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5|回復: 0

[史學]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辛亥革命属于全球华人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3-29 14: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刘可英 姚艺曲
辛亥年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纪念“三・二九”广州起义100周年座谈会昨日在穗举行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这是中山先生对“三・二九”广州起义的评价。
“三・二九”广州起义打响了辛亥年革命党人反清斗争的第一枪,它唤醒了人民的革命意识,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昨日在广东咨议局旧址举行的座谈会是今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首场重大活动。
陈少白外孙女潘庆超
建议塔影楼作为陈少白纪念馆
80岁的潘庆超老人是国民革命先驱陈少白的外孙女。在采访中,潘庆超回忆起了外公陈少白的往事:“外公的事迹影响着我,我将自己的行动视为对外公最好的纪念。”
1890年,陈少白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此后追随孙中山策动辛亥革命,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岭)之一。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陈少白为总统府顾问。同年10月,孙中山督师取道广西北伐,陈少白追随襄助。同年12月4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10日,任命陈少白为大本营参议,参赞戎机。23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商讨中国革命及联俄、联共问题,陈少白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参加会谈。
孙中山离开广州后,陈少白辞去政府各项职务,平日退居塔影楼,以治史、撰文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遣。
说起塔影楼,潘庆超有个建议:如果广州市政府能把塔影楼作为陈少白纪念馆或者辛亥革命纪念馆,可能会比现在这样作为经营场所好很多。
尤列曾孙尤迪桓
尤列是“南洋革命先父”
“尤列先生和孙中山先生是毕生挚友,他们二十岁出头就认识,与杨鹤龄,陈少白经常在香港的杨耀记相聚,大谈反清。”昨天,尤列曾孙尤迪桓和与会人员分享尤列与辛亥革命的一些历史事迹。
“我们知道72烈士当中就有29位是来自南洋的志士,占人数的40%,可想而知南洋在辛亥革命中是多么重要。有很多南洋的华侨,他们拿钱出来资助革命,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
尤迪桓说,尤列在1900年庚子起义失败后和中山先生一起逃亡日本,同住横滨。两个人总结经验,认为“君主立宪”不适合中国,决心要结束帝制,实行人民政府,走向共和。尤列1901年前往新加坡,成立“中和堂”继续革命的事业。尤列1904年得到了商人陈楚南、张永福等支持,创办南洋第一份革命报纸《图南日报》。从此追随革命的人与日俱增,到了1906年同盟会南洋分会成立的时候,更凝聚成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中,我们看到授予尤列先生这样的称号:“南洋革命先父”。
温生才之孙温国杰
当时的革命者都不怕死
“作为烈士的后裔,一定要熟悉这段历史。”广州起义刺杀孚琦的温生才之孙温国杰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习惯不定期地在黄花岗公园内给来这里参观的学生们讲解革命历史,每次讲40分钟。但他和一般讲解员不同,温国杰每次讲的时候,会先把多年收藏的烈士相片一一展示,他对每个烈士的籍贯、事迹都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他的讲述充满了细节和感情。
“祖父温生才是梅州丙村井塘人,清朝末年,在南洋当矿工时,他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同盟会在广州组织新军起义,失败的消息激发了他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的热情。1911年1月,温生才携带手枪回到广州,伺机行事。”
温国杰说,当时的革命者都不怕死,革命党多次起义失败都是被水师提督李准镇压的,因此革命党部署,要在“三・二九”起义前除掉李准。温生才本打算刺杀李准,但将镇粤将军孚琦击毙。
郭继枚侄女郭月红
伯父牺牲时年仅19岁
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秘书长郭月红,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郭继枚的侄女。昨日,郭月红在座谈会上讲述了烈士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郭继枚祖籍增城,侨居马来西亚,,家境富裕,有弟妹八人,郭继枚是家中长子,自幼生长在马来西亚,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时,郭继枚回国读书,也目睹和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回到马来西亚适逢孙中山先生讲革命救国之道,郭继枚积极相应,和朋友于冬红一起参加同盟会组织。
郭继枚的父亲见儿子搞革命,怕有危险,便给他娶妻,望其安心生活,但婚后三天郭继枚便秘密踏上回国之路,参加孙中山先生策划的广州起义。回国前夕他剪了辫子。“他参加了敢死队,在攻打总督府时冲锋在前,与黄兴等人打进总督府,激战时经北京路退至大南门,牺牲在那里,年仅19岁。
■后辈话先烈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
辛亥革命属于全球华人
“实际上,辛亥年有两大革命,一个是广州起义,一个是武昌起义。所以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应该从纪念这个起义开始”。昨天,孙中山曾侄孙、孙中山之兄孙眉曾孙,全国政协委员孙必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殷切期望:辛亥革命属于全中华民族、全球的华人。大家都应该纪念辛亥革命。更重要的是,将辛亥革命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国人知道辛亥革命对国家的重要。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4日,孙中山到临时参议院,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孙必达说,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同时,中山先生坚持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坚持以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辞职条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为了保卫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孙必达说,中山先生的很多遗愿如今已成现实,如三峡大坝等,而祖国统一的愿望还未能实现。中山先生一生追求国家统一,他曾经说过:“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号召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排除扰乱中国统一的一切势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用中山先生的话说,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对话
黄兴长孙黄伟民:“我能理解祖父”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恐龙地下长无语。”昨天上午,黄兴长孙黄伟民在座谈会上念了一首祖父填写的《蝶恋花》以纪念黄花岗起义牺牲的烈士们。会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回忆祖父对其家族的影响。
南方日报:您的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黄伟民:祖父告诉后辈:对人要诚实,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我们要看人家的长处,这样才能将更多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还有,浮华的事情不要做,而是干实事。虽然我没有见过祖父。但是,我从父亲的身上把家训继承了下来。
南方日报:您觉得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在哪里?
黄伟民:我觉得小的意义是追溯历史,还原历史。大的意义是要建立统一的完整的国家,始终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海峡两岸分裂,我希望两岸都以包容的心态,开阔的胸怀,百折不回的精神来完成祖国的统一。我想最大的意义是在此,而不仅仅是追溯历史。
南方日报:祖父对您的个人思想有什么影响?
黄伟民:最大的影响是怎么为国家贡献。黄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42岁就去世了,前半生是念书,后半生参加革命,把家产都卖了。但是我们毫不计较这些。他所有的财产都是身外之物,而只有民族和国家才是他的追求。有多年轻人理解不了他的做法,我能理解祖父。
南方日报:您所说的贡献有具体的事例吗?
黄伟民:我所说的奉献就是不要计较所得和付出,只有付出才是贡献。我能看到历史的灰尘已经抹到了黄兴头上,我们后裔都不计较,为了什么?我们就是希望辛亥革命的精神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首次被完整提出
推动了越南、朝鲜、缅甸等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推动了包括越南、朝鲜、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在内的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昨天下午,广州市政协主办的“广州政协大讲堂”首次开讲,第一课就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秋主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他首次完整提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王晓秋教授说,对于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过去研究得比较少。他提出如果用世界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来考察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及其重要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革命,而且也是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他说,以日本来说,中国作为其当时最主要的殖民扩张对象,辛亥革命的发生对其冲击最大,它不愿看到自己的主要殖民对象通过革命变成一个民主独立的共和国家。其次,辛亥革命成为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觉醒的主要标志。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包括越南、朝鲜、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在内的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孙中山和中国的革命党人也积极支持、援助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最后是辛亥革命在世界上的巨大思想影响,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大亚洲主义思想、世界大同的思想对亚洲及世界各国产生的深远巨大的影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在自己的言论集里讲到,自己深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影响。
■学者声音
王晓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之间有历史延续性
除了武昌起义,一百年前的辛亥年最值得纪念的就是广州“三・二九”即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直接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最重要而且最为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一次革命。
二十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他们之间有着历史的延续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与君主专制,开辟了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道路,打开了进步的闸门。新中国的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创造了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条件,也就是政治前景。而当今我们的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为实现无数革命先烈为此流血牺牲、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理想而奋斗。
黄小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秘书长)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条件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革命奠定了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未忘记辛亥革命,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那些革命英烈们,不会忘记辛亥革命这一中国人民对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起点。
曾庆榴(广东省委党史办原主任)
支持革命的海外华侨出钱出力
有人说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是海外出钱、国内出力,我认为辛亥革命不光是海外出钱,而且也出力,有很多华侨亲自参加了辛亥革命,也参加了黄花岗起义。72烈士里就有许多人是华侨,他们这些是叫南洋党人,亲自回来参加起义,而且牺牲了的。
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广州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就策划了当年的广州起义,并在广州设立了秘密机关,为起义做准备。这次起义尽管没有变动便失败了,但是打响了辛亥革命运动的第一枪,成为辛亥革命运动的开端,从此中国就有了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这次流产的起义也是广州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重要舞台的开始。
■链接
“三・二九”广州起义
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们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而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的延续,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和接下来各地掀起的一系列起义一起,形成了辛亥年的革命风暴,最终以10月10日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为标志,使清王朝土崩瓦解,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
孙中山高度评价了此次起义的作用“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