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1|回復: 0

[古代科技] 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四大贡献(1)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9-11-30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3093924909.jpg


从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全景式的认识高度与广度来考察人类文明史时,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这就是在生态文明所进入的两极时空中,需要重新认识与评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功与过、贡献与局限。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业文明给定的单一时空中,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对工业文明价值的过多追捧,导致对其存在的弊端认识不足;二是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过度批评与否定,导致对其合理的历史价值认识欠缺。

    当谈到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我们都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实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不是这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标准和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而提出的,如果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视角全面评价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我们会发现,这四大发明相对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其他贡献而言,属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如果说工业文明留给人类的遗产集中在科学技术与物质层面,那么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则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的四大贡献可概括为:生态化的农耕方式,系统宏观的认识模式,修身养性的精神生活及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

    第一,在天人统一观指导下,形成的顺天时、借地力的生态化的农耕方式,对目前从化学农业走向生态农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工业革命以来,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创造了怎样的效率与奇迹,但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正在盛行的化学农业,还导致了食品风险与粮食生产力的衰退。为什么工业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获得巨大成果,而在农业生产领域却遭遇失败,其根源就在于,农业生产属于生物圈时空中的生产活动,在生物圈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属于依靠天时地力的生产活动。在农耕生产方式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天地与人的关系,无论怎样使用这样的表现人力的先进工具,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无论是以机器代替人力的机械化农业,还是以化肥替代有机肥的化学农业,直到目前违背植物伦理的转基因技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天地构成自然力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拯救当代的农业危机,必须从古代农业生产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在几千年的农耕生产中,围绕如何顺应天时与利用地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天时、养地力的生态农业技术的智慧与文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医治与拯救现代农业危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二,走向两极时空的生态文明,需要一种系统整合的认知模式,而农业文明时代的认识模式就是系统宏观认识模式。创造现代庞大的物质系统的工业化科学技术,起始于原子式微观认识模式。起始于西欧的大机器革命,所需要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世界,而是来自原子世界。按照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与能关系原理,物质被分解的层次越深,越深入到微观、渺观世界,其蕴藏能量越大。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沿着对物质解构、深入的路子走下去,就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微观分析与解构对于化合物是有效的,但对于生命世界而言却是灾难性的。生命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运行的世界。对生命,解构意味着死亡。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