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3|回復: 0

[古代科技] 宋代耒阳县令曾之谨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贡献(1)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1-9-8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科技日报
曾之谨,南宋时人。祖籍江西泰和。祖父曾安止,字移忠(一作中),号屠龙翁。入仕之后“初调洪州、丰城主簿”,后曾任江州彭泽县令。元v五年(1090),曾安止的父亲曾肃逝世。后安止也“以目疾而退”,年仅四十余岁。弃官后授宣德郎。退居后,从事调查和著述,在“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和“善究其本”的基础上写作了《禾谱》一书。


    《禾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关于水稻栽培的专著。虽然全书已失传,但从前人的有关记载和“曾氏族谱”所保留下来的部分内容来看,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1]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资料详实的著作。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绍圣元年(1094),五十九岁的苏东坡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下、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见到了曾安止。苏轼见过曾安止之后,曾安止出所作《禾谱》。读过《禾谱》之后,苏轼在“秧马歌一首,并引”中写道:“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


    但苏轼对于《禾谱》也有美中不足之感,“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当时曾安止已失明,不能补写,过了一百多年,曾之谨才替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弥补了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缺憾。


    曾之谨是曾安止的侄孙,写作《农器谱》时,身为耒阳县令。曾之谨写作《农器谱》除了受到其祖父的直接影响之外,还可能与其任职的地方有关。耒阳地处湖南南部,是个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考古发掘证实,包括耒阳在内的湘南地区,有可能是中国稻作农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道县玉蟾岩就曾出土过一种距今一万四千年以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稻谷,据专家考证属于从普通野稻向栽培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不仅如此,一些历史传说也表明耒阳一带与农业起源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耒阳之得名便与神农创耒的传说有关。而神农氏又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他曾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播种五谷,从此开始有了农业。湘南一带是神农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神农氏的足迹。湘南一带的稻作农业,不仅起源早,而且发展快。很久以前,这里的稻农就掌握了温泉种稻技术,并成功地实现了一岁三熟。[2]正是在这样一块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的热土上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农具专著――《农器谱》。曾之谨到耒阳任职自然知道耒的意思,于是便在先辈的影响之下写作了《农器谱》,而《农器谱》的第一篇便是耒耜。


    昔神农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器虽多,皆以耒耜为始。然耕种有水陆之分,而器用无古今之间,所以较彼此之殊效,参新旧以兼行,使粒食之民,生生永赖。仍以苏文忠公所赋秧马系之,又为农器谱之始。所有篇中名数,先后秩序,一一用陈于左。


    这段文字原是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为“耒耜门”所作序,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耒耜门”本应为农器谱之始,但在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耒耜门”却出现在“田制门”之后。由此我们认为这段话最初可能是曾之谨《农器谱》中的原话,因为《农器谱》正是以耒耜“为农器谱之始”。以耒耜为《农器谱》之首,不仅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实际,也可能是受到曾之谨在任地耒阳这一特殊的地理名称及其背后的历史事实的影响。


    《农器谱》写成之后,曾之谨曾请他的同乡周必大(1126-1204)为其书题词,周必大于嘉泰辛酉(1201年)八月为该书作序,[3]又嘉泰壬戌(公元1202年)正月戊午《跋东坡秧马歌》提到,“近岁移忠侄孙之谨已谱农r成公素志予尝为之序其与禾谱并传无疑矣”[4]。以此知该书成书时间当在1201年以前。又有史料提到,干道七年(1171年),辛卯解试中有泰和人曾之谨的名字。[5]据此推测,《农器谱》当为曾之谨中年以后的著作。成书之后,曾之谨曾将书寄给了当时著名诗人陆游等人,陆游(1125-1210)曾在1205年前后给该书题诗。曾之谨留下的史料不多,除了有关《农器谱》的上述史料外,我们还从周必大的文集中知道他有孙男三人孙女三人。


    和其祖父曾安止的《禾谱》一样,《农器谱》也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陆游给该书的提诗中写道:“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h,如弃六经崇百家。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6]原来,宋时在士人之中兴起了一股写作谱录的风气,陆游诗中提到的便是这种现象,诗中的欧阳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他曾经写过《洛阳牡丹记》。蔡公指的是蔡襄,著有《北苑茶录》、《荔枝谱》等。这股风气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反传统的意味,因为“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7]因此有关花草等观赏植物的内容一直被排斥在“农家者流”之外,但进入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曾之谨的祖父曾安止在《禾谱》自序中就提到:“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丹、荔枝 XE "荔枝" 与茶 XE "茶" 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8]。在人们追逐浮伪奢华的情况下,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反倒受到冷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也引起了部分有识之士的不满,于是曾安止写作《禾谱》,并受到苏东坡的赞叹。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续写《农器谱》。
可惜《农器谱》和《禾谱》一样后来却失传了。王毓瑚说:“从明代末期起,书就不再见了。”[9]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研究者们在为寻找失去了的《禾谱》等而努力,并且找到了一些《禾谱》的片断,而《农器谱》甚至连片断也没有找到,作为有影响的著作难道真的就这幺容易失传了?


    经过研究发现,曾之谨的《农器谱》并没有失传,而是大部分保留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王祯 XE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今东平县)人,生活于十三、十四世纪之间。《王祯农书》写成于1300到1304年之间。[10] XE "王祯" XE "《王祯农书》" 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 XE "王祯"  XE "《王祯农书》"  XE "王祯"  XE "南方"  XE "北方"  XE "《王祯农书》"  XE "王祯"  XE "《王祯农书》"  XE "《农器图谱》" 其中《农器图谱》的大部分内容可能来自于曾之谨的《农器谱》。


  周必大在为曾之谨的《农器谱》所题序中提到,《农器谱》记述了耒耜、耨D、车戽、蓑笠、至刈、条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项,还附有“杂记”[11]。从书名到书中所列项目的名称不难看出,曾之谨的《农器谱》和王祯 XE "王祯"  XE "农书"  XE "《农书》" 的《农器图谱》,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虽然曾氏《农器图》已失传,但还是可以根据王祯《农书》的内容来考察曾氏《农器图》的内容。


    耒耜 XE "耒耜" ,根据“农器图谱”的记载,主要包括整地和播种农器,有耒耜、犁 XE "犁" 、牛、方耙、人字耙、耖 XE "耖" 、劳、挞、i XE "i" 、碌碡 XE "碌碡" 、` XE "`" 、耧车 XE "耧车" 、砘车 XE "砘车" 、瓠种、耕盘、牛轭、秧马 XE "秧马" 。


    耨D,在王祯 XE "王祯" 《农书 XE "农书" ・农器图谱》中做“钱D XE "钱D" ”,是为中耕农具,主要有钱、D、耨 XE "耨" 、i XE "i" 锄、耧锄 XE "耧锄" 、镫锄、铲、耘荡 XE "耘荡" 、耘爪 XE "耘爪" 、薅马 XE "薅马" 、薅鼓等。


    车戽,则可能相当于“农器图谱”中的“舟车”和“灌溉”两门,也可能仅仅是指“灌溉门”。倘若是前者则指的是农业运输、农用建筑和农田灌溉工具,包括农舟、划船、野航(舴艋)、下泽车、大车、拖车、田庐、守舍、牛室,水栅、水闸、陂塘 XE "陂塘" 、翻车、筒车、水转翻车 XE "水转翻车" 、牛转翻车、高转筒车 XE "高转筒车" 、水转高车、连筒 XE "连筒" 、架槽、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瓦窦、石笼、浚渠、阴沟、井、水U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