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66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周易集解》,又称《易传集解》,是唐朝李鼎祚编撰的象数易学集作,汇集了唐朝以前,汉朝以後,多位学者的疏解。本书是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必读之书。 本电子书是《周易集解》的文字版,采取简体横排版式。为便于读者阅读及理解,本书将《周易》原文以黑色大字书写,而集合的众家之解,以灰色中字书写,并以“疏解”二字题头,李鼎祚先生的案语,则以淡蓝色中字区别开来,以便读者釐清诸解及案语。原书中双排小字的内容,则以下标的土黄小字书写。其他後人案注类内容,俱以土黄色字书写。 《周易集解》凡十卷,或谓十七卷,朱睦㮮考曰十卷,而文无缺于十七卷者。 《周易集解》主要援引子夏的传注,又集合了马融、荀爽、孟喜、焦赣、京房、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虞、张瑶、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谳、何妥、崔憬、沈瞵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四家注解。这三十五家注解中,主要是以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象数易解为主,而对于义理派如王弼、韩康等人的援引较少,或作佐证之解。 《周易集解》的文献价值在于,其援引汉朝学者虞翻的易解较多,弥补了《周易正义》的空缺。 李鼎祚编撰《周易集解》,所博引的注解主次分明,以虞翻、荀爽二家为主,兼引其他,而且独专己意,亦不独专某家,许多章句的注解,各家的见解甚至是相左的,而其自己的见解,往往以案语列于诸家注解之後,足见其治学的严谨作风。

周易正义PDF

李学勤

此本《周易正义》是简体横排本,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依据中华书局影印四库阮元刻本,进行校勘、标点、并简化原文而成。本书收录了阮刻本原有的附录。满清嘉庆廿一年,即西元1816年,阮元主持了南昌学堂进行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後世称之阮本。 《周易正义》由魏晋王弼注,唐朝孔颖达疏,李申、卢光明整理,吕绍纲审定,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十三经注疏》的《周易正义》整理本,虽以阮本为基础,但博采前人注记,择其善者而录之。校勘方面,主要收录的除了阮本校勘记,还有孙诒让的注疏校记,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过程中,有刻意依据满清朝廷要求,对唐宋版本进行篡改增删的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务必保持思辨,切勿以为标准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又是儒家经典之首,想要研习儒家经典,《周易》的学习首当其冲。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的复归,《周易正义》等十三经正义也逐步重返学者之堂。 《周易正义》的注疏较为通俗易懂,对于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又是初学的读者,较为合适。 《易》本是卜筮之书,以象类思维为主,是圣贤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历代常有人难其义,至孔颖达奉诏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难王弼义者,其说皆废,盖以王弼所注为是。今人学《周易》,从《周易正义》入手,亦可研习其象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于客观事物,而指导自己的处事行为。

论语注疏

李学勤

《论语注疏》全称《论语注疏解经》,是曹魏时期何晏为《论语集解》,宋代邢昺又集注疏作《论语正义》,满清阮元校勘修订为《论语注疏》。 此本《论语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整理底本是以满清嘉庆年间,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学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并添加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本书的排版分两种,一是简体横排,并使用简体汉语系统的标点符号,二是繁体竖排,采用港台汉语系统的标点符号。 《论语》素有《齐论》《鲁论》之争,而《齐论》多《问王》《知道》二篇,汉鲁共王坏孔子宅,以扩其宫,得《古文论语》,并无此二篇,又分《尧问》下的《子张问》为一篇,合计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论语集释》。 何晏集汉代张禹论,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国训解,马融训解,郑玄注,陈群、王肃、周生烈等《义说》,等,名为《论语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旧疏,集諸家之善,并颁列学官,是为《论语正义》。 《论语》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与人语等諸类的语录,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学术无所保存,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就将平时的学记相与辑汇,编成《论语》。《论语》是儒学之精要,特别是前四篇,论点基本覆盖了孔孟之学,像《孔子家语》《孟子》《礼记》等经典的主旨都在《论语》中言及。

孟子注疏

李学勤

《孟子注疏》是汉代赵岐为《孟子》作注,宋代孙奭为赵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为是南宋士人伪托,宋人陈振孙则认为孙奭曾奉旨校订正义,今人考据,认为孙奭为《孟子》注音校订正义,作《孟子音义》。 此本《孟子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孟子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整理底本是满清时期嘉庆年间,阮元奉旨主编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时,依据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订”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过程中,对其中许多谬误之处重新修订。 《孟子注疏》的排版版本有两种,一是简体横排,加简体现代汉语标点,二是繁体横排,加繁体现代汉语标点。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传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叙述孔子思想,从内容来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统,又发扬易学数术,往往胜于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书号是諸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难中,得以幸存。《汉书·艺文志》记录谓《孟子》十一篇,赵岐则考证认为仅七篇是真,其馀四篇为伪托。东汉之後,此篇渐亡。 孟子的思想,将孔子的“德政”发展为“仁政”,是德政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三代时,民贵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至于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君轻”的思想。韩愈认为孟子是继承了孔子“道统”的儒家重要人物。

周礼注疏

李学勤

【周礼注疏】文字版由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周礼】作注,唐朝贾公彦为郑注作疏而成。系今人李学勤主编,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的,其整理底本为满清嘉庆时期的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 此本《周礼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周礼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 【周礼】,原名【周官】,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即政治制度,相传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篇目,记载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上至天文历象,九州要事;下至民生经济,草木虫鱼。凡国家制度,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据传闻,西汉景帝武帝之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就有【周官】。王莽时,刘歆奏请将【周官】列为官学,并更名【周礼】。【周礼】成为官学后,注家蜂涌而起,学术派别林立。东汉郑玄乃贯通诸家,作【周礼注】,因于郑玄的学术声望,【周礼注】取代了诸家之说,并将【周礼】捧为【三礼】之首。 唐朝时期,贾公彦在郑玄【周礼注】基础上,作【周礼疏】 ,后世凡研读【周礼】者,俱不离此二家。 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标点,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的本子。

孝经注疏

李隆基,邢昺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阐释家、国、天下伦理的经典著作,是国学经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孝经》据传闻是孔子为给曾子阐述孝道所著,但南宋时被质疑为后人附会之作。对《孝经》的注疏,自西汉以降,至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有上百家之多。现在流行的《孝经注疏》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注疏》全书共分九卷十八章。 《孝经注疏》是《十三经注疏》里,篇幅之至少者。《孝经》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版本由郑玄作注,古文版本由孔安国作传。及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整合了两种版本,并亲自作注,命元行冲作疏,以为普及本。 其後郑孔两家注传本失传。 宋代邢昺以元行冲疏本为基础,重疏而成《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以为定本收录。 华韵国学经典网收录的此版本,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满清阮元本(按:此人为满清钦定的篡改经典的主要人物)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孝经》是以孝为核心来阐述儒家的伦理学说的,明确“孝”是天道典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人道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因此,国君以孝治国,臣民以孝立家。 对于满清造谣的“忠孝两难全”思想,《孝经》早就有所阐发:“忠”是“孝”的发展及扩展,即将家族伦理中的“孝”扩展到君臣伦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如何行“孝”,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阐释。

论语要略PDF

钱穆

《论语要略》,亦称《孔子研究》,是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家钱穆先生编著的,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学说的著作。 《论语要略》是《国学小丛书》的第二部,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从内容看,本书称为《孔子研究》更合适: 第一章序说主要谈及《论语》的成书、真伪、版本及价值; 第二章主要谈及孔子的生平,如成长过程的一些要事,周游列国的一些要事等; 第三章主要介绍孔子的日常生活情况,如情感、生活态度等; 第四章即是通过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及孔子的自述,将孔子的人格展现到读者面前; 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孔子平生的主要学术论说,如仁、直、忠、信、礼等; 第六章简介了孔子的部分弟子。 从内容侧重上看,钱穆先生将笔墨主要放在第二章及第五章上面,重点陈述孔子的生平及学说。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物,迄今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里,由于其学说的崇高地位,难免会被後人偶像化。钱穆先生通过《论语要略》,将孔子的凡人一面,及为学过程展现到人们面前,有利于避免人们对其偶像化,亦可避免其学说教条化、迷信化,从而保障其学说的理论性质。

论语新解

钱穆

本电子书《论语新解》,据繁体竖排的《钱宾四先生全集》收录的《论语新解》,重新排版而成,以便今人阅读。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论述儒家学说的语录,该书集中地概述了儒家人文伦理学说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如以民为本的王道、如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等等。 《论语》全书分二十篇,共计四百九十二章(句),是儒学学术文献中的经典,是四书五经之首。 本电子书《论语新解》为有声读物,可点击收听朗诵。 《论语新解》为钱穆(字宾四)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话,是“折衷”前人“众说”而成。概前人注解《论语》,异说繁多,或去本义,或杂他见,多远原著,故作“新解”,以务还原本义。 又说,“新解”者,非自创新义,不过精益求精,务求通俗浅显之语而已。如程树德所编之【论语集释】,广征博引,竟十类而四百八十种,所录备前人之说,可谓齐全矣,乃致读者茫茫不知所取,初学读者,必以繁杂相左之说,而不能了解原义,如此之“巨著”,于後学又有何益? 《论语新解》属稿于民国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民国四十九年执教耶鲁,乃修订得初稿。全书文体初用白话文,半途而复改文言文,概因白话文哆嗦而不达意,味同吐哺,而文言文用字虽深刻,却可尽达经典宏远之义理,细读可时有新见。此外,百世之後,仍摆于案上者,非文言文作品,必不可能矣。 总而言之,《论语新解》较适合初学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体,便于阅读,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钱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贤之见解,取其近于本义者,又不离于朱学左右,因此,于初学者而言,《论语新解》不至于徒费其光阴,深读则必有所得。

论语十二章

孔子,朱熹

《论语十二章》也称为《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选取出的,侧重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是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段的语文教材。该教材的教学标准,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为准。 所选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称则)都是《论语》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别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别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别是《论语·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别是《论语·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别是《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论语十二章》所选章句在主旨上,均与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内容。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经典,其学术理论在两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内容普遍适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验性的学说,因此,两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时也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选取为致仕的科举必考内容。 《论语》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各个时期的贤明学者的佐证、实践及发展。可以说,《论语》对于建立并完善人类人文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学术理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仍然无人出其右,历史上所有的理论创新,均建立在《论语》所包含的学术理论的基础之上。

孝经赏析

贾陆英

《孝经赏析》是贾陆英先生对《孝经》的注解。【转载请注明出处】 《孝经赏析》原书只有赏析部分,原文及译文分散融合在赏析部分中,在编录本电子书时,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经贾陆英先生同意,发布者摘引了注释内容较为准确的,公开免费流行于互联网的“原文+注释”内容,这部分内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电子书中时,进行了整合,将注释内容间杂于原文之中,更便于读者理解。 《孝经赏析》就《孝经》原十八章,撰十八讲,另外包括两章前言:《孝经》概述、《孝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于《孝经》的作者,贾陆英先生赞同历代学者的看法,即“说法不一”,同时也引述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及《史记》中司马迁的观点:“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历代之所以认为作者不定,是因为该书在先秦并未见流行,而始流行于唐玄宗作注之後,且书中的部分章节历代受到争议。也因为如此,《孝经》在宋代以前,并不算是儒家经典,而只是普通儒学著作,在历代的科举考试及官方教育机构中,也未列为必读必考书目,而自宋代开始,《孝经》被列儒家十三经之一。 有一点题外话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内容的争议程度,较《孝经》有过无不及,此类内容的学习应当谨慎对待。 贾陆英先生认为,《孝经》全书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义理。 第二部分为二至六章,分别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为七至十一章,主要论述孝道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为十二至十四章,是对第1章中关于“要道”、“至德”、“扬名”三个基本概念的引申和发挥。 第五部分为十五至十八章,分别就“谏诤”、“感应”、“事君”、“丧亲”作进一步阐述,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发挥和补充。

中庸赏析

贾陆英

《中庸赏析》是贾陆英先生,对《中庸》的注解、翻译及赏析。【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庸》原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先生将其独立成书,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南宋以後,《四书》成为官方学校必学教材,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塑造了中国人民不极端不偏激的思想性格。《中庸》《大学》的独立成书,是中国学术史上伟大创举。 《中庸赏析》依原《中庸》三十三章句,分为三十二讲,其中第五章并入第四讲。这三十二讲分别为:天命之谓性、君子而时中、中庸为至德、中道何以不行、执两用中、聪明反被聪明误、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什么是真正的强、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道不远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道无所不在、天之生物,必因其材、文武之德,周公之礼、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哀公问政、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天下至诚、曲能有诚、心诚则灵、诚者自成、至诚无息、大哉圣人之道、不可自用、自专、王天下有三重、圣人风范、至圣之德、至诚之道、学者入德之路。 贾陆英先生的注释翻译,参考了朱熹、钱穆、杨伯峻等先儒的注疏注释,又结合了其自身的生活实践,作出的注解,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熟读《中庸》,对于读者成熟的看待事物、为人处事,是极有裨益的,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而能力越高、本事越强的人,却做的越好。像毛泽东主席在面对毛岸英牺牲消息时,几乎面如止水,数秒之内,就能理智的定性此事件,究其原因,是“中和”之情,由乎“中和”之性,制约了容易烈化、偏激的欲望,一个人也只有懂得制约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中和”的境界。

群书治要

魏征

这是《群书治要》原文简体本,依据日本天明影印本校注而成。《群书治要》全书共计五十余万字,该书的编撰初衷是为帝皇的“治平”提供学术理论参考,故其所选编的内容及注疏,都十分核心、精细、到位,对初学或无时间充分学习国学经典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合适的入门书选。 《群书治要》全书共五十卷,其中卷四春秋左氏传上、卷十三 汉书一、卷二十 汉书八,三卷均已缺失,余四十七卷。 《群书治要》是我国首部类书,全书将要收录的书籍或节选章句,分别按“经”“史”“子”归类汇编。以相似类别汇编的另一部大型类书,是满清编撰的《四库全书》,不同的是,《四库全书》比《群书治要》多了一个“集”的类别,而且《群书治要》一般只收录影响较大的典型的书籍,并节选其重要章节,《四库全书》则是收录整本书,而且是要号称收罗天下所有的书籍。《四库全书》的编撰目的是收集并篡改前人的书籍,收编後再销毁原书,以期曲解经典,伪化道统,掌控治统,来正当化合理化粉饰美满清的殖民暴政。 《群书治要》自其成书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从日本传回,时间跨度竟达到千余年,据考,宋代的学者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满清嘉庆、民国23年,均得到《群书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国将其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向社会发行。 至于日本如何得到该书,没有任何文献提供相关记录,唐太宗敕编该书,即见其数量必是屈指可数,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对传言所谓的日本遣唐使获赠并带回日本的说法,疑点多多,最重要的疑点是该书只有日本藏有,而国内完全消失,故此说法不宜作为定论面世。 《群书治要》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贞观初年奉旨敕编。取材于六经、四史、及其他诸子百家,历史的范围上溯五帝,下迄魏晋,主旨是“务乎政术,存乎劝戒”,采集了一万四千多部书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于贞观五年汇编成书,前后花费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论语问答录

贾陆英

《论语问答录》是贾陆英先生以现代汉语注解并翻译《论语》的著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语问答录》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论语》原文,二是对原文词语的注释,三是对原文章句的翻译,四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对《论语》原文进行解析、评析。贾陆英先生对论语的注解,充分运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维,契合于其长期的生活及工作经验,其对《论语》的注解,是实证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极具学习、参考、并应用到生活中的价值。 关于《论语问答录》的写作起缘,贾陆英先生在书中《自序》是这样介绍的:“从2013年11月14日开始,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太原新闻网,开设了【龙城开讲·贾陆英说论语】专栏,邀我在这个平台上,逐章逐句讲解《论语》。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研读《论语》,历时两年半,完成了约30万字的《论语问答录》。” 贾陆英先生还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毕生的主要成就。 《论语问答录》的写作,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局庆纪念版),200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陈训章,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谦逊,逐篇逐章讲解《论语》,国际儒学网,2014 汤恩佳,论语圣经,香港:孔教学院,2007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周礼注疏PDF

李学勤

《周礼注疏》是汉代郑玄为《周礼》作注,唐代贾公彦又为之作疏而成。 《周礼注疏PDF》电子书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系列丛书之一《周礼注疏》的影印本,仅供读者学习研究,不得用于非法商业途径。 《周礼注疏》由今人赵伯雄整理(添加现代汉语标点,并校对文字内容),王文锦审定。其整理底本是满清嘉庆阮刻本《重刋宋本十三经注疏》,简称阮本。该版本采用宋本十三经为底本,但对内容做了篡改,後又焚毁原籍,仅存阮本以宣传满清政权的正当性,读者阅读这些书籍时应当保持警惕的思辨精神,并结合实践辨证,主要是警惕愚忠愚孝包容之类的思想。 《周礼》一书或谓伪书,理由是典籍记载的最早出处是河间献王刘歆,发现《古文尚书》的也是刘歆,但《尚书》的典据丰富,而《周礼》托为周公之书,却在更早的典籍中无所记载。 或谓《周礼》其实并未经行,郑樵所著的《通志》记载了孙处的话:“周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 《周礼》记录了周公所制之礼,周公制礼之後,西周进入快速发展,国富民强的时代,却也是事实。幽王时,礼仪乃为崩坏,孔子言诸侯专伐“十世希不失”。至于周公“制礼”与“《周礼》”的关系,则不得而知。 而像《周礼》等经书为何集中在汉代“爆发”“复出”,《马融传》说,“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一反《周官》《周礼》,“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如此说来,汉代诸书“复出”,也是引起了相当的非议的。

孝经注疏PDF

李学勤

《孝经注疏》是唐玄宗注《孝经》,宋代邢昺又为其注作疏而成。此本《孝经注疏》PDF电子书,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由今人邓洪波整理,钱逊审定。整理参照的底本,是满清嘉庆时南昌学堂重刻的《重刋宋本十三经注疏》,该版本也简称阮本,概由阮元奉旨编撰。 《孝经》是孔子亲自著述,用以教授弟子的“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经注疏序》语)。《孝经》有古今文两种版本,今文是郑玄注本,古文是孔安国注本。郑玄注本或谓传自荀昶,但在《郑志》上没有说明荀昶的名字,因此实际出处并不明朗。孔安国注本出自刘炫,但《隋书》明确论证了该注本是伪作。 唐玄宗时期,朝廷要求大臣们相互质辨校定,右庶子刘知几认为古文确凿,并陈列了十二条论点驳斥郑注的今本;同时,国子祭酒司马贞认为今本确切,并认为《闺门章》的章句内容凡俗鄙陋,《庶人章》又“妄加”子曰之语。自此存今废古,今本流传开来,唐玄宗所注也是今本。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熊禾的《董鼎孝经大义序》认为,今文本没有《闺门章》是唐代出现宫闱之乱,导致宫庭乱伦的源头。明代孙姓学者所作《孝经辨疑》也提到,司马贞削去《闺门章》,遂成唐朝之国讳(册封杨贵妃)。 阮本《孝经注疏》仍用唐玄宗所注《孝经》版本。

尔雅注疏PDF

李学勤

《尔雅注疏》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系列丛书之一,李传书整理,以满清嘉庆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的《尔雅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并添加现代汉语标点,进行两种版式的排版,一是简体横排,二是繁体竖排。 《尔雅注疏》是晋代郭璞为《尔雅》作注,宋代邢昺为郭注作疏而成。《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类似《辞典》的汉字及语汇解释专著,本书是按照事物分类、字义归纳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次序编排。尔是迩的古字,意为近,雅即是正的意思,整个书名意即接近雅正的汉字、事物名词的音韵、训诂规范。 《尔雅》收录了汉字、事物语汇词条共计四千三百多条,归纳分类为两千零九十一个条目,其条目又分类为十九个篇目,其中前三个篇目是汉字文字学:“释诂”、“释言”、“释训”,之後的四个篇目是关于“事”的语汇解释:“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馀下的十二个条目,是关于“物”的语汇解释:“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尔雅》一书,并非一人蹴就,《大戴礼·孔子三朝記》谓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张揖《进广雅表》谓周公著“释诂”,即见《尔雅》始于周代,而其他篇目,有人说是孔子所增,有人说子夏所增。《永乐大典》载曹粹中《放斋诗说》:“《尔雅》,毛公以前略,郑康成时则加详”,但未涉及增著内容作者的论述。

国史大纲

钱穆

《国史大纲》文字版,是《国史大纲》PDF版的再文字化,采用简体横排的排版方式。 《国史大纲》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抗日时期写成的通史类史书,本书是以教科书的体例进行编著的。 《国史大纲》由商务出版社出版,原书有大字、常字、及小字(解释内容),三种大小的字体。本电子书对原文中的大字,采用了大体黑字,常字采用了灰色字,小字采用了下标的土黄色小字。鲜明的字体及颜色差异,以求方便读者阅读及理解。 《国史大纲》于1939年6月完稿,并于1940年6月付梓上市,由商务印书馆承印。由于《国史大纲》使用的是教科书体例编著而成,作者又以独到的视角、见解及考证对中国通史进行梳理,因此该书甫一面市,即成为当时诸所高校的通用历史教科书。 通过《国史大纲》,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学术等各领域都有个连贯而清晰的认知。由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审视中国的学术思想及文化历史时,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标准的影响,因此,钱穆先生在编著《国史大纲》时,强调不能以西方历史知识作为依据或标准去解读或梳理中国历史,故而,《国史大纲》是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真正立足中国文化历史自身,对中国历史进行多方位解读梳理的通史书籍。 为方便读者研究及阅读,本电子书分别收录了《国史大纲》繁体竖排影印本,及《国史大纲》简体版本(没有影印本的完美年表及图画)。两种版本均是PDF版本,前者是影印本,后者由word文档转换而成,两种版本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并不对《国史大纲》电子书本身收费,只对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流量及服务器运维成本收取少量费用,期待支持华韵书馆发展的读者朋友多多打赏喜爱的电子书籍。

国史大纲PDF

钱穆

《国史大纲》成书于抗日时期,是通史类史书,由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用教科书的体例编著而成。 《国史大纲》于1939年6月完稿,并于1940年6月付梓上市,由商务印书馆承印。由于《国史大纲》使用的是教科书体例编著而成,作者又以独到的视角、见解及考证对中国通史进行梳理,因此该书甫一面市,即成为当时诸所高校的通用历史教科书。 通过《国史大纲》,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学术等各领域都有个连贯而清晰的认知。由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审视中国的学术思想及文化历史时,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标准的影响,因此,钱穆先生在编著《国史大纲》时,强调不能以西方历史知识作为依据或标准去解读或梳理中国历史,故而,《国史大纲》是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真正立足中国文化历史自身,对中国历史进行多方位解读梳理的通史书籍。 为方便读者研究及阅读,本电子书分别收录了《国史大纲》繁体竖排影印本,及《国史大纲》简体版本(没有影印本的完美年表及图画)。两种版本均是PDF版本,前者是影印本,后者由word文档转换而成,两种版本均来自互联网。 第一编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 一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 四 殷周关系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与(西周兴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四章 霸政时期(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历及分期 二 霸前时期之形势 三 齐桓晋文之霸业 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 五 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 第五章 军国斗争之新局面(战国始末) 一 战国年历及分期 二 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之种种变迁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 一 春秋时代之贵族学 二 儒墨两家之兴起 三 学术路向之转变 四 士气高张 五 贵族养贤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 二 国家民族之传成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到王莽)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 昭宣元成一段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 二 东汉之王室 三 东汉之外戚与宦官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 三 太学清议 四 党锢之狱 五 门第之造成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二 西汉与匈奴 三 东汉与西羌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一 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 二 旧政权之没落 三 离心势力之成长 四 新政权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无出路 六 三国帝系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兴亡) 一 西晋帝系及年历 二 西晋王室之弱点 三 胡人之内地杂居 四 怀愍被虏与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毁灭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南渡) 一 东晋帝系及年历 二 东晋一代之北伐与内乱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五胡十六国) 一 五胡十六国撮要 二 十六国前后形势之大概 三 五胡十六国大事简表 四 胡人之汉化与胡汉合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齐梁陈) 一 南朝帝系及年历 二 南朝王室之恶化 三 南朝门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北朝) 一 北朝帝系及年历 二 北方之汉化与北方儒统 三 魏孝文迁都及北魏之覆灭 四 北齐北周文治势力之演进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一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 二 学校与考试制度之颓废 三 南渡后之侨姓与吴姓 四 当时之婚姻制度与身分观念 五 北方的门第 六 郡姓与国姓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在西晋及南朝) 一 汉末之荒残 二 农民身分之转变 三 西晋之户调制与官品占田制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在五胡及北朝) 一 五胡时代的情况 二 北魏均田制 三 西魏的府兵制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变 二 东汉以下之道教与方术 三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冲突 五 隋唐时期佛学之中国化 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统一盛运之再临(隋室兴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系及年历 二 隋代国计之富足 三 炀帝之夸大狂 四 唐代帝系及年历 五 贞观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政治机构(盛唐之政府组织) 一 宰相职权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顿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 一 唐代之贡举制 二 唐代之租庸调制 三 唐代之府兵制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 一 由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二 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运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 一 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组织之无限止的扩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 一 安史之乱以前 二 安史之乱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二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 三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 二 五代十国 三 契丹之兴起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 五 中国之南北分裂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历 二 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 三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四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 一 学术思想之新曙光 二 庆历变政 三 熙宁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一 熙宁新党与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 三 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辽金之和战) 一 金起灭辽 二 辽帝系及年历 三 金灭北宋 四 南宋与金之和战 五 南宋之财政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历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历 三 元代之政治情态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侣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 一 经济方面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後之社会情形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第八编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战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 二 乾嘉盛时之学风 三 政治学术脱节后之世变 第四十五章 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一 乾嘉之盛极转衰 二 洪杨之乱 三 湘淮军与咸同中兴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 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变法自强 三 晚清之废科举兴学校 四 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后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 七 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 八 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

庄子集释

郭庆藩

【庄子集释】是满清时期郭庆藩编撰的,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满清大兴文字狱,学界多从考据。部分清儒,因不满于满清殖民政权对学术的操控,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 本书的庄子本文,原根据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本,但校刻不精,错误很多。现在根据古逸丛书覆宋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王叔岷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书加以校正。凡原刻显著错误衍夺的字,用小一号字体,外加圆括号,校改校补的字,外加方括号,以资识别,校记附于每节之后,阙疑之处,不径改原文,只注明文字异同。此外,又把陆德明的庄子序录和焦竑庄子翼所附阙误一并列入。校勘以外,还标点分段。小段另行起排,大段并留空一行,注解和正文分开,用数字标出,排在各段之后。整理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历代儿科医案集成PDF

何世英,侯美玉,职延广等

【编写说明】 一、《历代儿科医案集成》收集了自汉代至民国期间历代名医的儿科医案。为了真实地反映历 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所收医案尽量摘自医家的原著。 二、《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医案的分类方法系综合多种中医传统分类方法而成,尽量突出中医 特色。各类之前均有概述,对本类疾病进行简明介绍;各类医案均按年代先后进 行编排,以便对历代医案进行对照比较;部分医案酌加编者按语,以供参考。由 于中医传统分类方法尚未完全统一,故书中偶可见到两类疾病互相重叠的情况(如“痉”与“湿温”中部分内容),宜根据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互相 参阅。 三、《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药物的用量均保持原著之本貌,未予更改,以忠实于原著。 四、《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后附“现存儿科书目”,系根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 医学院中医书目录》等编排而成,以供参考。 五、《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医案出自历代医学著作,因时代不同,剂量有古今之异,地域有 南北之别,故学习古人的经验,应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因时因地制宜,灵 活掌握,不宜拘泥成法成方,按图索骥。 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某些医案往往反映出一定的迷信色彩或 不良医风等。为了保持医案的原貌,除毫不涉及医理和显系荒诞无稽者予以修刪 之外,一般未予更改。 七、《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部分医案之后附有按语、注解等。其中,除“编者按”之外,均 为原著中所固有,如“炳按”为曹炳章之按语,“章按”为章巨膺之按语等。

本草新编本澄堂初刻影印本PDF

陈士铎

《本草新编》为清陈士铎撰(一六八九年)。该书精于论药,有许多新的药学见解,现代虽已有该书的校点本,但据校点者的研究,至今国内没有发现完整的初刊本,今从日本公文书舘内阁文库复制回归其原刊本,影印出版。 《本草新编》并非国内所无之书,一九九四年柳长华已经校点出版了该书,校点前对《本草新编》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原书五卷,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仅存三卷,其中第一、二卷是刻本,第五卷则为抄本。该本有吕道人、岐伯天师、张机、金以谋的序,李岩评语。另有源于康熙本的日本宽政元(一七八九)东园松田义厚刻本,亦仅存一卷刻本,其余四卷乃抄配补足。此外,据载上海图书馆藏该书稿本,然经实地考察,此本不存。中国科学院藏该书抄本一种八册,不分卷次,各卷内容不全。 由此可知,国内至今没有《本草新编》初刊全本。因此,我们从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复制回归该书的康熙三十年辛未(一六九一)本澄堂刻本。该本五卷六册,书号:子四四函三号。扉页作:“康熙辛未年镌/义乌金孝芑先生订正/本草新编/本澄堂藏板。”四周单边,白口,上黑鱼尾。上书口书“本草新编”,鱼尾下为卷次、药名、页码,书口下书“本澄堂”。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框上为眉批。书前次第有康熙己巳(一六八九)吕道人岩“本草新编序”、同年张机“本草新编叙”、康熙乙巳(一六六五)岐伯天师“本草新编序”、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金以谋“本草新编序”。次为目录、凡例,次为正文五卷。 正文首为药论附卷,有论五篇,次第为: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仁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次为各卷单药诸论,各卷之首题署为:“蒲州李岩评/山阴陈士铎远公别号朱华子著/义乌金以谋孝芑甫雲樵子订梓。”书末有金以谋手跋:“余手订是书与《石室秘录》,后先付梓。远公未尝有属予,无所容心,要皆以济人为急。故或删繁就简,不过其太甚,使理归中正,词尚和平而已,以谋谨白。” 《本草新编》极具陈士铎个人特色,作者论药之时,一本正经,谆谆善诱,惟恐不能尽其心力解答问题,但一到论药之外,则出语虚玄,不知所云。他在凡例里说:“是书得于岐天师者十之五,得于长沙太守仲景张夫子者十之二,得于扁鹊秦夫子者十之三。若铎鄙见,十中无一焉。”其实书中具体论药从来不提这些死了千百年的老祖宗,所有观点,绝大多数是他自己的发挥,建议读者对他书中提到的神仙异人,大可一笑置之,惟著眼于他的药学学术内容。他之所以抬出神圣,其实还是得意自己的作品超凡脱俗。所以他在凡例里又说:“此书多得之神助,异想奇思,命笔时有不自知若然而然之象,世有知心,自能深识,不敢誇诩也。” 以上就是复制回归的康熙三十年本澄堂《本草新编》原刊本。

利玛窦中国札记PDF

利玛窦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记录的是,明朝时基督教开始在中国传教的历程。 整个传教过程一波三折,起起落落,最终利玛窦借科技得以敲开明朝士大夫阶层的府门,基督教才借科技之名在中国得以存立。 《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有大量的明朝史实,虽然对这些史实的记载,基本上是以基督徒视角进行批判,但相较于满清遗留下来的明史,更为客观,通过《利玛窦中国札记》反而更可能获得一手近于史实的史料,这是本书在华韵国学网得以存留的重要原因。但读者必须注意,这些史料的获取,需要对书中的记载进行去主观化筛选。 何谓去主观化筛选呢?《利玛窦中国札记》毕竟是基督徒的札记,作者凡事以基督教的史观、认知去解读社会现象,比如,书中大量存在批判中国人迷信的言论,甚至连祖宗信仰也被批判为迷信,那么,我们从这个记载里,就必须将“迷信”的形容词去掉,最终我们可以认识到明朝时期,人们对祖先信仰,对天文占星的风俗态度。 《利玛窦中国札记》的《金尼阁致读者》一文中,有叙述到本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社会有一定声誉的利玛窦,对此,我们认为是持怀疑态度的。首先,定性本书作者为利玛窦,有借利玛窦名誉提高本书可信度的嫌疑;其次,读过本书的人都知道,该书大部分内容并不是以利玛窦的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结合利玛窦的部分中文著作,相较之下,写作水平差异明显;再次,即使书中内容大多数都是利玛窦所记,毕竟是在利玛窦死后刊行,其中内容是否存在大幅篡改的可能,我们认为是极可能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的明朝中国人是愚昧的,需要被基督徒解救的,但事实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曲折,直至利玛窦憑借近代科技及相关著作,才得以挤入士族阶层,并顺利开展,如果明朝中国人是愚昧的,基督教是明智的,想必基督教在明朝中国的传教应当是极为顺利的吧! 华韵国学网作为中国正统文化网站,对于宗教,特别是外国宗教是持摒弃态度的,而上传者剔除了该书的前言序言,附录,并同意在简介中对该书内容做大概的导读性批判,庶几可以存录。因此,本电子书《利玛窦中国札记》只录有正文五卷八十章。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PDF

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我国上古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晋魏)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到战国魏哀王(一说魏襄王)时期共二千多年),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魏国编写,是一部对研究上古历史而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其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在价值上亦不亚于《左传》、《战属策》。但由于《竹书纪年》历经劫难亡佚(或谓伪作),辑本又生涩难懂,有古今版本之分,阅读很是不便,于是诞生了《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是以满清时期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民国时期王国维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等历史文献为底本,加以注释今译而成。 而且,《古本竹书纪年译注》的成书过程中,编者不但吸收了前人成果,还通过“考古、音韵、训诂”等方法对史书内容进行互证,同时也考释了史书里的人名、地名、事件等,对记载的史料进行了辨证,力求还原史实。

论语章句新编PDF

严灵峰

《论语章句新编》,原名《论语讲义》,是编者严灵峰在香港珠海大学中文系讲授“论语选读”时所作的讲义。 西元1963年(民国52年)8月,严灵峰将讲义付梓,书名《论语讲义》。西元1968年(民国57年),台北水牛出版社重印发行,更名《论语章句新编》。 《论语章句新编》的“新编”,点明了书中内容,是按照编者对《论语》的理解,将诸章诸句,分类归纳,重新编排。编者在书序之後,附了孔子略传。 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在凡例中强调了,《论语章句新编》是以日本正平刊本何晏《论语集解》作为底本,汇集梁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的注疏而成,这样就避免了编者在对论语的解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由于满清篡改经典所带来的误读。 严灵峰将论语分二十类,对其章句重新编排:一、劝学;二、立身;三、孝悌;四、交友;五、处世;六、为政;七、礼乐;八、艺能;九、论道;十、崇德;十一、安仁;十二、信义;十三、观人;十四、品评;十五、隐逸;十六、施教;十七、自述;十八、行谊;十九、门人;二十、传授。第二十一《残篇》是编者对参考版本中,一些可疑文字进行考证记录。 总而言之,本书对于初读者在理解《论语》时有一定的帮助,降低了《论语》原本的理解难度。

论语正平本PDF

严灵峰

该本《论语》全文PDF电子书,出自日本正平本,原载严灵峰著《论语章句新编》附录二,由严灵峰据日本正平堺浦道刻本,何晏注《论语集解》,标校而成。全本二十卷,与流行本同,其中内容与流行本则有所差异。 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刻刊至今,已演化出三种版本:“无跋本”、“单跋本”及“双跋本”。 严绍璗编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考证认为,日本正平本的《论语集解》有三种版本:遵王家物的单跋本,吴炤所藏无跋本,及落有“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镂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谨志”行款的双跋本。 严绍璗还考定出,“无跋本”与“单跋本”实质是同一刻本,差别仅仅是卷末题跋的有无。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还指出,如今流行的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原刊本实际上已几无踪迹,而以日本明应八年刊行的,在单跋本基础上,抹去“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镂梓”跋款的“复刊本”居多。 此版本《论语》全文,或出自上述复刊本。

孟子章句集注PDF

朱熹

本PDF电子书《孟子章句集注》收录了世界书局于西元1936年出版的《铜版四书五经》之《孟子章句集注》,及中华书局于西元1983年出版的《四书五经集注》之《孟子章句集注》,以便读者对比阅读。 《孟子章句集注》是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後,儒家学说集大成者之一,因此,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并列四书。 期初,儒家学说在先秦的地位远不及道学黄老思想,西汉董仲舒以後,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学术,此时《论语》已列入经学,而《孟子》仅列为诸子之学。 自唐代韩愈及北宋二程之後,《孟子》学说逐步登堂入室。到了朱熹时期,更是列入四书,加以集注,是为《孟子章句集注》。 《孟子章句集注》共分为七篇十四卷,是朱熹对《孟子》的注解。《孟子》主要是由孟子弟子编撰而成,陈述了孟子的论说,及其与其他诸子学说的辩论,《孟子》的内容主要包括治国思想如王道仁政、王霸之辨等,及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其学说前提是性善论。

论语新解钱穆PDF

钱穆

此本《论语新解》PDF电子书,收录了《钱宾四先生全集》编录的繁体竖排版《论语新解》,以及三联书店出版的简体横排版《论语新解》,以便于读者自由选择喜欢的版本,并对照阅读。 《论语新解》为钱穆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话,是去繁就简,以朱子理学为中心,“折衷”前人“众说”而成。“新解”者,非自创新义,不过精益求精,务求通俗浅显之语而已。如【论语集释】之类的注解书籍,收录的前人注疏,达十类而四百八十种,修路不乏繁杂相左之说,于初学者而言,实在是眼花缭乱,既难以就近原义,更往往不知所云。 《论语新解》的去繁就简,以接近《论语》本义的一家之说,再“折衷”前人的恳切见解,即往往有利于初学者的入门学习。且《论语新解》全书文体用的不是白话文,就是半文半白,对于现代人或者语文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都能轻松的看得明白。 总而言之,《论语新解》较适合初学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体,便于阅读,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钱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贤之见解,取其近于本义者,又不离于朱学左右,因此,于初学者而言,《论语新解》不至于徒费其光阴,深读则必有所得。

莊子集釋PDF

郭庆藩

【庄子集释】由清朝学者郭庆藩编纂而成,汇集了前贤对【庄子】的“注”、“释”、“疏”,主要是郭象的【庄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以及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同时征引清人王念孙、俞樾、卢文弨等人关于【庄子】的训诂考证与校勘。 清朝是传统学术侧重考证、训诂、校勘的集大成时期,由于满清大兴文字狱,百家学术话语权掌控在清廷手中,朝野学者均不得提出相左的见解,否则,轻者丢官丧命,重者招致诛族之祸。为了粉饰文字狱,清廷组织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导致绝大部分考证、校勘出来的作品,被焚毁原稿,经篡改后收录其中。 【庄子集释】即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品。【庄子集释】的主要贡献是,精校、考证了《庄子》原文,辨析了古本、异本的正误,校勘了前人的讹误,如对陆德明的《庄子音义》中,收录的司马彪注,多有纠正、补充,同时考释了原文中一些事物名词,辨识了原文中的一些通假字、疑难字及古代事物名称。 【庄子集释】的庄子原文,是以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宋本覆刻)为底本的,由于其中校勘不精,谬误较多,参考了其他版本后,加以校正,如: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孙毓修宋赵谏议本、王叔岷庄子校释以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郭庆藩著【庄子集释】原书中出现错误的字,将以小一号字体,并别以淡蓝色,置于考证后的字之前,以示读者;而校勘补改的字,则在字后以小一号字体,别以淡蓝色,加以说明陈述;阙疑之处,不径改原文,只注明文字异同。

群书治要白话文PDF

魏征

这是《群书治要白话文》本,原名《文白对照群书治要》,书中编排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群书治要》原文,另一部分是《群书治要》白话文翻译;两类部分内容编排在同一页面里。编者为了方便阅读,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的编排方式从“上下”结构改为“左右”结构,即左边是原文,右边是白话文,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对照着读。需要注意的是,白话文只翻译了“群书”的原文,并不翻译魏征等注释的“治要”内容。 《群书治要白话文》是张发祥、柯美成共同主编的,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刊行。 《群书治要》是我国第一部类书,所谓类书是指将所有书籍按照某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汇编成一本书。《群书治要》是按“经”“史”“子”三个类别对唐以前所有书籍进行汇编的,与之相类似的是满清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不同的是,《群书治要》的汇编目的是汇集前贤的智慧,尽量还原作者的本义,是选编原书部分章节,以供皇帝鉴阅,而《四库全书》的汇编目的是收集并篡改前人的书籍,以正当化,并歌颂满清的殖民政权,伪化、扭曲前贤的学说,是直接收编整本书籍。 《群书治要》自唐末即亡佚,至宋时,人们竟不知有其书。直到西元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重印分发,《群书治要》才得以重回中国。满清嘉庆、民国23年,均得到《群书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国将其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向社会发行。 至于日本如何得到该书,没有任何文献提供相关记录,唐太宗敕编该书,即见其数量必是屈指可数,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对传言所谓的日本遣唐使获赠并带回日本的说法,疑点多多,最重要的疑点是该书只有日本藏有,而国内完全消失,故此说法不宜作为定论面世。 《群书治要》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贞观初年奉旨敕编。取材于六经、四史、及其他诸子百家,历史的范围上溯五帝,下迄魏晋,主旨是“务乎政术,存乎劝戒”,采集了一万四千多部书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于贞观五年汇编成书,前后花费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PDF

何新

本书初版(2010年11月)由香港中港传媒出版社在香港出版。这个大陆版做修订后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历史资料补充了关于罗斯切尔德世家财团的年谱,从而揭示了犹太金融集团对于近代共济会的支配关系,也澄清了光照(明)会、骷髅会、圣殿骑士团、锡安会、玫瑰十字会、彼德伯格俱乐部等欧美神秘组织与共济会纷纭复杂的历史关系。 至今许多中国知识精英崇拜美国,奉之为“自由民主”的天堂之国,而全然不知壹美元纸币上那个“光照魔眼”的撒旦意涵。 ====以下是全书目录==== 新版序 警视世界未来趋势:危机与战争 论共济会:全球资本主义的核心中枢 加强对西方政治幕后势力的研究(前方) 西方的“影子政府”以及相关资料(前方东源) 【附录】什么是世界新秩序? 共济会揭秘, 共济会制度简介 共济会揭秘 现代共济会与古典共济会 【附录】维基百科:共济会 【附录】共济会与黑手党 【附录】美国共济会员揭露内幕遭私刑 共济会与罗斯切尔德财团 红盾世家:罗斯切尔德家族 共济会金融组织在中国究竟想要做什么? 共济会控制着美联储 反对共济会的国际漫画 是谁把美国总统关进“笼子”里? ——共济会财阀控制着“自由”与“民主” 【附录】美元崩溃与“碳币”的阴谋 【附录】反对共济会意旨的美国总统不得善终 【附录】美联储建立始末 【附录】美元设计中隐涵的共济会思想 暗中玩转地球:彼德伯格集团 【附录】“影子集团”:他们在暗中操纵世界 【附录】2009年彼德伯格俱乐部议题与名单 掌控美国最高端权力的诡密社团——骷髅会 【附录】揭开“骷髅会”底盖:美国社会的黑色心脏 马克思的共产国际与共济会的百年抗争 揭秘:诺贝尔奖金幕后金主是共济会 共济会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 【附录】本·富兰克林与共济会 【附录】共济会员拉法叶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附录】北美独立运动的资金来自共济会 美国共济会资助的政策设计机构 共济会统治世界的“阴谋论 …… 美国减少世界人口计划 生物战:疫苗、人工病毒与转基因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