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9|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竹林七贤 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3)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9-19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日报
文学创作
说起魏晋文学,人们常常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但就现存作品而论,真正对魏晋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者,只有阮籍和嵇康。
竹林七贤大多是文章高手,除王戎外皆曾有文集行世。但以现存作品而论,只有阮籍和嵇康堪称魏晋时期的一流作家。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作家,阮籍的82首五言《咏怀诗》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不仅因为《咏怀诗》是探讨阮籍心路历程的重要材料,而且因为阮籍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其在借诗言志之时不得不把真实的思想情感隐藏在一个又一个意象背后,故而其诗“归趣难求”。南朝宋颜延之以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晦。百代以下,难以情测”,不仅道出了阮籍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而且道出了阮籍的创作心态。此后不少诗家都接受了这种观点。清代学者沈德潜的观点很有代表性:“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其中,令读者莫求归趣。”《咏怀诗》之所以“归趣难求”,不是阮籍好为晦涩之语,而是时势使然。魏晋之际的社会政治局势,使对政治一直抱有极大热情的阮籍,不得不对政治存有很深的戒心,不得不以冷峻的面孔来掩饰内心的热情。正像《咏怀诗》第三十三首所写的那样:“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辞赋最值得注意者是《清思赋》,此赋重点不在体物写志,而在于借辞赋这种形式来阐发玄理,把声、色、美、善等魏晋玄学经常涉及的范畴作为辞赋的立论主旨,从立意构思到遣词造句,都充满玄理色彩,开以辞赋言玄理之先河,表现出魏晋玄风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阮籍散文如《通易论》、《通老论》和《达庄论》等,以论说为主调,以辨析玄理为特色,对魏晋玄学的盛行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乐论》着眼于一个“和”字,从礼乐的关系角度,阐明了“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的道理,对孔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大人先生传》是阮籍留给后人的一篇奇文,文章以一位服膺老庄思想的老者为描写对象,通过老者与君子、隐士、薪者的不同对话,表现了老者的非凡气韵,高尚品格,豁达情怀,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念和社会理想。
嵇康的文学创作是魏晋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嵇康思想文化观念的鲜明表现,流露出诗人生活在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激烈政治斗争夹缝中的痛苦和无奈。在四言诗歌创作上,嵇康远承《诗经》,近学建安,继承创新,自成一格,代表了魏晋之际四言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五言诗自具面目,《述志诗》、《游仙诗》和《答二郭三首》清雅峻切,托喻高远,既富思辨,又具玄理,代表了嵇康五言诗创作的成就。钟嵘说嵇康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其高流矣”,可谓深得诗中三昧之评。嵇康散文长于说理和辩难,刘师培评之为“嵇文长于辩难,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亦阮氏所不及也”。《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释私论》、《管蔡论》等都表现出长于思辨、析理绵密的特色,尤其是《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以正面阐述作者的思想观念为主,集中反映出嵇康对人生和音乐的看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答难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和《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属于难答性论说文,思辨色彩浓厚,深受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影响。《与山巨源绝交书》堪称奇文,在平白朴实却又峻切尖刻的言辞中,表明了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不与世沉浮的决绝。其用语之辛辣尖刻,鲜明地反映出嵇康“讦直露才”的性格,如“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可谓嬉笑谩骂皆成文章。
说起魏晋文学,人们常常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但就现存作品而论,真正对魏晋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者,只有阮籍和嵇康。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竹林七贤的时候,几乎毫无例外地仅仅拈出阮籍和嵇康二人,再向外延伸,也就是对向秀的《思旧赋》略加论述。这是客观情况使然。因为宋代以后,竹林七贤的集子大多失传,现在看到的阮籍和嵇康的集子,多是明人辑本。而山涛等人的集子散佚既久,又不见明清学人的辑本,自然也就很难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加以评说了。
艺术风采
竹林七贤不可能像老庄、李杜那样令人高山仰止,但他们却凭借脱俗之举和非凡之作,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传统文人。
竹林七贤多才多艺,在音乐、书法和绘画等方面各有擅场,成就斐然。
阮籍和嵇康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阮籍《乐论》和嵇康《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美学的一些重要命题,最具理论色彩和思想深度,堪称魏晋音乐美学史上的“双璧”。嵇康长于琴技,临终之时,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调;阮籍琴艺不俗,但他最拿手的则是“啸”,其“啸”韵响嘹亮,声闻数百步。他入苏门山寻访孙登,曾以“啸”与孙登进行交流。阮咸是魏晋时期音乐名家,深识音律,精于鉴赏,时谓“神解”。光禄大夫荀勖制律吕,校太乐,自谓八音克谐。阮咸闻之,知其非中和之音,无一句赞美的话,竟因此而被贬出京城。后得周时玉尺,荀勖以之校正原作乐器,发现皆短一黍,这才不得不佩服阮咸“神识”。阮咸还是乐器大师,他对传统乐器琵琶进行改造,制作出四弦十二柱的长颈琵琶。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称为“阮咸”。今乐器大阮、中阮和小阮,系由“阮咸”发展而来。此外,传说著名琴曲《三峡流泉》亦出自阮咸之手。
竹林七贤的书法创作各有所擅。唐人评嵇康书法“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独鹤归林,群乌乍散”,道出了嵇康书法舒缓特立的特色。阮籍、阮咸叔侄工行草,山涛工楷书和行书,刘伶善草书,向秀善行书,王戎善隶书和行书。竹林七贤的书法作品早已失传,但从有关文献记载中,依稀可见他们的书法风采。欧阳修《集古录》载有《晋七贤帖》,云七贤书法“得之李丕绪少卿家。丕绪多藏古书,然不知此为真否。七子书迹世罕传,故录之”。
在绘画艺术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擅长绘画且曾经有作品传世者。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载有嵇康《巢由洗耳图》和《狮子击象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将嵇康归入“历代能画人名”之列。
往事越千年,名士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竹林七贤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任情和率性,也不仅仅是那些和任情率性相关的故事。他们的人格精神,他们的潇洒怀抱,他们的处世方式,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的多才多艺,都给后人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之感。他们不可能像老庄、李杜那样令人高山仰止,但他们却凭借脱俗之举和非凡之作,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传统文人。
演讲者小传:
卫绍生 河南项城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发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竹林七贤缘何游于山阳》、《嵇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魏晋风度的当代意义》等论文,出版《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出神入化阴阳家》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和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