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60

尚書古文疏證PDF

閻若璩

【尚書古文疏證】是滿清時學者閻若璩研究古文【尚書】三十餘年的考據成果,其研究表明,古文【尚書】的確是偽書。 此【尚書古文疏證】PDF電子書是黃懷信、呂翊欣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關於本書所載的研究成果,歷代學者評價如下: 黃宗羲認為,本書『取材富,折衷當.....仁人之言,有功於後世大矣』。紀曉嵐認為,本書『反覆厘剔以去千古之大疑,考證之學則固未之或先矣』『編次先後未歸條理,蓋猶草創之本』。梁啓超認為,本書的研究成果,使得作者『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 然而本書自其刊發之日起,便不斷受到質疑,包括萬斯同、李塨、李光地、方苞、陸隴其等人均有專著陳述異議。 【尚書古文疏證】的版本。公元1745年,即偽滿清乾隆10年,由作者之孫閻學林主持刊刻,此為眷西堂刊本;公元1778年收入滿清阮元奉旨所撰【四庫全書】,此為四庫本;公元1888年,王先謙收錄於其所編撰的【皇清經解續編】,(值得注意的是,王先謙是2005年刊發的【尚書校釋譯論】作者劉起釪祖父的老師),此為南菁書院本。 如今標點刊行的版本,是以眷西堂刊本為底本,參校以四庫本、南菁書院本。 【尚書古文疏證】全書八卷一百二十八篇,由於書中內容有些難讀難解,又或有所謬誤等,【前言】對每一篇章均做了解說,凡一百二十八條,俱明細辨析。讀者閱讀本書,應當就先閱讀此一百二十八條辨析條文,可助讀者閱讀理解本書,亦可免受其惑。

古文尚書冤詞PDF

毛奇齡

【古文尚書冤詞】是滿清學者毛奇齡所著,其主旨是為【古文尚書】鳴冤。時人或謂毛奇齡與閻若璩論【古文尚書】,意見相左,之後毛奇齡歸作【古文尚書冤詞】,閻若璩歸作【尚書古文疏證】,皆各抒其見。 【古文尚書冤詞】PDF電子書由黃懷信、呂翊欣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影印本,原附【尚書古文疏證】之後,今特獨立編錄。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古文尚書冤詞】開篇即作【總論】,敘古文尚書之冤,認為妄論古文尚書為偽,是毀經學,並進一步論述,梅賾所上之古文尚書,本系孔傳,而非【尚書】原有經文,經文於漢晉時期『歷有授受,彼我傳述』,乃成其傳,『並無偽學』。毛奇齡認為,誤以孔傳為原經,又以孔傳而論原經為偽,本身是謬妄,此一觀點,可謂是響徹雲霄。 書中還詳細地考據了孔壁【古文尚書】來歷的史料,以及較【今文尚書】所多出的篇目,並指出了前人在【尚書】考據、註解上存在極大的失誤之處。 【古文尚書冤詞】全書共八卷,校點作者黃懷信在【前言】依【尚書古文疏證】之例,為【古文尚書冤詞】每卷悉做了導言,讀者先讀此導言,再閱讀正文,即有利於理解。 本書錄有李塨所作的【古文尚書冤詞卷首】,又附有【四庫全書提要】,編錄本電子書時,以【提要】之無益於讀者客觀閱讀理解原文,故去之。

老子河上公注PDF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注】簡稱【老子注】,又稱【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書編錄四庫本【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影印本,及今人製作的函古閣【老子河上公章句】PDF電子書。四庫本與中華書局本(參校日本抄本)相異處眾,而日本抄本未經滿清篡改,故以為信,從本站收錄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一一悉知其異。今人PDF本製作亦較為簡陋,少有嚴校,常以流行本臆改河上公注本。較為可信者,還是本站收錄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讀者可以在『國學經典』欄搜索『老子』二字,即得此書(文字版,更便於閱讀)。 【老子河上公注】由兩晉葛洪(三國人葛玄之孫)傳世,葛玄【序】謂漢文帝時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載,而詭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載戰國河上公注【道德經】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懷疑所謂【老子注】不過是葛玄(葛玄為之序)的偽托之作,葛玄是三國時人,注【道德經】而托諸河上公,後並非不可能;況且,漢始治經以注,唐始治經以疏,絕無可能戰國即有注作。【唐書·劉子玄傳】也認為【老子】並無河上公注者。 【史記•樂毅列傳】記載『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司馬遷此處的記載,要點有二,一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傳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傳有【老子】注本,春秋戰國時期為學,但有作傳,未聞作章句之注者。這個中極可能存在的一種可能性是,河上公傳【老子】,而後人為之作注,得【老子注】,並偽托為【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河上公注】由南宋『小東萊先生』呂祖謙重校。四庫本並無標點句讀,而函古閣本即有,二本俱為繁體豎排版式。 【老子河上公注】可以說是現存的最早的【道德經】注本,不管其是否偽作,都是漢代興起作注的治學方法之後,流傳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孟子註疏PDF

李學勤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為【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為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為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為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為孫奭為【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孟子註疏】由今人李學勤主編,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為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為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為『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為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本草新編(圖)

陳士鐸

【本草新編】是中醫藥臨床實踐重要參考書籍之一,由偽滿清時中醫名家陳士鐸所著,也名【本草秘錄】,是一本關於中草藥的藥典。 【編錄者案】:注意!本電子書所配草藥圖片僅供參考,不得作為識別草藥的依據,正確的草藥實物圖片應以醫師〔藥師〕見解為準,識別草藥請諮詢相關專業的醫師〔藥師〕!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界對【本草新編】的評價甚高,認為書中論述的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屬性,均有獨特見解,能闡發前人未曾闡發之處;而且書中關於藥味的配伍選用等臨床應用的宜忌,尤切要點,其臨床指導作用十分重大。 【本草新編】全書分編五卷:宮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另外有四篇序言、凡例十六則、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醇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這些序言、論則等,對【本草新編】的編著宗旨、醫道等作了概述。 【本草新編】的五卷正文收錄了二百七十二種藥,每種藥物的記述均是首先闡述其性味功效,再就醫理辨論藥物的配伍宜忌等。【本草新編】對藥物的藥性辨證主要依據醫理,這是因為醫理是陳士鐸的專長,據考究,陳士鐸曾就【黃帝內經】撰作了【外經微言】,書中對【黃帝內經】記述的醫學理論,從多角度展開了辨證闡釋,時有新見。

李清照詩詞全集

李清照

【李清照詩詞全集】包括【李清照詞全集】【李清照詩全集】。 【李清照詞全集】,又稱【漱玉詞】,作者李清照,本書收錄了所有李清照見傳於世的詞作。包括:點絳唇,如夢令,浣溪沙,訴衷情,菩薩蠻,好事近,清平樂,憶秦娥,添字採桑子,攤破浣溪沙,武陵春,醉花陰,南歌子,怨王孫,鷓鴣天,玉樓春,小重山,臨江仙,蝶戀花,一剪梅,漁家傲,減字木蘭花,瑞鷓鴣,念奴嬌,長壽樂,行香子,孤雁兒,滿庭芳,鳳凰台上憶吹簫,聲聲慢,慶清朝慢,永遇樂,多麗等。 本書有引用到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本,該本原為繁體字,1997年新1版,為便於閱讀現改為簡體字,中有『萼』、『欹』等因字典並未註明為『萼』、『倚』等的繁體字,故未改。中有『餘』雖為『余』字之繁體,但字典中有專字,且註明同『余』,故此類仍從原本,通假字如『沈』從原本。 【李清照詞全集】分兩卷,一卷為詞作原文,一卷為後人賞析,賞析內容來源於網絡,華韻國學經典書庫整理收錄,以饗眾人。 【李清照詩全集】照王仲聞的【李清照集校注】1997年新一版錄出。收詩18首,殘句15則。王仲聞本為繁體字,為便於閱讀現改為簡體字,通假字從原本。

論語譯註

楊伯峻

【論語譯註】是今人楊伯峻譯註【論語】而成。全書分為三部分,一是【論語詞典】,二是【試評孔子】,三是【論語譯註】。【論語詞典】是楊伯峻譯註【論語】的特色,與前人僅做註疏不同,楊伯峻認為統籌【論語】全文 漢字的注釋,更有利於讀者閱讀學習【論語】。 【論語詞典】的漢字注釋,用楊伯峻自己的話說,是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在解說部分,則多是自出心裁。【論語詞典】吸收了現代漢語的理論,對字詞進行了『詞性』的解說,這樣雖然有利於以現代漢語的理論理解【論語】,卻不利於讀者對文言文法的理解,過於注重楊氏【論語詞典】,必然有礙於文言文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論語詞典】在字詞的羅列次序方面,參照【康熙字典】的筆畫順序,從一畫到二十八畫依次排列。 【試評孔子】在孔子身世、思想淵源、天命神鬼論說、政治觀人生觀、忠恕仁義以及貢獻等六方面對孔子進行全方位的解讀。雖然楊氏這種點評先聖的做法非學者當為,也頗有啷噹之態,但對於讀者來說,作為一種參考,未嘗不可。只是在閱讀時,萬不可將其論說作為『真理』去理解,而應批判性地閱讀,如楊伯峻不時引用其他諸子人物對孔子的評論,這是極為不妥的。從如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來看,目前其他諸子未有能與儒學平坐者,這是基本的事實,還是需要尊重的。 【論語譯註】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原文,二是白話翻譯,三是疑難字詞的白話解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本身是立足於文言文水平不佳的初學者,因此書中內容以白話為主,對於讀者的入門學習是極為方便的,缺點是,如果讀者將白話翻譯的內容作為【論語】原文原旨吸收,並先入為主地作為真理去理解,對於未來的學習提升,會形成很大的阻力。 總而言之,【論語譯註】一書還是很全面的,有利於初學者入門學習【論語】,但宜作參考書去閱讀,不宜作為原旨理解。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王修齡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晉武帝太康二年(耶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西南)的一座古墓裏出土。這部史書書寫在竹簡上,被稱為【竹書】;由於它按年編次,又被稱為【紀年】。有時還冠上出土的地點,被稱為【汲冢竹書】或【汲冢紀年】。一般稱為【竹書紀年】。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書,【竹書紀年】僅是其中的一種。 【竹書紀年】原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史事。周幽王以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以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耶元前二九九年)為止。所記與傳統的記載頗多違異,但是有些記載卻與甲骨文和靑銅器銘文相符合。如【尚書•無逸】中提到商朝的『中宗』,【史記•殷本紀】等典籍都認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書紀年】卻以為中宗是祖乙,後在淸朝末年發現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的稱謂,證明【竹書紀年】是正確的。郭沬若同志在硏究中國古代社會和甲骨文、金文的時候,就對【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値有較高的評價。如齊桓公午在位的年數,【史記】中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六國年表】作六年,【竹書紀年】作十八年,靑銅器【陳侯午敦】的銘文記載有齊桓公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同志因此斷言:『有本銘之「十又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又如西周厲王以後出現的所謂『共和』,【史記•周本紀】以為是周公、召公兩人共同執政,【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 『共伯和干王位』,說是共伯名和的諸侯代替周厲王,建立了一 個新政權。郭沫若同志十分重視【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這段史實,他說:『共和是共伯名和;這由古本【竹書紀年】、【莊子】、 【呂氏春秋】等書表示得很明白,但被【史記】誤認為周、召二公 共和而治。近時的新史學家也還有根據【史記】為說的,我要請這樣的朋友讀讀朱右曾、王國維的關於【竹書紀年】的硏究。』(【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此外,由於【史記•六國年表】本身的混亂矛盾,並與其他文獻所記不合,戰國年代的重建成為一個重要的硏究課題。淸 代和近代學者在試圖排比一個比較正確的戰國年表時,主要的根據也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的原簡早已散佚,晉代學者荀勖、和嶠、束皙等人所作的釋文,也逐漸失傳。現存的【竹書紀年】是後人重編的,不是已失傳的【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但在南北朝至 北宋的一些古書的注釋,以及某些類書中,還引用了較多的原 本【竹書紀年】的佚文。淸代學者朱右曾曾將部分佚文彙輯起 來,編為【汲冢紀年存真】。近代學者王國維又在【存真】的基 礎上重輯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存真】和【輯校】兩書,就 是郭沬若同志所說的朱右曾、王國維關於【竹書紀年】的硏究。 解放後,范祥雍先生又對【輯校】加以校訂增補,編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這種從古代典籍中彙輯【竹書紀年】原本佚文編校而成的 本子,如【存真】、【輯校】,都稱為『古本』。本書也是如此。現存的【竹書紀年】,則被稱為『今本』。 現在能看到的今本【竹書紀年】,較早的有明代天一閣刻本。因此,有人認為『今本』可能就是天一閣主人范欽重編 的。但淸代雷學淇在【考訂竹書紀年】中說,他曾經見過一部 元末明初的刻本,可見『今本』不是出於明代中葉的范欽所重 編。南宋人羅泌【路史】所引【紀年】中,有一條與『今本』全同, 淸代洪頤煊【校正竹書紀年】因此認為『羅泌已見「今本」 』。如果此說可信,則『今本』的出現最遲當在南宋時期。今本【竹書紀年】中很多條也是從古注、類書中所引『古本』輯錄出來的, 但是輯錄得很不忠實,幷增加了一些顯然不是『古本』的佚文, 又鈔錄梁沈約的【宋書•符瑞志】,改頭換面,作為沈約的注。 經過重編,今本【竹書紀年】中的春秋、戰國部分全部用東周紀 年,與『古本』用晉國和魏國紀年完全不同。由於『今本』出現的時代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們看到的為多,如商紀大戊一代的原注說『【竹書】作太宗』,所據就可能是現在 所未能看到的『古本』佚文。因此,『今本』儘管是重編的,仍有 其一定的史料價値。淸代硏究『今本』的著作頗多,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最後出,總結了前人的成果,因此,這裏一併收入,以供讀者參閱。 這部輯證,得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俊俊等同志悉心校閱,特此志謝。我們水平有限,希望能得到專家和讀者們的指正。

竹書紀年

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由【今本竹書紀年】及【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合輯而成。西晉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簡的一部分,體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 本電子書收錄了漢川草廬校的今本【竹書紀年】,以及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及史道祥合著的【古本竹書紀年譯註】,以便讀者辨證閱讀【竹書紀年】,去偽存真。一般認為今本【竹書紀年】是北宋以後偽托之作,而【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即以考古為依據,參考現存史籍的相關記錄編纂而成,極具可信度。 內容簡介 【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傳說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竹書紀年】多載紀戰國時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在歷經秦始皇焚書令的浩劫之後,【竹書紀年】一度在漢代以前已經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裏埋藏有該書。西晉太康二年(格裏歷二八一年),該史書因盜墓重見於世。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時,位於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同時發現了大批竹簡。當時朝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解譯竹簡(魏國文字與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 解譯期間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續成。最終整理好後,負責官員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王國維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除廣倉學宭叢書本外,有【遺書】本,曾兩次印布;初名【王忠愨公遺書】,所收【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系鉛印本;續印名【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系石印本。今據【遺書】兩本互校,有初印不誤而續印諸誤者,亦有續印改正者,皆擇是而從,其有兩本皆誤,或所據今本有誤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語,以為說明。 一般認為今本【竹書紀年】是北宋以後偽托之作,而【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即以考古為依據,參考現存史籍的相關記錄編纂而成,極具可信度。 內容簡介 【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傳說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竹書紀年】多載紀戰國時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在歷經秦始皇焚書令的浩劫之後,【竹書紀年】一度在漢代以前已經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裏埋藏有該書。西晉太康二年(格裏歷二八一年),該史書因盜墓重見於世。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時,位於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同時發現了大批竹簡。當時朝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解譯竹簡(魏國文字與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 解譯期間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續成。最終整理好後,負責官員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拍案驚奇

凌濛,陸人龍

【拍案驚奇】是明代文學家凌濛初所著【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及陸人龍所著【三刻拍案驚奇】(原名【型世言】)的合稱。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編錄者特將凌濛初的『兩拍』與陸人龍的『三拍』合編為一,那樣,讀者就可以自由而方便地在三本書中尋找喜歡的故事來閱讀。 【初刻拍案驚奇】大約在明朝天啟七年時寫成,即公元1627年。次年,由尚友堂書坊刊印發行。 【初刻拍案驚奇】共有四十卷,寓有七十八篇小說,一出雜劇,屬於擬話本體小說。每卷有一則或多則完整的故事,共同闡發一項人常道理。這些故事確實引人入勝,比如商人因義由厄轉富,讀書人因義由貧得仕;其中既有清官的斷案如神,也有污吏的枉法徇私等等。 【二刻拍案驚奇】是凌濛的第二部【拍案驚奇】作品。成書時期在明代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與【初刻拍案驚奇】一樣,亦分四十卷,每卷寓一人常倫理。 【二刻拍案驚奇】有所佚失,如廿三卷【大姐魂游完宿願 小姨病起續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廿三卷同,第四十卷又亡佚。後人以雜劇【宋公明鬧元宵雜劇】充之。 凌濛的『二拍』題材來自當代或前代的作品,多是社會寫照,反映了明代(及宋代)平頭百姓的傳統思想,這些社會寫照及傳統思想,又反過來印證了明代人民生活水平及人文精神水平之高,甚至今人亦企不可及。 【三刻拍案驚奇】,原名【型世言】,全稱【崢霄館評定通俗演義型世言】,是明代作家陸人龍的話本小說集,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韓國被發現並引回國內。因本書文筆、結構、及寓意均近凌濛的拍案驚奇,故而時人又稱【三刻拍案驚奇】,本書將三者匯編一起,以方便讀者閱讀。 【三刻拍案驚奇】於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由崢霄館書坊刊行,全書共四十卷。與凌濛的『二拍』一樣,【三刻拍案驚奇】也是每卷含有一則或多則完整故事,並闡發一個人生常理。 由於【三刻拍案驚奇】的刊行並不十分流行,崇禎十六年前後,有書商私自篡改原書,留其三十篇,並每篇新擬篇目,並更改書名為【三刻拍案驚奇】重新刊行。原書作者也被更改為夢覺道人、西湖浪子。

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原名【新列國志】,是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依據正史、典籍記載的史料,對余邵魚的【列國志】改寫而成,全書共一百零八回,該書有一定的史學價值。【新列國志】刊行後,【列國志】逐漸匿跡。 滿清時期乾隆年間,秣陵人蔡元放又對【新列國志】進行修訂,並對部分內容作了點評,然後將書名更定為【東周列國志】並刊行於世。 【東周列國志】可謂是歷史小說的典範,一方面既可以作為歷史輔助讀物來閱讀,一方面又具有小說的特點:情節細膩,內容豐富,人物生動,故事引人。蔡元放就評論說,『豁讀者之心目,於史學或亦不無小裨』。 【東周列國志】嚴於據史,謹於實錄,事取其詳,文撮其略;敷演不無增添,形容不無潤色。對於歷史上縱橫複雜的歷史事件,及人物關係,馮夢龍在改編時充分地運用了其擅長的組織寫作能力,及敘述描摹功力,將書中的行文脈絡條陳明晰,是一部值得仔細研讀的歷史輔助讀物。

警世通言

馮夢龍

【警世通言】,是晚明作家馮夢龍編撰的半文半白短篇小說集,共四十卷。該書成書於明朝天啟四年,亦即公元1624年。 【警世通言】編纂的題材來源不一,有的來自民間傳說,有的來自史書中的傳記,有的甚至來自稗史野論、小說等。所搜集的作品,縱跨宋明,有的來自宋代,大部分即是明朝話本及擬話本。 【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的第三部,另兩部分別是【喻世明言】、【醒世恆言】,三部書均是馮夢龍編撰的。 作為小說集,【警世通言】的內容十分豐富多彩,如描述『市民生活』、『都市言情』及『愛情故事等』,相較於『一本劇情貫穿始終』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內容短小精悍,往往每篇故事都能宣示一個人生道理,很值得讀者研讀揣摩。

醒世恆言

馮夢龍

【醒世恆言】,是我國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半文半白短篇小說集。全書共計四十卷,本電子書的編錄底本是明朝天啟年間,即公元1627年,金閶葉敬池刊行本。 【醒世恆言】是【三言】叢書中的第二部,其他兩部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的題材,與【警世通言】差不多,有民間事實、民間傳說,有歷史傳記及故事。本書纂集的內容,少量是宋元時期的舊作,大部分是當代,即明朝時人的話本和擬話本,也有少部分是馮夢龍自己的著作。 像【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勘皮靴單證二郎神】【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小水灣天狐貽書】【金海陵縱慾亡身】【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章回可以確定是宋元時期的舊作。其餘絕大部分是明人話本和擬話本。 由此可以說,【醒世恆言】主要反映的是明朝時期,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比如書中大量地描寫了明朝中後期,中國社會城鄉的工商業繁榮景象。

喻世明言

馮夢龍

【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先生的文白短篇小說集,全書分四十卷,本電子書編錄所採用的底本,是明朝時天許齋的刻本,該本題有『綠天館主人評次』,但本書並不包含評語。 【喻世明言】的成書時間大概在公元1620年,至1624年之間,是馮夢龍先生【三言】叢書中的第一本,另外兩本依次是【醒世恆言】、【警世通言】。 初刊書名為【全像古今小說】,後來重刊時更改書名為【喻世明言】,以使書名與【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書在『言』字上相配,以合稱【三言】。 【喻世明言】全書內容來自三方面:一是宋代舊有話本,二是明代話本與擬話本,三是馮夢龍的作品。而第一、二方面來源的作品亦經馮夢龍的修訂。據考究,這四篇應屬宋代的話本:【簡帖僧巧騙皇甫妻】、【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這五篇應屬於明代的話本或擬話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楊八老越國奇逢】、【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木棉庵鄭虎臣報冤】。其餘的篇目,考究線索較少,難以確定其年代。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稱【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簡稱【老子注】,由兩晉葛洪(三國人葛玄之孫)傳世,葛玄【序】謂漢文帝時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載,而詭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載戰國河上公注【道德經】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懷疑所謂【老子注】不過是葛玄(葛玄為之序)的偽托之作,葛玄是三國時人,注【道德經】而托諸河上公,後並非不可能;況且,漢始治經以注,唐始治經以疏,絕無可能戰國即有注作;最重要的依據是【老子】的內容,馬王堆漢墓帛書顯示古本【老子】與流行本在字詞上有很大出入,如【道經】第一章的『常』在帛書裏作『恆』,這表明河上公注本其實是漢代以後的變異版本,『恆』字以避漢代帝皇之諱而改。【唐書·劉子玄傳】也認為【老子】並無河上公注者。 【史記•樂毅列傳】記載『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司馬遷此處的記載,要點有二,一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傳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傳有【老子】注本,春秋戰國時期為學,但有作傳,未聞作章句之注者。這個中極可能存在的一種可能性是,河上公傳【老子】,而後人為之作注,得【老子注】,並偽托為【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由南宋『小東萊先生』呂祖謙重校。今人鳳麟以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經】影印本為底本,參校中華書局的【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點校本。整理方式為簡體行文,橫排,以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標點句讀。 【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說是現存的最早的【道德經】注本,不管其是否偽作,都是漢代興起作注的治學方法之後,流傳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原書並不分章名。編次有河上公章句第一、河上公章句第二、河上公章句第三、河上公章句第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特點是,注文簡潔清晰,意境空靈,通俗易懂。

岳飛新傳

王曾瑜

【岳飛新傳】,又名【盡忠報國】,是今人王曾瑜搜集大量岳飛相關的正史史料,並在校勘識辨之後,去偽存真,剩餘可相互佐證的史料,再利用這些真實可靠的史料,編著的一部關於岳飛的白話文體人物傳記。 近年來,由於兩面人的肆意操控,以『民族團結』為藉口,詆毀、抹黑了許多歷史上種族人民都十分崇敬的英雄人物,像岳飛、文天祥等就是其中之一,岳飛甚至被移出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而這些英雄人物,即使在異族政權(如元蒙滿清)之下,也得到正面的肯定,唯獨在『思想解放』的今天,被全面否定,並肆意抹黑。 【岳飛新傳】在公元2001年時,已經出了第一版,2007年二次出版。再版時對其中內容進行了大量的修訂,這些需要修訂的內容,一部分是首版時出版編輯在作者不知情時隨意篡改的,一部分是書中原有錯漏的。再版時,還將書名修改成了【盡忠報國——岳飛新傳】。 本書藉助於大量的史實,為讀者認知岳飛及其生平功過,提供了一條十分可靠,又十分客觀的途徑。也許還原歷史真相是不可企及的,但是糾正歷史謬誤,在大量的可相互佐證的史料基礎上,是可行的。 【岳飛新傳】在編錄時,打破了原書的章節結構,修改為小說特有的章回結構,每一章改為一卷,每一節改為一回,雖然嚴格上說,傳記並非小說,但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對故事情節進行敘述,具有一定的小說特徵,因此,為了發送讀者的閱讀體驗,改為小說章回結構。 岳飛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忠義英雄之一,讀者認真閱讀本書,足以培養其對國家的忠義意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興未艾,國外的反華勢力虎視眈眈,國內的漢奸賣國公知也佔據了社會主流思想的地位,不從思想上扭轉國民的國家意識,培養其忠義正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荊棘滿地,困難重重!

國語注

韋昭

【國語】,別稱【左氏外傳】,也稱【春秋外傳】。其作者在學界普遍認為是春秋末期魯國左丘明,也有學者認為是西漢劉歆偽托,以春秋各國史料編撰而成。【國語】是我國第一部的國別體正史,全書共編有二十一卷。 【國語注】是東漢後期,三國鼎立時,吳國學者韋昭所著,既有校勘,也有注釋,特別是對一些名詞事物,俱有詳細講解,極有助於讀者對【國語】的學習掌握。 本電子書【國語注】為便於讀者閱讀,將【國語】原文及其注文分別獨立開來,並對應標示。又將原廿一卷,以國別統編為八卷,為便於檢索閱讀,仍保留原上下分卷的標識。在排版上,原文以黑色字體呈現,而注文以淡藍色字體呈現,力求最舒暢的閱讀體驗。 【國語注】分卷共廿一卷,有周語上、周語中、周語下、魯語上、魯語下、齊語、晉語(一至九)、鄭語、楚語上、楚語下、吳語、越語上、越語下。所貫穿的歷史時期,上始於周穆王十二年,即公元前990年,下迄於智伯被滅,即公元前453年,共計五百三十八年。 紀錄內容包括周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等七國記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所紀史事,並不相連,多托人物對話以敘事,所紀者周朝與諸侯國之朝聘、宴饗、諷諫、辯說等事體。其文體在一定程度上類於【論語】,而其所載道旨,亦多寓儒學。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初山西人。 本電子書是【三國演義】校注本,原名【三國演義(校注本) - 羅貫中】。本書嚴謹標點,並校注,點校部分內容加以顏色區別,發佈於此,本書僅供讀者學習參考。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章回體的長篇歷史演義類小說,成書於嘉靖年間,流傳至今版本繁雜,主要有兩類,一類嘉靖本及其衍生本,分24卷,每卷10則,共240則,該類主要有嘉靖本、夷白堂本、周日校本、夏振宇本、鄭以楨本、古今演義本等;一類是章回本,明末清初,毛宗崗以嘉靖本【三國演義】為底本,對其回目進行整頓,並修正了一些文辭,改換了部分詩文,俗稱毛本,由毛本衍生出來的版本也十分多樣,近現代比較著名的有吳小林校注的【三國演義校注】,沈伯俊校正整理的【校理本三國演義】,以及裴效維注【三國演義】。 創作背景 【三國演義】創作於元末明初,時值蒙元暴政,民不聊生,全國各地陸續起義,群雄割據,風雲洶湧。其時,羅貫中以曲劇為生,是雜劇與話本創作者,面對動亂的社會,羅貫中有話無處控訴,遂以裴松之所注【三國志】為底本(註疏中添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再收集民間的相關傳說,話本,及戲曲故事,編纂成了240則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以陳述的寫作方式,敘繪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年的主要歷史事件。通過對東漢末年開始的群雄割據,及後來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史,進行細緻的描寫(其細緻程度,乃至對相關人物的個人思想、具體思維的都有描述),來反映深刻的儒家民本思想,及儒家革命思想,同時貫穿全文,刻畫出了孝忠義等根植人民內心的儒家倫理思想。全書內容,大體可分為五個部分,亦即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 同時,羅貫中還通過對每場戰鬥的仔細情節,及相關將領的兵法謀略進行詳細描述,向讀者展現了著名的孫子【三十六計】兵法的精彩應用。 【三國演義】可謂是古代眾多學者思想的匯集精華,用羅貫中的話說,他只是對前人的作品進行編次,集結成書。可見,【三國演義】值得我們仔細品讀,思考。

象記法

利瑪竇

【記法】,全稱【西國記法】,或謂之【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實稱【象記法】,顧名思義,即取事物之象形,以意會而記文、字也。此書主旨,乃教人記憶漢字、文言文之法,其法常基於漢字六書,以拆字取象,或會文成象,故讀者之習是法,或融合小學音韻訓詁,乃為便易,且又助於漢字之學習。 【象記法】作者是明朝萬曆廿三年傳教士利瑪竇所著,利瑪竇作為西域之人,原不識一文一字,以傳教之需,十三年而識字作文,又能倒背經典如流,即中土之學士亦不能比之。是見本書之法,必有值得學習之處。 或謂【象記法】時有戲謔之嫌,誠然是言,而以一胡人之資質,冀其學究如中土之才,其望奢甚。所取其書者,強記益憶之法而已,彼不能拆字盡六書,即今學者亦不能乎? 【象記法】全書共歸六篇:即原本篇、明用篇、設位篇、立象篇、定識篇、廣資篇。書中文言文法,甚為正宗,以口語而強省為文者,稀罕難見,吾初讀此書,甚異之,驚嘆利瑪竇以十三年之功,而文法純青如此乎?及至後序,乃了其故,此利氏中土友人刪潤之功也。 為便於讀者閱讀,今取後序置前,是序署名朱鼎澣,即讀者先讀朱序,然後閱文,乃知其原由,不至於迷茫也。 書中大量案舉訓詁漢字之例,蓋其荒謬者甚,自其成書,即未曾流行廣泛,終至佚亡。今本所由者,乃是巴黎圖書館藏版本。 利瑪竇開篇即喻記憶之所在,乃是顱囪後枕骨內之腦髓,無論矣,又以硬軟剛柔喻記憶之深淺恆暫,雖有所合理,終非科學之定論,故不必考究。凡記憶強弱,一在記法,二在用功,古訓有雲,勤能補拙,誠哉是言,讀者請悉之。

唐史演義

蔡東藩

【唐史演義】又稱【唐史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系列歷史演義小說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唐史演義】故事情節始於隋末李淵起事,終於朱溫篡唐。全書共做一百回,主旨在於昌明,李唐之衰敗所由,無非是淫亂,而其始興,乃是李氏先祖世代五胡亂華時期在北方各國百年如一日的耕耘。隋朝曇花一現,瞬即再陷紛亂局勢,其時李氏先祖以昔日的耕耘而得以僥譽海內,並一舉贏楊隋江山。 在李淵順勢創立大唐之後,李世民又以開國之功,強勢繼承帝位,又開創了稱譽於史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以後,中國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周短暫地承傳了唐朝的盛世。其後,唐玄宗又開創開元天寶之治,大唐帝國傲視神州內外。然而,泰極否來,安史之亂以後,大唐帝國迅速駛入衰退的軌道。 這朝代興衰,本是歷史之循環周復,箇中因由,雖眾說紛紜,卻終無衰敗之例外。而【唐史演義】的創作,其旨亦不外乎此,意以演義之小說,明歷史之周復。 作者在【唐史演義】開篇第一回就開了個場白,認為大唐之衰落,乃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宮廷淫亂,以及朋黨之爭致之。宦官掌握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命運。 在【唐史演義】的故事情節裏,大唐的衰敗過程曲折紛擾,中心人物的不經意出局,反對勢力的就地合法化,藩鎮軍閥與朝廷的苟且。。。帝國恰也很識時務,得過且過。在長時間的冷靜沉思中,失控的帝國也曾有過振作的遐想,卻終究無法挽回。 ===== 唐史通俗演義,簡稱【唐史演義】,10冊100回。民國11年11月付印,民國12年正月上海會文書局出版,繪圖石印本。民國24年5月改版為鉛印,4冊定價大洋4元。 從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朱溫以梁代唐止,簡述其間近300年歷史。作者以『唐烏龜』來概括,未免有點粗俗。 自序云: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徐懋功未作軍師,李藥師何來仙術?羅藝叛死,烏有子孫,叔寶揚名,未及兒女。唐玄奘取經西竺,寧惹妖魔?薛仁貴立績天山,豈藉子婦?則天淫穢,不聞私產生男,玉環伏誅,怎得皈真圓耦? 其中,有些詞語及標點符號,略有修改,以便文意貫通。

前漢演義

蔡東藩

【前漢演義】又稱【前漢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系列歷史演義小說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前漢演義】又稱【西漢演義】,蓋前後漢,亦稱西東漢也。【前漢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前漢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所有前漢治亂之大凡,備載無遺,而於女寵外戚之興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後人,非敢謂有當史學,但以淺近之詞,演述故乘,期為通俗教育之助云爾。 ===== 前漢通俗演義,簡稱【前漢演義】10冊100回,民國十五年19261月上海上海會文堂書局印行。 本書從秦始皇嬴政出身起,到王莽建立新朝止。敘述秦與前漢兩朝故事。作者秉持『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注重真實,同時,以演義體小 說的筆法使得歷史具有強烈的故事性,真實地再現兩朝波瀾壯闊的歷史。每回末有回評,文中有夾評。 又,同名書有黃士恆【前漢演義】,民國7年出版。本書時間段相當於黃士恆【秦漢演義】+【前漢演義】。 

後漢演義

蔡東藩

【後漢演義】又稱【後漢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系列歷史演義小說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後漢演義】又稱【東漢演義】,蓋前後漢,亦稱西東漢也。【後漢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後漢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兩漢四百餘年,以王莽篡國而兩分(王莽僭位一十八年),史以王莽之前謂前漢,之後謂後漢。又以前漢都陝西而雲西漢,後漢都洛陽而雲東漢。後世一分為二之朝代,蓋亦以西東稱之。 作者創作系列歷史演義小說,意欲統述秦漢以至於民國,不意以【前漢演義】附秦朝,今又以【後漢演義】附三國,亦可謂是獨創之體格。 若要論及後漢的興亡,比前漢還要複雜:王莽篡國,禍由元後。外戚為害,至於此,光武中興懲前毖後,親攬大權,力防外威預政;明帝尤有父風,章帝初政可觀;和帝以後,國事日非,外戚,宦官爭鬥,終至同歸於盡,國家大權歸入州牧掌握,群雄爭霸,弱肉強食,遂有三國。 ==== 後漢通俗演義,簡稱【後漢演義】。10冊100回,民國16年1927年9月出版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題『編輯者 古越蔡東帆』。定價大洋2元6角。 本書起自王莽建立新朝,到東吳滅亡止。其中又着重講述光武中興和漢末三國爭雄故事。相對【三國演義】等書,更注重史實。文中作者也多與【三國演義】對比,辨明杜撰附會之處。 【三國演義】成書情況又不同,雖說一般認為作者是羅貫中,但實際上源自話本和民間傳說,後經文人按史修訂,成書有個漫長的過程,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但所持觀點,仍多是受宋儒理學影響,強分正逆,其詆毀曹操言語,也多為想當然耳。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不奉蜀漢為正統,到了南宋朱熹等著【資治通鑑綱目】卻要強奉劉備為正統。大約因為南宋於蜀漢一樣是偏安一隅的小國,諸儒『與時俱進』,就造出這樣的理論來,以迎合當時統治者。

兩晉演義

蔡東藩

【兩晉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兩晉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兩晉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概述了兩晉的興亡。 【兩晉演義】編有一百回,故事起於司馬炎稱帝代魏,終結於五胡亂華的劉宋代晉,歷史跨度是156年。西晉開朝,終結了三國近百年的鼎立分裂局面,而之後雜居漢地的胡人鳩佔鵲巢,相繼禍亂發難。東晉渡江南遷重建,屢次北伐,卻終以內鬥而損耗了實力。大將劉裕脫穎而出,兩次北伐,收復長安,之後接連廢黜兩位皇帝,建國宋,東晉亡。 兩晉通俗演義,簡稱【兩晉演義】,100回,民國13年1924年11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題『編述者 古越蔡東帆』。 公元266年,司馬炎代魏立晉,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最強盛時,其疆域西到蔥嶺,東南到海,北抵燕山。西晉承久亂之敝,雖然有一些改良,但由於門閥士族的興盛和方鎮勢力的強大,晉武帝死後不久,國家即陷入『八王之亂』,並綿延16年,最後民敝國衰,亡於後漢。西晉短短的50年期間,除了自身的內江以外,還不斷交錯着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國家始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整個政治和經濟建設乏善可陳。 【兩晉通俗演義】概述了從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到劉裕代晉止的歷史。西晉統一、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士族南渡、祖逛北伐、桓溫北征等重大歷史事件悉數道來。作者將兩晉156年間的歷史歸結為內訌外辱的歷史,作為今日的前車之鑑。

南北史演義

蔡東藩

【南北史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南北史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南北史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 【南北史演義】編有一百回,故事情節較【歷代通俗演義】的其他朝代演義史更為曲折。漢晉以降,外族漸次來華,雜居內地。嗣是五胡十六國,迭為興替。後來弱肉強食,彼吞此並,輾轉推遷,又把十六國土宇,渾合為一大國叫作北魏。後來北魏又起內訌東分西裂,無暇顧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及東魏改為北齊,西魏改為北周,西土又分作為三分,周最強,齊為次,江南最弱。鼎峙了好幾年,齊為周並,江南但保留十分之二險些兒要盡屬北周了。就中出了一個大丞相楊堅篡了周室,復並江南;既受周禪又滅陳氏,居然統一中原,合併南北。 南北史通俗演義,簡稱【南北史演義】。100回,民國13年1924年2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全十冊,定價大洋二元,題『編述者 古越蔡東帆』。 民國24年5月改版後為全4冊,定價大洋4元。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齊和周五朝。南北朝戰事紛紛擾擾、朝代更迭頻繁,又多奇葩皇帝,敘述難度較 大。作者把隋併入北朝內,雖稱是沿襲前人筆法,遵循所謂『紫陽書法』,卻也不排除自己喜惡。 隋朝雖旋起旋滅,但作為一個統一的時代,是不好併入北史的。隋結束了五胡亂華以來的混亂局面,為唐及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隋文帝用長孫晟以夷治夷的成果重建了漢民族的威望和信心。 隋煬帝楊廣雖然歷來被人辱罵,但他建立科舉制度、修鑿大運河,自然也是功不可沒的。說他因色弒父,很難自圓其說。隋煬帝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因為歷史原因,很難釐清。好色荒淫,是眾所周知的,但他始終跟蕭後在一起、恩愛至死未衰也是不容否認的。本書煬帝事多采自後人小說和戲曲。作者所說【開河記】、【海山記】、【迷樓記】,雖題唐人韓偓作,但卻是宋代傳奇小說。作為演義小說自無不可,但作為『通俗教育之輔助品』卻還是不夠嚴謹的。

五代史演義

蔡東藩

【五代史演義】又稱【五代史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五代史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五代史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 【五代史演義】編有六十回,五代共五十有三年,汴、洛之間,君十三,易姓者八,而南北東西之割據一隅,與五代相錯者,前後凡十國,而梁、唐時之岐燕,尚不與焉。遼以外裔踞朔方,猾諸夏,史家以其異族也,而夷之。遼固一夷也,而如五代之無禮義,無廉恥,亦何在非夷?甚且恐不夷若也。宋薛居正撰【五代史】百五十卷,事實備矣,而書法未彰。歐陽永叔刪蕪存簡,得七十四卷,援筆則筆,削則削之義,逐加斷制,體例精嚴,既足聲奸臣逆子之罪,復足樹人心世道之防。 五代史通俗演義,簡稱【五代史演義】,又稱【五代十國演義】。6冊60回,民國12年1923年5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繪圖石印本,定價大洋一元四角,題『編述者 古越蔡東帆』。民國24年5月改為鉛印本,全2冊,定價大洋2元,題『著作人 蔡東藩』。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同時間段,在周邊還有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其中不包括岐、燕,還有當時最強盛的遼。 本書起於朱全忠建立後梁,終於趙匡胤代周建立宋朝。概述這一時期的軍國大事、朝野軼聞、宮闈秘辛。這是一個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的動盪時代,最痛心的是,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引異族入侵,最終導致『海內腥膻,土地被削,子女被擄,社稷被滅,君臣被囚』。作者也處於軍閥割據的時代,所以呼籲:『欲要內訌不致蔓延,除非是國家統一,欲要外人不來問鼎,亦除非是國家統一!』

宋史演義

蔡東藩

【宋史演義】舊稱【宋史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宋史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宋史演義】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描述了宋朝時期的政治進程,及生活習俗。 【宋史演義】編有一百回,對於宋史,作者在第一回末尾說道,『莫言方外乏奇人,參透禪關悟夙因。願借片帆風送力,好教真主出迷津。』一段詩句,簡述了宋朝三百年史事。所謂振衣揭領,舉綱定綱,以視俗本小說,空空洞洞的說了幾句套話,固自大相逕庭矣。後半敘入宋太祖出身,都是依據正史,不涉虛誕,偏下筆獨有神采,令人刮目相看,是蓋具史家小說家之二長,故能雋妙若比。古人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吾於作者亦云。 宋史通俗演義,100回,民國十一年三月出版,繪圖石印版,全十冊,定價大洋二元。題『編述者 古越蔡東帆』,上海會文堂書局印行。民國二十四年五月改鉛印版,全四冊,定價大洋四元。題『著作人 蔡東藩』,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印行。 本書自『香孩兒』趙匡胤誕生起,到陸秀夫負9歲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昰投海止。敘述北宋、南宋共三百多年間的歷史。『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把趙宋的滅亡,作這樣的因果報應歸結,誠然是不大靠譜的。兩宋三百二十年間,始終被夷狄所制,跟趙匡胤立國的信念傳承以及後來宋儒理學的昌盛有莫大關係。如何富國強兵,才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王安石變法失敗,有其新法的弊端也有其個性的因素,更有地方官定任務造業績的因素。其初衷應該說還是好的,斥之為奸,未免失之偏頗。

元史演義

蔡東藩

【元史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元史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元史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 【元史演義】編有一百回,古史之美且備者多矣,而元史獨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職也,文獻不足征耳。元起朔漠,本乏紀錄,開國以後,即略有載籍,而語不雅馴,專屬蒙文土語,搢紳先生難言之。逮世祖朝,始有實錄,相沿至於寧宗,共十有三朝。然在世祖以前,仍多闕略;世祖以後,則往往詳於記善,略於懲惡,史為國諱,無足怪也。元亡明興,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命修【元史】,以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二月開局,八月書成。 而【元史演義】的創作,對於元史乃有補缺之功。 本書敘述自蒙古源流、帖木真出身起,中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鐵騎西征、忽必烈統一中原建立元朝,至朱元璋建立大明,元順帝棄京城北走止。 作者融合中西史籍編寫而成,事皆有本,而於元代先世及深宮軼事,外域異聞,凡正史之所已載者,酌量援引,或詳或略,正史之所未載者,則旁征博採,多半演入,茶餘酒後,取而閱之,非特足供消遣,抑亦藉廣見聞。 元史有兩伯顏,忽必烈時期名將·太師伯顏1236—1295、元末順帝時期權奸·大丞相伯顏1280-1340。元太師伯顏曾言趙宋『得國由小兒,失國亦由小兒』,而蒙元卻是『成也有伯顏,敗也有伯顏』。

清史演義

蔡東藩

【清史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清史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清史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 【清史演義】編有一百回,舉清王朝崛起東北,迄宣統退位出宮,近三百年史事。書中重大史實,皆有所本,演繹成章,大多可讀、可信且可備,可謂創歷史小說新體。 作者在【清史演義】中對清朝是如此描述的:遠在趙宋年代,金邦被滅後,還有未死的女真遺族逃奔東北伏處海濱,取『長白山下居民』之意,自命『愛新覺羅氏』,並建滿洲國;於是舉旗改稱『滿族』。經過幾百年,相傳了幾代人,族中幫出了一個智勇雙全出類拔萃的人物,於是又排演出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歷史。 又在【清史演義】中如此評價清朝:後人多說清朝政治不良,百般辱罵,好像清朝的皇帝無一非昏淫暴虐,清朝的臣子無一非卑鄙齷齪。其實細考清朝史事有壞處也有好處,有淫暴處,也有仁德處,不過轉到秦代,主弱臣庸,朝政濁亂,且世界形勢早已大變,所以民軍一起全局瓦解。這也不足為怪了。 本書是蔡東藩編寫的第一部歷史演義,從愛新覺羅氏祖先起源說起,到民國成立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結束,概述清朝近300年歷史。 作者自序云:自天命紀元起,至宣統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間之事實,擇其關係最大者,編為通俗演義,幾經搜討,幾經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至關於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非敢妄擬史宬,以之供普通社會之眼光,或亦國家思想之一助。 本書雖普遍認為史實性較強,但敘述仍不是很客觀,比如其中對太平天國、義和團、盛宣懷等的觀點和角度就有失之偏頗。 稱太平軍即用『長毛』,稱義和團皆用『拳匪』,說盛宣懷是『亡清罪魁』。義和團號稱『刀槍不入』固然是愚昧,但被清政府驅使去對付洋人,怎麼能總稱之為匪呢?為國家和民族犧牲,不管是對了錯了,都是可敬可憫的。

民國演義

蔡東藩

【民國演義】又稱【民國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歷史小說家蔡東藩【歷代通俗演義】系列之一。 【書中淡藍色小字是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評語或解說】 【民國演義】共一百六十回,前八十回是蔡東藩所作,後八十回是許厪父所作。 【民國演義】之創作初衷,以正史之繁贅,不能輒讀,乃以演義小說,故事情節,引人耳目,以不意間熟知一二之史事,以趨教化。 【民國演義】兼采正史稗史,貫徹始終。本書仍然是章回體,通篇用語文白通俗,點評史事機敏處之,較大程度再現了中華歷史演進的真實進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