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5|回復: 0

[古代科技] 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7)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12-6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退一步说,即使柰脯“谓之频婆粮”是《广志》原文,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并不常用的比喻,并不能证明柰的“梵言”就是频婆。苹果名称源自频婆果,而频婆果本是印度的热带、亚热带乔木果实,这属于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因苹果红润光洁,使人与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产生联想,故而发生“误读”。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本土果类凡被“误读”为频婆果的,都是红色。岭南频婆果“极鲜红可爱”,元朝后期平波果被咏为“猩血平波颗颗匀”、“平坡红艳露犹香”,唐朝的文林郎果也被称作“朱柰”。柰有多种颜色,其中某种红色的柰可能曾被比为频婆果,但频婆一词决不足以概括柰的全体。况且在明朝以前将柰称为频婆的例子,除了可疑的柰脯“谓之频婆粮”一语外,目前只找到《太平广记》引《洽闻记》中的朱柰。南北朝以下佛教大行,如果频婆果真是柰的“梵言”,何以不见时人述及?《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集》何以并无此种解释?元朝后期忽思慧著《饮膳正要》,除记载平波果外,同样写到了柰。在他笔下,这两种水果区别是很明显的。《饮膳正要》卷三《果品》“柰”条:


  柰子味苦寒,多食令人腹胀,病人不可食。


    同卷“平波”条:


  平波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


    假如柰与“频婆”完全是一回事,元朝后期的平波果恐怕就要另取一个新名字了。


  有关柰“梵言谓之频婆”说,还有一个重要反证。那就是在柰的故乡――新疆,其接受佛教早于内地,又是中国绵苹果的原产区,但并未用佛经中的“频婆”一词来称呼柰或其他水果。精通佛经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沿途物产,多次提到柰[40],从未将它称为“频婆”。新疆绵苹果在古书中的名称是“阿里马”(Alma),系突厥语“果”之意[41]。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至阿里马城,……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是以名其城。”耶律楚材《西游录》卷上:“既过圆池(按指今新疆赛里木湖),南下皆林檎木,树阴蓊翳,不露日色。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囿,由此名焉。”所谓“阿里马城”,亦即著名西域重镇、后来曾作为察合台汗国首都的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境)。通常认为,丘处机、耶律楚材看到的“多果实”、“树阴蓊翳”之地,就是伊犁谷地以东、生长大批野生绵苹果的风景胜地果子沟。耶律楚材将果子沟和阿力麻里的水果视为林檎,当是因为野生苹果与林檎形状、品种接近而致,至少他没有用“频婆”来称呼它们[42]。前引张懋修《谈乘》谓频婆“是亦夷音耳,……然未闻西番称此果也”,所言甚是。新疆绵苹果真正有“频婆”、“苹婆”乃至苹果之称,还是清代中叶的事。当时“频婆”等果名已为内地人所熟悉,他们看到新疆的绵苹果,很自然地就用以相称。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三《土产・回部・百谷草木之属》:“树之有果者,……苹果名阿勒玛(按即阿里马异译)。”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门:“红笠乌衫担侧挑,苹婆杏子绿蒲桃。”洪亮吉《伊犁纪事诗》:“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43]晚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卷三《瓜果四首》之四:“山北山南杏子多,更夸仙果好频婆”。自注云:


  果亦特出,或青或红,大者如D。皮似李,光润而薄。肉轻松,嚼之绵爽甘芳,味清且正。大约分两种,一疏而脆,一泥而如腐者。即佛经舍卫国之频婆果也。


    新疆绵苹果到现在才与佛经中的“频婆”挂上钩,是由于其中一个优良品种在元朝传入内地后被赋予“频婆”美名,被人熟悉后又带回新疆,并非在一开始就有“频婆”的梵言或别名。


  总之,尽管“说有容易说无难”,在看到更直接和更多的材料之前,我还是认为明朝以前的柰并无“频婆”这一异名。明朝后期,频婆果栽培渐广,因其品种与柰同类,可能有人将它与柰混称。但无论如何,将两者混为一物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加上学术界对中国苹果栽培历史已有的认识,暂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苹果的名称,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二,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可能与唐诗中的“相思子”或“红豆”也有一定关系。因其生长范围不广,不甚为世所知。


  三,早在西汉时,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即已传入内地,以后栽培渐广。其中某种红色柰,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


  四,最晚在元朝中后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傅乐淑《元宫词笺注》称平波果是“自外国输入”,不尽准确),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


  五,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因其品种更加优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与此同时,频婆、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作者:张 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