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4

家礼PDF

朱子全书

《家礼》又称《朱子家礼》,原载《朱子全书》第7册。 《家礼》是朱熹所有著作中流传最广,受众最多的书籍。自其成书之宋代起,直至满清,但凡私塾书院,俱以为教材,是学生必学内容。然而,也有人考究得出,《家礼》并非朱熹所著,乃是宋人伪托之作。 《家礼》见世之後,历经三山杨氏,以及上饶周氏,先後考订,并托朱熹之名刊行于世。而书中谬误者众,後人虽然有所质疑,却因朱熹之名而盲从。明代邱濬作《家礼仪节》,提出疑点,并指出了其中数十条谬误。《四库全书总目》亦指出书中部分论述与朱熹晚年观点不合,满清时人王懋竑著有《白田杂著》,其中的《家礼考》篇考究认为《家礼》非朱熹所著:“《家礼》非朱子之书也。” 《家礼》一书叙述的是礼仪具体情节,主要包括冠(䈂)礼、婚(昏)礼、丧礼、祭礼等礼仪的细节情形。可以说,《家礼》是宋代以後,庶民接受儒学教化的产物,而在之前,儒学教化的对象一直是中国特有的士族阶层,所谓士族,就是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的读书人,亦称士人。士人作为读书人,对儒学的造诣都比较深刻,其礼仪学习一般来自儒学经典《仪礼》《礼记》等,像《家礼》这种“形而下”,不讲义理只讲具体操作情形的书籍,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宋代以前,“礼不下庶民”,庶民一般只是粗糙地参照、模仿士族乡绅。 《家礼》可以说是儒学宗教化的初探著作,与《弟子规》一样,是一部具体化、细节化、形象化的宗教教条,专供平民百姓规范日常行为之用。由于平民百姓学识浅薄,并未能深入理解这些礼仪的内涵,只是作为行为规范严格执行罢了,即便其中有谬误也不能认识得到,因此本书在千百年来流传过程中,成为庶民受众广为欢迎,人人必学的书籍,却不为士族所用,甚至士族阶层对其中的谬误(与儒学义理冲突)直接批判并抵制。 《家礼》既然收入《朱子全书》,即应修订补正,再流诸民。读者在阅读学习本书时,亦当谨慎思辨。

性理字训

程若庸

《性理字训》传南宋程蒙斋先生端蒙撰,程达原先生若庸补辑,大明朱枫林先生升又增善字一条。今多疑者,不能掩其瑜也。《性理字训》编撰的宗旨,是方便儿童入门学习理学。本书是程端蒙创编,并由后学增补的一本理学基础知识的启蒙教材。 《性理字训》全书分六卷,为造化第一、情性第二、学力第三、善恶第四、成德第五、治道第六。程端蒙初撰共三十条,体裁类似现代词典,内容来源是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提炼而来,对三十个理学范畴的知识点,加以通俗疏释,和以声韵,以便于记诵。提炼出来的三十条有: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义利、善、恶、公、私等,语句多为四字一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程若庸增补并编目为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治道六门,条目增至一百八十三条。明朝初期朱升又增加善字一条,摭採袁甫之说增补完善为一百八十四条。 增补后的一百八十四条: 造化: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五行、五材、元、亨、利、贞、道、器、帝、魂、魄、鬼神、易、变化、神化、道体、造化 情性:天道、人道、命、分、理一、分殊、气、质、人、物、天命、人事、性、心、情、良知、良能、魂、魄、灵、才、志、意、仁、礼、义、智、道、理、德、业、诚、信、中、和、大本、达道、大德、小德、体、用、本、文、彝、庸、明德、至善、浩气 学力:教、学、习、小学、大学、格物、致知、力行、敬、一、恕、弟、主静、慎独、养正、致曲、博文、约礼、尊德性、求放心、知言、养气、刚、勇、养、动心、忍性、克己、复礼 善恶:天理、人欲、道心、人心、义、利、公、私、上达、下达、善、恶、过、刚恶、柔恶、自暴、自弃、骄、吝、尤、悔、狂、狷、强、弱、小道、异端、吉、凶、几、复 成德:知至、知止、知崇、礼卑、尽性、尽心、意诚、心正、止、定、弘、毅、充、达、生知、安行、圣、贤、践形、至命、不动心、不逾矩、道统、一贯、天德、良贵 治道:善政、善教、礼、乐、经、权、典、则、法、正己、新民、时中、絜矩、过化、存神、皇极、天子、大顺、小康、王、霸

传习录

王阳明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门生的书信集录,由其门生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先后集撰汇编而成。 王阳明将其发明的心学理论分别论述于与诸门生的书信来往中,研究这些书信是研究发展阳明心学的主要渠道。 此版本《传习录》原名《传习录注释白话翻译版》,今已广泛流传于网络之上,作者佚。编者重复收录于华韵国学网,一是由于网络流传版本排版不明晰,不利于阅读,而且多有错漏,二是利于编者对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加以解读。 流行本《传习录》包含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共十九篇目:1、徐爱录之心即是理;2、陆澄录之格物无分动静;3、薛侃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4、钱德洪序;5、答顾东桥书之知行合一;6、答陆原静书之元神·元气·元精;7、答陆原静之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答欧阳崇一之万物皆备于我心;9、答罗整庵少宰书之正心诚意;10、答聂文蔚之人即天地之心;11、答聂文蔚之致其良知;12、训蒙大意示教读之刘伯颂等启蒙之道;13、教约之神而明之;14、陈九川录之戒惧恐惧在心念;15、黄直录之过分矜持亦弊端;16、黄修易录之生之谓性;17、黄省曾录之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黄以方录之一草一木皆有理;19、钱德洪跋之辗转刊行。编者依据明版篇目,将流行本第5篇目《答顾东桥书之知行合一》分编出《启问道通书之磨练于事上》 《传习录》模仿《论语》仅记录王阳明与其门生的语录,但其用语半文半白,且对于各理论观点又未能形成系统化理论;又,《传习录》中的理论观点,仅经诸门生的实践验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毛泽东思想,与《传习录》,存在一定的理论冲突;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经过历史充分论证的定论,与知行合一的思想就存在根本上的冲突。因此对于《传习录》的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实践验证。

孔子家语PDF

孔子,弟子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孔圣家语》《儒家者言》,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书特地选取了两本明代的《孔子家语》,这两个版本均做了句读标点,再加上明代学者的注疏,能尽量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内容,因此,这两个版本,都极具阅读价值。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