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5|回復: 0

[古代科技]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2)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还在继续发展中。建国后经过一百多年,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据说已经出现“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 (应指地主储粮),皆及数岁,太仓(政府粮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的情景。杜甫《忆昔》诗中也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的兴修,在中央尚书省的工部下,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掌管全国水利事宜。据统计,在唐前期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全国各地共兴修了水利工程一百六十多项,对灌溉农田、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也有改进。从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的记载看来,农具种类已经不少,凡是前代所有的农具,唐代都有。甚至后来宋代所用的各种农具,唐也已大体具备。如江东的耕犁由十一个部分构成,铁制部件有犁K和犁壁,木制部件有犁底、压K、策P、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陆龟蒙虽是晚唐人,但这种犁想必早在晚唐以前即已出现了。这种江东的耕犁,操作灵活,入土深浅,应用自如。犁耕以后,还要用耙碎土和除去杂草。耙后,再用z碡碾平地面。前面说过,西汉和以前的犁是长辕犁,比较笨重,东汉开始出现短辕犁。汉魏以来,长短辕犁在各地交替使用。江东犁就是短辕犁。这种犁的辕曲而且短,运转灵便。我国古代的耕犁到唐代就基本定型了。在灌溉工具方面,桔槔和辘轳算是比较古老的工具。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唐代,除了前述这些工具还在继续使用外,又创造了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唐政府于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曾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郑、白渠旁的百姓,以溉水田。但不知这种水车系那一种。唐大和三年(八二九年),日本淳和天长六年,曾仿造唐的水车,用以灌溉,足见唐王朝的农具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唐初,全国户数只有二百多万,贞观时增加到不足三百万户,开元十四年 (公元七二六年)增加到七百万户,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更增加到户八、九一四、七○九,口五二、九一九、三○九人。垦田数,在天宝年间为一四、三○三、八六二顷 。这个数字比隋大业年间的垦田数少得多,但估计比较接近事实。
    关于唐代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里提出几个数字作为参考。 《新唐书・食货志》说:“田以高下肥瘠丰耗为率,一顷出米五十余斛”,即每亩产米五斗多,或产谷七斗二升左右(按每石谷得米七斗计算)。唐一亩合今○.八○二市亩,一石合今五・九四四市斗 。按上面的数字换算成今制,即每市亩产谷五斗三升,或产米三斗七升。这个例子产量不高,但也有单产更高的例子。《文献通考・田赋考六》中提到:“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嗣曹王皋为荆南节度观察使”,修治废田,辟“良田五千顷,亩收一钟”。一钟是六斛四斗,这恐怕是个别的高产田。又,《资治通鉴》卷二○二载,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在西北“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合亩收十石。另外,还可以从唐代地租率来推算亩产量。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曾说:“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有亩至一石者”。封建社会的地租率一般是百分之五十。私租一石,亩产当在二石左右。这个数字大致比较可靠。唐时亩产二石,合今制每市亩约产粮一石四斗八升。陆贽从京畿之地出发论证问题,因此所说的粮食当是北方的粟、麦。因此,唐时大致亩产粟或麦一石四斗八升。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元七四九年(天宝八年),封建政府向人民搜括的官仓储粮竟达九六、六一二、二二○石(唐石)之多。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