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1|回復: 0

[古代科技] 明代四川火井探微(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6-27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环球科技报
三、明代火井新史料对《天工开物》火井图文的质疑
  
    新发现的明代火井史料,见于明代万历间朱孟震的《游宦余谈》(有万历十年的序)。这部分文稿后来辑入《朱秉器全集》①,又被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徐应秋文集《玉芝堂谈荟》第23卷著录②。与此相关的记述,是张瀚的《松窗梦语》(有万历二十一年的序)。他们先后记述了四川潼川州西,地名云台山的一处火井。为便于解析,先将两段火井史料著录如下:
    火井在云台山东五里。火自井出,周围有灶数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锅滚而竹不然。观者不敢近井,盖井火时一喷,辄及数丈。不用时,以物盖之;用时去盖投火,少许即腾腾焰上至井。近井数十家擅其利云。(朱孟震《游宦余谈》)
    有火井。土人用竹筒引火气煎盐,一井可供十余锅。筒不焦,而所通盐水辍沸,此理之难解者。盐井在在有之,油井犍为县有三处,火井在潼川西,地名云台,仅一处耳。(张瀚《松窗梦语》卷二,《西游记》)
    两段火井史料都记述云台山火井的开发利用实况,但在火井生产规模的估计上,存在着差异。前者说,“周围有灶数十”;后者说,“一井可供十余锅”。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当从他们记载的时间跨度上去理解。朱孟震的记载可能比张瀚的记载早十年左右,一口火井经过十年左右的开采,产气量会减弱,原来可以供给数十座盐灶煎烧,现在只能供给十余口盐锅煎烧。
    除此而外,两段史料对云台山火井开采技术的粗略描绘,并无歧异。云台山火井同时为附近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口盐锅提供天然气,实现了将一井所产之气分输给周围若干盐灶使用的目标,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也是记载明代火井史实的历史文献所不曾涉及的。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明代四川火井煮盐的工艺水平,笔者有必要将上述火井开采史实与宋应星在同一时期完成的《天工开物》卷上“作咸第五”的火井煮盐图说进行一些分析比较: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奇事也。(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成第五”)
    将上述文字与随文绘制的“火井煮盐图”结合起来阅读,宋应星笔下的西川火井,仍然是就井引火的原始采气方式,与汉魏时期“执盆盖井上煮盐”(张华《博物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不同的只是,盐锅置于井侧,使用了曲竹引火入灶的办法。这样的采气方式,不可能解决一井之气供应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盐锅煎烧的问题。因此,《天工开物》未能反映云台山火井的采气实况。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适当的储气、分流装置,一口火井供应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盐锅煮盐是不可能的。虽然《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没有将这种供气装置记载下来,新发现的《雍乾之际井盐产销画卷》绘制的火井煮盐图和文字说明也可以为我们作一个旁证(傅汉思、张学君《中国火井历史新证》,《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9卷第4期(2000年)第388―39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孟震的《游宦余谈》1卷、《河上楮谈》3卷、《汾上续谈》1卷、《浣水续谈》1卷全部收入《朱秉器全集》,在宝颜堂秘笈(明万历刻本、民国石印本)续集。
    ②本文下面引用的朱孟震的《游宦余谈》,是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刊行的《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收录的《玉芝堂谈荟》著录本,在第23卷,第13―14页。
  
    图中丁段文字描述的是,可以供给两口锅用的旺盛火井。人们把一个大竹筒插入井口,竹筒上盖以盛水的瓷碗,又用两个小竹筒从大竹筒的两旁把天然气引到两口锅的锅底煮盐。本段文字所描述的火井,是清代雍乾之际一例火井煮盐实况。与《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记述的“周围有灶数十”和“一井可供十余锅”的火井相比,一口火井供两锅之用,就显得火小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供应两口以上盐锅天然气的火井来说,井口储气、分输装置是必不可少的。火井产气量愈多,供应的盐锅数量愈多,储气和分输装置也就相应实现大型化、复杂化、多功能化。近代自贡盐场强旺火井所使用的“*[穴+康]盆”,就是证明。
    此外,火井通过竹枧,向周围的盐灶、盐锅输送天然气。竹枧的制作方法,《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的记述都太简略,一说“土人用竹筒引火气煎盐”;一说“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可以理解的意思,是将楠竹从中间剖开,去掉内节,合而为一。但是,使用这样的竹枧“引火至灶”是不行的,它需要密闭缝隙的办法。《天工开物》卷上“作咸第五”记载,竹枧用“漆布”密闭缝隙。经过密闭缝隙以后的竹枧,可以向煮盐的锅灶输送气压不太高的天然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云台山火井已经达到的天然气开采工艺归纳如下:
    1.这口产气量较高的火井供应着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口盐锅煮盐,必须使用类似清代富荣盐场火井采气、输气中使用的木制察盆,用以储集和分流压力较强的井下天然气;
    2.这口火井要将产出的天然气输送到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盐锅煮盐,必须利用若干剖开、去节、用漆布合缝、可以牝牡相接延续的楠竹作为输气管道,一头从察盆吸气,另一头直通盐锅下面的灶膛燃烧;
    3.为了保证压力过高的天然气不致失去控制、发生严重的爆炸燃烧事故,还应当有相应的泄气装置,类似清代富荣盐场火井上常用的冲天枧,以泄旺气。
无论我们怎样猜测明代火井的开采技术,如果没有这些必不可少的设施互相配合,云台山火井绝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利用。结论只能是,既然火井有开发价值,人们总会通过从生产实践中增长的聪明才智来达到开采和利用这些天然气资源的目的。至于制造这些设施的材料,人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四、云台山火井的地理位置
  
    有关云台山火井的地理位置,《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记载都不太清楚。张瀚说,火井在“潼川西”,古代潼川州治为今三台县城,火井应在县城以西。张瀚显然是以云台山作为火井所在地,大而言之,火井在州治西。朱孟震说,“火井在云台山东五里”,说明朱孟震的记述深入到火井的具体位置,测得火井在云台山偏东五里。如果将两个方位叠加,云台山火井实际位置应在今三台县城以南。
    查国家地名词典:距三台县城南30公里的安居镇,起源于康熙年间,初以地名命场名曰“云台场”。场南有古迹云台观和V江汉墓群。更有趣的是,当地自古有盐井,现在仍在生产食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第243―24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笔者由此推测,云台山火井正是明代潼川州盐业发展所造成的。人们在开凿盐井的过程中,无意中打出了火井,当地盐业生产者正好利用火井天然气煮盐。据此可以肯定:云台山火井的确切位置在今三台县南30公里的安居镇,而不是过去论者所说的“蓬溪一带”(林元雄等《中国井盐科技史》第392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鲁子健《临邛火井考》,《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5页)。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