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5|回復: 0

[梅花樁] 深入了解戳脚拳技术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QQYWF空间
      武术网资料
      目录
      1内容简介2源流传承3拳谱4师徒传承

      内容简介

       戳脚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种之一。戳脚拳属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8种踢法)。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人,似踢非踢,声东击西。东北一带还流传一种东北戳脚,腿法独特,技击性强,是胡奉三所创。以八根、八母、八法十六字诀、三十二字根本用法为核心,刚柔相济,短小精悍,上身紧凑,下身活,手法缠绵,腿法刚劲,贴身近战,灵活多变为,又称“胡氏戳脚”,胡氏戳脚以“文趟子”为主,兼习“武趟子”。
 
      源流传承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与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闻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 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老先生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 、地躺拳技艺。
 
      拳谱

       1.脚论:脚为身之基,脚稳则身稳。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脚里进, 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时,手领之。手为先锋,脚为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
 

  2.腿法论:戳脚强调腿法练习,练好腿法,出势则疾。基本腿法有飘、跛、蹶、撩、圈、抹、跺、戳、提、点、抖、踹等。 

  3.拳法论:与敌交手迟则负,速则胜。戳脚除以腿见长外,其手法也别具一格,有“开石雷”、“似箭手”、“云魔手”等。

  4.眼论:目视敌方眼要毒,观其五官能察动静、识变化,出奇制胜。 

  5.演拳论: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又有“手打三分,脚踢七分”之说。戳脚不仅仅重于腿,它十分强调手脚并用。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 
 

  6.六合论:戳脚六合分内外。外六合为: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内六合为:神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内外六合彼此相关。 
 

  7.劲法论:戳脚劲法概括起来有五种,即绵、软、埂、脆、滑。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软劲者,不逞强,不硬架,不着人时舒松自由,着人时,力从内发,有推墙倒壁之势。硬劲者,硬功直进,包括硬磕、硬撞、硬托、硬回等方法。脆者为聚,将劲全贯于手腕,手臂与身体放松。滑劲者,溜滑之劲,随机应变,妙如转环,使敌方无从进攻。
 
拳脚并重,腿法突出。武趟子多上盘腿法,架式较大,动作舒展,硬攻直进,以刚为主。文趟子多下盘腿法,架式小巧,灵活叛变,逼进靠打,柔和寓刚。
      师徒传承
       第一代:冯克善(赵灿章 号老灿)
  第二代: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刘化峰、张双龙、李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林生、曹照田、刘振民、李树耀、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亮、李鹏、张胜久、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季、李海川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