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7|回覆: 0

3種文化形態孕育的紅山先民是穿樹葉的嗎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9-21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遼瀋晚報
三種文化形態孕育的紅山先民 
  ■紅山先民是穿樹葉的嗎?
  ■他們是七八歲生子、十四歲就死嗎?
  ■生活的環境帶給了他們怎樣的地域性格? 
  遼河文明是個很特殊的文明,它呈現的狀態不同於中原文明,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現而今,中國還沒有其他哪個區域內同時擁有草原、農耕和海洋文化形態的。紅山文化所處的區域恰好是這三種文化交融的地方,這三種個性迥異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哺育了紅山先民。
  考古證明,在紅山文化時期,遼河流域的早期農業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首先是生產工具的極大改進。用於農業生產的各類工具都齊全了,也更加完善了。比如砍伐就用石斧,整地用石鋤,收割穀物就用石鐮、石刀和蚌刀,加工穀物就用磨盤、磨棒。這類工具,在紅山區域內都有出土。
  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研究證實,紅山先民的足跡已經到達了海邊。在離海較遠的地區也發現了雕刻玉器用的鯊魚牙。在紅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貝殼裝飾品等,很是常見。
  紅山文化最為突出的農業生產工具是石耜,從出土實物看,它的形狀比黃河流域的石耜大很多,而且更加精整。用石頭製作出了犁形和鋤形的石片後,就在其上安一個木柄,在石片和木柄相接的地方,則有一個橫木,以供操作時踩踏。專家分析,這種體型巨大的石耜不可能一個人操作,它需要兩三個人一起協作。中間的人負責把握着木柄,兩邊的人則在橫木處拴上兩根繩子,當石片鏟進土裏需要拉出來時,旁邊的兩個人就配合中間的人把石耜拉起來。這種操作,在古代被描述為『二人相向、協力而耕』,叫做『偶耕』,是農業進步的一大表現,比一般的石耜效率提高好幾倍。
  資料顯示,早在7500年前的興隆窪時期,遼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農業耕種,從出土的炭化穀物分析,可以斷定是人工栽培的。到了紅山文化時期,這一區域的農耕已經進入成熟期,工具先進、操作先進,農業產量自然也就逐步提高,可謂一片繁榮景象。
  在赤峯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出土石鏃、骨匕、蚌刀、漁網。專家告訴我們,紅山文化時期多種經濟並存,農林牧副漁並舉,四季都有充足的食物源。
  遼河流域在紅山文化時期的氣候條件顯然要好很多,不僅四季分明,而且暖期持久,因而才會植被繁茂,作物豐盈。先民們在河溪裏刺魚,在土地上耕種,在山林間狩獵,在樹叢間采果,甚至乘着簡單的船隻在大海中撈蝦捕魚。
  他們將收穫的穀物黍、粟等用磨棒磨盤加工,這代表着先民們不再是單純地得啥吃啥,而懂得用工具加工穀物,邁入了熟食時代。
  那時候的狩獵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工具,大大降低了先民們與野獸搏擊的危險性。人們會選用比較有強度的野獸小腿骨劈成刀的形狀,再把刀刃磨出來,在把柄的地方鑽眼兒方便穿繩攜帶。紅山文化中制骨業的發達也說明了當時狩獵經濟的發達。
  更為關鍵的是,紅山先民開始飼養家畜了。在更早時期,人類只會打野獸,漸漸地,人們捕獲了小鹿、小豬後,就開始將其養起來。紅山文化時期,人們主要養豬。再往後,狗也成為了家養動物。這種畜牧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保證了一年四季肉類食品和祭祀品的供應。
  遼河流域離海很近,很多人認為,先民們受限於交通工具,流動性很小,雖然離得近,但也不會去海邊。然而,考古研究證實,紅山先民的足跡已經到達了海邊。不僅在渤海邊發現了很多人工雕刻的大石,而且在離海較遠的地區也發現了雕刻玉器用的鯊魚牙。在紅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貝殼裝飾品等,很是常見。
  拼搏與進取是紅山人的永恆性格
  紅山人既有農耕文化的保守與踏實,也有草原和海洋文化鑄造的精神之魂,那種充滿進取欲望與勇猛豪邁的地域性格使他們很早就邁進了文明。
  回顧我國的封建時代,中原地區時常受到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這讓很多中原人咬牙切齒。從成吉思汗到努爾哈赤,從慕容家族到契丹大遼,再從安祿山到張作霖,似乎他們每一個人的骨子裏都深刻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霸氣,也刻着一種狼一般的狠勁與勇猛。中原文化燦爛,書香遍野,但在刀兵方面,卻似乎永遠輸卻這些人一大截。我們都搞不懂,為啥這些人的骨子裏流着那樣的血液呢?
  其實,早在遠古時代,這種印記就深深刻在了他們的先祖――紅山先民的骨子裏了。
  草原上的人以雄鷹和狼自比,草原的特殊性造就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春去秋來,草原黃了又綠,人們賴以生存的水源也常常面臨着枯竭。在風沙與嚴寒的殘酷自然環境下,那些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只能用一種狼的精神來勉勵自己,他們時刻感受到的是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必須時時刻刻為生存而鬥爭,他們的眼睛永遠閃爍着渴求的目光。與自然的抗爭讓他們的性格裏充滿了堅毅與豪爽。哪裏草好,他們去往哪裏,哪裏有水,他們就奔哪裏去。在苦難中,他們引吭高歌,紓解着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們的性格裏寫的不是蠻不講理的『征伐』,而是對命運的『抗爭』。
  西邊吹來的是草原的風,東邊吹來的卻是海洋的風。海洋比草原看着更為可怕,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滔天巨浪、深不見底的水域,任誰孤舟到了海上都會心生膽怯。而那些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卻要為了食物、為了生存不得已登上簡陋的木筏,去與海浪搏鬥、去與鯊魚搏鬥、去與海上的惡劣天氣搏鬥。只要木筏離開陸地,就意味着這一程旅行充滿了未知,只有不停地搏殺才能有希望凱旋。海洋鑄就了海邊人永不服輸的勇敢性格,拼搏進取成了他們生活中的永恆主題。
  遼河流域恰恰處在多種文化的交匯之處。因此,紅山人既有農耕文化的保守與踏實,也有草原和海洋文化鑄造的精神之魂,那種充滿進取欲望與勇猛豪邁的地域性格使他們很早就邁進了文明。
  紅山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之中
  紅山先民不僅穿獸皮製作的衣服,而且還穿起了麻衣,靴子不僅有靴跟,而且厚實,還有精美的裝飾紋樣。他們住的屋子2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不等,屋子中央是灶,有門有窗戶,採光也不錯。
  紅山文化時期,遼河流域已經進入了先進的生活狀態。很多人覺得遠古時期的人們只能穿樹葉裙子、茹毛飲血,其實不是這樣的。紅山先民早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時代,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然而人類不可能從結繩記事直接跳躍到甲骨文,因此,文字的產生是個漫長的過程。在紅山文化時代,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簡陋的文字符號了。 2001年夏天,人們在赤峯市敖漢旗的紅山文化草帽山遺址發掘出了刻有文字符號的陶片。這些文字符號可以使人不大費力就能讀懂遠古的一些信息。內蒙古地區還曾發現了早期的岩畫,距今約5500年至4200年,岩畫上有文字符號。雖然其中大部分內容尚不能破解,但從中可以看出這些符號並不是隨意的組合,具有規律性,應該是早期的文字。
  傳說黃帝手下有個大臣,叫倉頡,中國的早期文字就是他創造出來的。現在已認定紅山文化區域是黃帝早期的活動地,那麼,可不可以說,倉頡就是在紅山文化區域內開始文字創造的呢?
  紅山文化區域出土了不少玉器,這些玉器選材精良,製作精美,處處展示着先人們的聰明智慧,其製作工藝讓今人也讚嘆不已。玉器中還有不少玉兵,比如玉斧、玉刀等,專家考證,這些玉兵從其硬度來講,並不適合作為兵器和工具使用,它應該是一種禮器,這說明,在紅山文化期,禮制已經初步形成。
  我們現在揣測遠古人的生命,總覺得他們面黃肌瘦,還很矮,最關鍵是壽命不長,七八歲生子、十四歲死去。但是從紅山文化區域積石冢中屍骨的體格看來,紅山文化區的先民身材高大,有的骨骼顯示墓主人為中年人、老年人,看不出早期生命的脆弱與早衰。從出土的陶人、泥像來看,紅山先民長得也比較豐滿、健壯。現在已經確定,牛河梁是遠古國家中的都城,那些已出土的大型建築工程,像山台、『金字塔』、女神廟、積石冢、壕牆等規模宏大,顯示着先民們有着充沛的精力與體力和充足的想像創造力。若是遠古先民面黃肌瘦、食物不濟,每天奔波勞碌在果腹之中,怎會有閒暇和能力去創造讓今人驚嘆的史前文明?
  紅山先民穿的也不是樹葉,只有茹毛飲血時代的人才會『披髮卉服,蔽前而不蔽後』。到了紅山文化時期,文明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人們不僅穿獸皮製作的衣服,而且還穿起了麻衣,這從出土的陶紡輪可以推斷出來。而且紅山文化區域還出土了玉蠶,這代表着蠶這種動物已經被紅山先民重視。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技術,而紅山文化區又是黃帝部族活動區域,養蠶抽絲製作衣服自然也會在這個地方出現。從牛河梁遺址出土的文物看,紅山先民的穿着打扮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出土的陶人有穿氈靴的,靴子不僅有靴跟,而且非常厚實,還有精美的裝飾紋樣。牛河梁還出土了一根腰帶,腰帶是打結的,而且很寬厚,不是隨便系在身上的那種。可以想像,先民們寬袍長襟,衣袂飄飄,再系上這種束腰腰帶,應該是挺拔俊秀,威風凜凜的。
  現在提起遠古先民,人們首先想到山洞,山洞裏有幾塊粗糙的石頭,和一堆火的灰燼。其實,紅山文化時代的人們早就開始造屋居住了。紅山時期居住遺址非常多,而且規模宏大,小的聚落一般有房屋數十座,大的甚至達到了百餘座,其村落面積不比現代村落小多少。房屋不僅四圍有方形壕溝作為防禦,而且房屋建築也很講究。小的屋子不到20平方米,大的有100平方米,屋子中央是灶,有門有窗戶,採光也不錯。牛河梁女神廟牆壁上還有彩繪圖案,說明當時房屋建造技術已經從實用發展到享用,說不定還會有專業的裝修隊呢。
  牛河梁遺址中有一個四萬平方米的方台,這種大面積的廣場是幹什麼用的?專家分析,這裏除了每年進行的大型祭祀外,還應該是一個聚會場所。人們在這裏以物易物,進行原始的『商業交易』。可以自己部落內部交換,也可以與別的部落交換。紅山文化晚期,對偶婚開始實行,各部落為了保證後代的健康,部落間也開始通婚。這裏也很有可能是男女青年相看的場地。集如此多的活動為一體,這山台當年一定是一派熱鬧景象。
  諸多專家形容牛河梁都使用了一個詞――『巍巍』,縱觀整個紅山文化,毫不誇張地說,應能當得起這『巍巍』二字。
        來源:遼瀋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