1933年出版的《日本并吞满蒙之秘密计划》;中华书局1935年出版的左舜生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纲要》;上海商务1937年出版的王辑五的《中国日本交通史》;福建警官训练中心1937年出版的翁其法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简史》;黑白丛书社1937年出版的张健甫的《中日关系简史》;重庆青年书局1939年出版的张觉人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四川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的杨家骆的《近世中日国际大事年表》;商务印书馆1941年出版的杨家骆的《甲午以来中日军事外交大事年表》;1944年桂林万有书店出版的张治安的《从甲午到七七》;中国公论社1945年出版的汪向荣的《中日交涉年表》等,都对甲午战争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
但在1949年之前,由于中国处于长年的内外战乱状态,加之相关史料的限制,因此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大体上还处于一种讲述战争过程并略加分析的程度;一些学者的论文虽然对甲午战争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但缺乏或是没有能够形成持续、系统的研究。因此,在20世纪前半期,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是零散的,极其不完备的;很多重要的问题,研究的触角尚未涉及到。这是中国当时的时代条件限制的结果。


二、建国后的史料整理编辑出版和初步研究
(1949――1966)

解放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历史研究工作,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工作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最突出的成绩是大量的史料得到整理编辑出版。

5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整理编辑出版了一套著名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这套丛刊的第五种,就是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集《中日战争》,分别由新知识出版社于195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正式出版发行。《中日战争》共分为七册,共计304万字,是甲午战争史料最初之集大成者,汇集了有关甲午战争的大量历史资料。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主要收入有《东方兵事纪略》(姚锡光)、《盾墨拾余》(易顺鼎)、《津门奉使纪闻》(曹和济)、《中东战纪本末》(蔡尔康)及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资料等。第二部分为"战前文献资料",主要收入有《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李文忠公全书》(李鸿章)、《适可斋记言记行》(马建忠)、《翁文恭公日记》(翁同和)、《云养集》(朝鲜金允植)、《金玉均甲申日记》、《朝鲜京城事变始末书》、《井上特派全权大使复命书》、《伊藤特派全权大使复命书》、《赫德等关于朝鲜事情书翰》等。第三部分为"战后文献资料",除选录了《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和《李文忠公全书》之外,还选录了《刘忠诚公遗集》(刘坤一)、《翁松禅致张蔷庵手书》、《袁世凯等致李鸿藻禀牍》、《普天忠愤集》(孔广德辑)、《冤海述闻》等,并选译了《日本帝国会议志》、《秘书类篡》(日本伊藤博文)、《蹇蹇录》(日本陆奥宗光)、《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德国干涉还辽文件》、《美国外交文件》、《科士达外交回忆录》等。全书最后还附录了有关甲午战争的条约,以及有关于甲午战争的资料书目题解(分中文、日文、西文三部分)。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委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书的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朝鲜海关总税务司关于朝鲜政治情况的反映材料;(二)甲午战前赫德等人幕后活动情况;(三)战争期间清政府购买军舰、军火,聘请外国军官及借款情况;(四)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中国要支付巨额赔款所展开的权利争夺;(五)台湾割让前后,淡水关税务司马士关于台湾情况的报告。另外,阿英(钱杏村)编辑的《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该书辑录了大量散见于报刊、专集中的有关甲午战争的诗歌(100首)、小说(5篇)、散文轶事(27篇)及战纪(8篇)。上述甲午战争史料的整理编辑出版,给研究者提供了初具规模和系统的有关甲午战争的历史资料,为建国初期的甲午战争研究各种提供了必要的和基本的研究资料。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