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9|回復: 0

[汉语词典] 古时母亲称谓中须留意“慈母”不要用错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07-6-28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老子・道经・一章》上文有“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母”字,《说文》:“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段玉裁注:“《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象人乳形。”此处当以象乳子形为长。“始”和“母”二字,大概言之,都是开始的意思。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地即万物,“始”即“母”,细加分析,“始”与“母”二字有不同的倾重。胚胎未成之“始”与乳子之“母”,前者是有而不见,是潜在的有;后者是已见,是初生方乳。朱谦之先生说:“以此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长。”
  胚胎未成之“始”与乳子之“母”二义,较之古人以女称未嫁、妇称已嫁,要模糊得多,但是这种模糊并非出于言者的故作玄虚,而是客观事物当其潜在、孕化之时,确实不易定性,不易描述。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清《冷庐杂识》中记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为“母氏”,《北齐书》称嫡亲之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它记载还有:帝王之母尊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的母亲则称“妈妈”。
  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称为义母。至于家家和姊姊,则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古代还常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母亲,“萱草”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人把母亲成为“家慈”、“高堂”,不过,用慈母来称呼母亲必须有所注意。郭灿金在其与张召鹏所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提及“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根据郭灿金解释,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