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6|回復: 0

[汉语词典] 词汇选限联系的确定性和存在基础(3)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1-9-29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二、选限结构之间的确定性联系


  数个选限结构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关系,而是以语言、常识、修辞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机地、甚至是以确定性方式联系起来的。正因如此,人在获得有关它的某些语义经验后,便能循着一定路径,自发地进行拓展运用,其间的确定性联系无疑是保障自发拓展运用的基石。邢公畹说:“要把每个实词跟别的实词允许在一个语段中同时出现、互相搭配的情况搞清楚,这是相当困难的事。”[8]但要是说“词汇限制只能经过词语句的组合训练,不能像形态变化那样大面积类推”[9],倒也值得商榷。饱和结构和常识实际犹如存进银行的一笔足额巨款,对其各种可能蕴涵式的选择如同是对它部分款项的自由支取。以下分别来看构成确定性联系的3种途径或手段。


  (一)语言手段


  数个选限结构之间可在预存的词汇聚合联想关系(主要是逻辑关系,如上下位关系等)的桥接下实现语言推导。所谓选限结构的语言推导,是指如果选限结构甲成立,则根据语言关系推知,选限结构乙也成立。词汇聚合联想中的逻辑关系有上下位(“鸟-麻雀”)、反义(“赞成-反对”)、反对(“教-学”)、同义(“细小-微小”)、全体局部(“鸟-翅膀”)、协同(“梨子-苹果”)等类型[1]204,只有上下位、反义、反对、同义关系可在推导中起桥接作用。先以上下位词义关系的桥接作用为例做些说明。
  (17)现有饱和结构:【演奏】工具→乐器,又有:【乐器】下位→{钢琴,吉他,二胡,笛子,……},则有非饱和结构:【演奏】工具→{钢琴,吉他,二胡,笛子,……}。
  在推导过程中,选限概念被它的下位词集所替换,但被下位词集替换的多为名词,这是因为名词总量占优势,它多于谓词总量,更多于其他封闭类词的总量,这在任何人类语言里都是如此,其次,任一名词在各组合关系下选限规模的总和都极为庞大,最后,名词对常识的运用更为直接,更具规模,其所用常识可直接取自对现实对象的抽象和描述,而不必来自对语言预存词际联系的归纳(参下)。所以名词更有条件拥有上下位关系词语,组合替换时更便用。如例17以名词为替换对象,是成功的推导,例18以动词为替换对象,是不成功的推导。
  (18)现有:【乐器】工具施用行为→演奏,且有:【演奏】下位→{吹、拉、弹、唱……},但普通话没有非饱和结构:【乐器】施用行为→吹。
  选限结构的推导关系还可通过其实际表达式的语义蕴涵和句法蕴涵表现出来。语义蕴涵是指A真则B必真,句法蕴涵是指A合法则B必合法。一般说来,凭借上位选限名词对下位选限名词的替换,饱和结构的实际表达式可成为非饱和结构实际表达式的语义蕴涵(例19),非饱和结构也可成为另一个相应的非饱和结构的语义蕴涵(例21)。凭借下位选限名词对上位选限名词的替换,非饱和结构的实际表达式可成为饱和结构实际表达式的句法蕴涵(例20),非饱和结构也可成为另一个相应的非饱和结构的句法蕴涵(例22)。有意思的是,语义蕴涵和句法蕴涵的顺序正好相反。
  第一组 饱和结构-非饱和结构
  (19)【语义蕴涵】老虎主体吃→动物主体吃
  (20)【句法蕴涵】动物主体吃→老虎主体吃
  第二组 非饱和结构-非饱和结构
  (21)【语义蕴涵】松树主体断→树主体断
  (22)【句法蕴涵】树主体断→松树主体断
  语义蕴涵关系在语句中常可为否定词等情态因素所破坏,但句法蕴涵关系却不易这样简单地被破坏。
  (23)【语义蕴涵】a.看主任→看人
  b.不看主任不看人
  (24)【句法蕴涵】a.看人→看主任
  b.不看人→不看主任
  反义关系词在局部范围内的均衡分布,也为语言推导提供了条件。尽管反义词用法存在不均衡性[10],但均衡性仍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反义关系的本质决定的。均衡分布的反义关系词可在选限结构的语言推导中起桥接作用。如果甲乙构成基本选限结构,则乙的反义概念丙在很多情况下也能跟甲构成选限结构,两个选限结构的总体意义通常相反(如:劳动→劳动|受到→受到)。反义关系不均衡性的存在,表明这种推导关系只是建筑在高度可能性基础之上的,其必然性程度可通过增加限定条件来提升。


  (二)常识手段


  词汇组合的分析只要牵涉到意义,就离不开常识问题(连句法也离不开常识作用而表现出系统的不自足性[2]414-416)。常识在知识系统里专指日常语义知识,选限结构间的联系存在着对常识的单向依存,至少有两种关系模式。
  1.程序知识约束下的自然链接
  日常程序知识是常识中的一类,是对几个陈述性关系的串联[1]250。数个有谓词参与的饱和选限结构或非饱和选限结构能在程序知识的基础上自然链接起来,这些选限结构均各对应于一个事件(如例9b,又如例4-5)。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