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5|回復: 0

[汉语词典]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3-6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语文网
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作语气副词,如“秦王恐其破璧”(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  
  3.注意作词法、句法分析。比如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其中,(1)(4)中的“以”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但一个用在身份前,一个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2)(3)中的“以”用在两个表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要弄清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子的语气。  
    
  失分会诊  
    
  根据平时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解答文言虚词题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性判断错误。  
  例:“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中的“为”是动词,译为“做”,不少同学当作了介词“给”。  
  2.主动被动判断错误。  
  例:“o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于”表被动,译为“被”。  
  3.注意用法变化。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可译为“和”“又”“并且”;“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而”则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或不译。这是中考考生最易失分的一类题目,难度也比较大。  
    
  例题透视  
    
  [例1](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②食马者()  
  [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提和关键。题①中的“是”当“这”讲,题②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  
  [例2](200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o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剖析]此题将虚词与实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实词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虚词考查的是意思及用法的异同。意思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虽不是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  
    
  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固以怪之矣()  
  ④一狼洞其中()  
  2.判断下列加点虚词的语法特点。  
  ①宋何罪之有。()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3.下列每组加线词用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1)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C.舍鱼而取熊掌  
  D.佣者笑而应曰()  
  (2)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A.肉食者谋之 B.或置酒而招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闻之,欣然规往()  
  参考答案:1.①指失道者②指修岳阳楼这件事③这件事④指柴草堆。  
  2.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表判断③宾语后置的标志④表被动。  
  3.(1)D(2)C(3)C  

    作者:陈月明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