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60

尚书正义PDF

李学勤

《尚书正义》是汉代孔安国所传孔子宅壁的《古文尚书》,唐孔颖达作疏,今人廖名春、陈明标点整理,吕绍纲审定,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PDF电子书是其第一版影印本,本书仅供读者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 《尚书正义》是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一,其底本是满清嘉庆廿一年,即西元1816年,阮元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学界简称“阮本”。 《尚书正义》乃是在阮本的基础上,採博其他诸家注疏之善者,再用现代汉语标点标示句读、书名、人名等,若是简体字本,用横排,若是繁体字本用竖排。 对于学历水平低,或普通读者,我们建议阅读简体横排版本,对于高学历,或汉语水平稍高的读者,我们建议使用繁体竖排版本。相对而言,繁体坚持版本在用字、标点等方面更准确,对于电子书阅读,也更加友善,放大字体的时候,竖排版本的阅读体验更加好。 《尚书正义》依托孔安国传,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尝有学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记载为由,斥其为伪书。如梅鷟在《尚书考异》中认为,《禹贡》所记“瀍水出河南北山”“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国之後才设立。又朱彝尊在《经义考》中,认为《尚书·序》的“东海驹骊、扶馀、馯貊之属”有误,驹骊是汉元帝时始建国,汉武帝时的孔安国必未识其名。以上之确凿证据,证明《尚书正义》并非孔安国所传,乃是後人所伪托。 不管如何,我们今天是要学习《尚书正义》的知识,至于真伪,又是他学了,于此当无为碍。

尚书集注PDF

王鸣盛

《尚书集注》原名《尚书后案》,满清王鸣盛著,今人顾宝田、刘连朋校点。共三十卷,其后附有《尚书后辨》。 本PDF电子书《尚书集注》仅供读者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不得下载用作商业用途。 《尚书后案》主要是解说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廿八篇,以及《泰誓》(又名《太誓》),所附的《尚书后辨》即是辨析晋出的伪古文《尚书》廿五篇。 《尚书集注》所收集的注疏,均是汉代及以前的,以郑注为主,马融、王肃、伪孔安国、孔颖达等注、疏补之,对于两晋以後的伪古文另编并分别。因此将原名《尚书后案》重新命名为《尚书集注》,亦可命名为《今文尚书集注》。 《尚书集注》对晋唐宋以後的注疏不收编,主要是因为作者认为孔传、孔疏、宋儒之说均基于伪古文《尚书》,内容甚至义理均有失实。这种创作态度,导致了《尚书集注》在学术上有失客观,有学者指出,王鸣盛在编撰本书时,“好引异代之书强为比附”,由此看来,阅读本书时,应当保持充分的思辨意识。 《尚书集注》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清代经学著作丛刊》之一。其底本是《續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之“礼堂本”,所谓礼堂本,是指《尚书后案》在伪清乾隆四十五年秋刊刻的版本。 《尚书集注》因何而作呢?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发挥郑氏康成的一家之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也明确表示,汉武帝时期孔安国以孔子宅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做注後,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亦皆作注,但只有郑氏师祖孔子之学。作者认为西晋之後的《尚书》是伪本,但是之前汉代的郑玄、马融注疏的《尚书》却是孔子宅壁真本,因此希望搜罗郑玄、马融、王肃传疏以增补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并由此而得《尚书后案》。 《尚书后案》草创于伪清乾隆十年,彼时作者方廿四岁,而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作者年已五十八,足见作者对于《尚书后案》的倾心倾力。 今收录《尚书后案》于此,并更名之《尚书集注》,希望对人们学习研究《尚书》有所帮助。

仪礼注疏PDF

李学勤

《仪礼注疏》是汉代郑玄为《仪礼》作注,唐代贾公彦又为郑注作疏而成,是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一。与其他十二经一样, 本书也同时编录了简体横排本与繁体竖排本,简体本目录置前,繁体本目录置後。 《仪礼注疏》PDF电子书,是今人彭林整理、王文锦审定的,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仪礼注疏》的影印本。本书仅供读者学习研究,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 《仪礼》也是汉代“复出”经典之一,与古文《尚书》同时由刘歆在 孔子宅壁中发现,亦谓古文《仪礼》。今文《仪礼》有三版本,一是 戴德本,二是戴圣本,三是刘向别录本。二戴本不别尊卑吉凶次第伦 序,郑玄弃之,而注刘向别录本,同时又参考校对于古文本。有时取 古文本,则今文本旁注解释,有时取今文本,则古文本旁注解释。郑 玄之後,贾公彦之前,《仪礼》义疏注解者并不止一家,只是多数亡 佚罢了。 《仪礼》历来难读,至于《仪礼注疏》,历代也往往不能得其正解,导致该书在传写过程中,脱文误句不时出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以唐石刻九经,校对明监本,发现《仪礼》的伪、脱情况特别严重。比如,《士昏礼》脱了“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乡射礼》脱去“士鹿中翿旌以獲”,《士虞礼》又脱失“哭止告事毕宾出”,等等。这些脱失,都被顾炎武收录于其《日知錄》中。 《仪礼注疏》的整理,是以满清时期的《重刋宋本十三经》,即阮刻本为底本,再标示现代汉语标点符号。其出版分简体本、繁体本两种,简体以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重写全文,并以横排、现代标点的方式进行排版刊发;繁体本即保持原文原字原汁,并以汉字的传统书写方式即竖排并标点句读进行排版刊发。本书,即《仪礼注疏》PDF电子书兼录两种版本,简体本足以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繁体本即可以流传后世。 《仪礼注疏》的阅读理解,其文义应当以繁体本为准。

易传

孔子后学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展易经的易学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而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汉降又称十翼。易传共七种十篇,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优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家,四家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周易集解》,又称《易传集解》,是唐朝李鼎祚编撰的象数易学集作,汇集了唐朝以前,汉朝以後,多位学者的疏解。本书是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必读之书。 本电子书是《周易集解》的文字版,采取简体横排版式。为便于读者阅读及理解,本书将《周易》原文以黑色大字书写,而集合的众家之解,以灰色中字书写,并以“疏解”二字题头,李鼎祚先生的案语,则以淡蓝色中字区别开来,以便读者釐清诸解及案语。原书中双排小字的内容,则以下标的土黄小字书写。其他後人案注类内容,俱以土黄色字书写。 《周易集解》凡十卷,或谓十七卷,朱睦㮮考曰十卷,而文无缺于十七卷者。 《周易集解》主要援引子夏的传注,又集合了马融、荀爽、孟喜、焦赣、京房、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虞、张瑶、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谳、何妥、崔憬、沈瞵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四家注解。这三十五家注解中,主要是以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象数易解为主,而对于义理派如王弼、韩康等人的援引较少,或作佐证之解。 《周易集解》的文献价值在于,其援引汉朝学者虞翻的易解较多,弥补了《周易正义》的空缺。 李鼎祚编撰《周易集解》,所博引的注解主次分明,以虞翻、荀爽二家为主,兼引其他,而且独专己意,亦不独专某家,许多章句的注解,各家的见解甚至是相左的,而其自己的见解,往往以案语列于诸家注解之後,足见其治学的严谨作风。

周易正义PDF

李学勤

此本《周易正义》是简体横排本,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依据中华书局影印四库阮元刻本,进行校勘、标点、并简化原文而成。本书收录了阮刻本原有的附录。满清嘉庆廿一年,即西元1816年,阮元主持了南昌学堂进行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後世称之阮本。 《周易正义》由魏晋王弼注,唐朝孔颖达疏,李申、卢光明整理,吕绍纲审定,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十三经注疏》的《周易正义》整理本,虽以阮本为基础,但博采前人注记,择其善者而录之。校勘方面,主要收录的除了阮本校勘记,还有孙诒让的注疏校记,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过程中,有刻意依据满清朝廷要求,对唐宋版本进行篡改增删的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务必保持思辨,切勿以为标准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又是儒家经典之首,想要研习儒家经典,《周易》的学习首当其冲。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的复归,《周易正义》等十三经正义也逐步重返学者之堂。 《周易正义》的注疏较为通俗易懂,对于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又是初学的读者,较为合适。 《易》本是卜筮之书,以象类思维为主,是圣贤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历代常有人难其义,至孔颖达奉诏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难王弼义者,其说皆废,盖以王弼所注为是。今人学《周易》,从《周易正义》入手,亦可研习其象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于客观事物,而指导自己的处事行为。

论语注疏

李学勤

《论语注疏》全称《论语注疏解经》,是曹魏时期何晏为《论语集解》,宋代邢昺又集注疏作《论语正义》,满清阮元校勘修订为《论语注疏》。 此本《论语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整理底本是以满清嘉庆年间,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学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并添加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本书的排版分两种,一是简体横排,并使用简体汉语系统的标点符号,二是繁体竖排,采用港台汉语系统的标点符号。 《论语》素有《齐论》《鲁论》之争,而《齐论》多《问王》《知道》二篇,汉鲁共王坏孔子宅,以扩其宫,得《古文论语》,并无此二篇,又分《尧问》下的《子张问》为一篇,合计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论语集释》。 何晏集汉代张禹论,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国训解,马融训解,郑玄注,陈群、王肃、周生烈等《义说》,等,名为《论语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旧疏,集諸家之善,并颁列学官,是为《论语正义》。 《论语》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与人语等諸类的语录,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学术无所保存,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就将平时的学记相与辑汇,编成《论语》。《论语》是儒学之精要,特别是前四篇,论点基本覆盖了孔孟之学,像《孔子家语》《孟子》《礼记》等经典的主旨都在《论语》中言及。

孟子注疏

李学勤

《孟子注疏》是汉代赵岐为《孟子》作注,宋代孙奭为赵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为是南宋士人伪托,宋人陈振孙则认为孙奭曾奉旨校订正义,今人考据,认为孙奭为《孟子》注音校订正义,作《孟子音义》。 此本《孟子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孟子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整理底本是满清时期嘉庆年间,阮元奉旨主编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时,依据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订”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过程中,对其中许多谬误之处重新修订。 《孟子注疏》的排版版本有两种,一是简体横排,加简体现代汉语标点,二是繁体横排,加繁体现代汉语标点。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传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叙述孔子思想,从内容来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统,又发扬易学数术,往往胜于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书号是諸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难中,得以幸存。《汉书·艺文志》记录谓《孟子》十一篇,赵岐则考证认为仅七篇是真,其馀四篇为伪托。东汉之後,此篇渐亡。 孟子的思想,将孔子的“德政”发展为“仁政”,是德政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三代时,民贵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至于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君轻”的思想。韩愈认为孟子是继承了孔子“道统”的儒家重要人物。

周礼注疏

李学勤

【周礼注疏】文字版由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周礼】作注,唐朝贾公彦为郑注作疏而成。系今人李学勤主编,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的,其整理底本为满清嘉庆时期的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 此本《周礼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周礼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 【周礼】,原名【周官】,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即政治制度,相传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篇目,记载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上至天文历象,九州要事;下至民生经济,草木虫鱼。凡国家制度,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据传闻,西汉景帝武帝之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就有【周官】。王莽时,刘歆奏请将【周官】列为官学,并更名【周礼】。【周礼】成为官学后,注家蜂涌而起,学术派别林立。东汉郑玄乃贯通诸家,作【周礼注】,因于郑玄的学术声望,【周礼注】取代了诸家之说,并将【周礼】捧为【三礼】之首。 唐朝时期,贾公彦在郑玄【周礼注】基础上,作【周礼疏】 ,后世凡研读【周礼】者,俱不离此二家。 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标点,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的本子。

孝经注疏

李隆基,邢昺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阐释家、国、天下伦理的经典著作,是国学经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孝经》据传闻是孔子为给曾子阐述孝道所著,但南宋时被质疑为后人附会之作。对《孝经》的注疏,自西汉以降,至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有上百家之多。现在流行的《孝经注疏》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注疏》全书共分九卷十八章。 《孝经注疏》是《十三经注疏》里,篇幅之至少者。《孝经》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版本由郑玄作注,古文版本由孔安国作传。及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整合了两种版本,并亲自作注,命元行冲作疏,以为普及本。 其後郑孔两家注传本失传。 宋代邢昺以元行冲疏本为基础,重疏而成《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以为定本收录。 华韵国学经典网收录的此版本,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满清阮元本(按:此人为满清钦定的篡改经典的主要人物)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孝经》是以孝为核心来阐述儒家的伦理学说的,明确“孝”是天道典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人道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因此,国君以孝治国,臣民以孝立家。 对于满清造谣的“忠孝两难全”思想,《孝经》早就有所阐发:“忠”是“孝”的发展及扩展,即将家族伦理中的“孝”扩展到君臣伦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如何行“孝”,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阐释。

论语新解

钱穆

本电子书《论语新解》,据繁体竖排的《钱宾四先生全集》收录的《论语新解》,重新排版而成,以便今人阅读。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论述儒家学说的语录,该书集中地概述了儒家人文伦理学说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如以民为本的王道、如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等等。 《论语》全书分二十篇,共计四百九十二章(句),是儒学学术文献中的经典,是四书五经之首。 本电子书《论语新解》为有声读物,可点击收听朗诵。 《论语新解》为钱穆(字宾四)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话,是“折衷”前人“众说”而成。概前人注解《论语》,异说繁多,或去本义,或杂他见,多远原著,故作“新解”,以务还原本义。 又说,“新解”者,非自创新义,不过精益求精,务求通俗浅显之语而已。如程树德所编之【论语集释】,广征博引,竟十类而四百八十种,所录备前人之说,可谓齐全矣,乃致读者茫茫不知所取,初学读者,必以繁杂相左之说,而不能了解原义,如此之“巨著”,于後学又有何益? 《论语新解》属稿于民国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民国四十九年执教耶鲁,乃修订得初稿。全书文体初用白话文,半途而复改文言文,概因白话文哆嗦而不达意,味同吐哺,而文言文用字虽深刻,却可尽达经典宏远之义理,细读可时有新见。此外,百世之後,仍摆于案上者,非文言文作品,必不可能矣。 总而言之,《论语新解》较适合初学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体,便于阅读,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钱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贤之见解,取其近于本义者,又不离于朱学左右,因此,于初学者而言,《论语新解》不至于徒费其光阴,深读则必有所得。

论语十二章

孔子,朱熹

《论语十二章》也称为《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选取出的,侧重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是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段的语文教材。该教材的教学标准,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为准。 所选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称则)都是《论语》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别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别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别是《论语·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别是《论语·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别是《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论语十二章》所选章句在主旨上,均与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内容。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经典,其学术理论在两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内容普遍适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验性的学说,因此,两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时也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选取为致仕的科举必考内容。 《论语》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各个时期的贤明学者的佐证、实践及发展。可以说,《论语》对于建立并完善人类人文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学术理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仍然无人出其右,历史上所有的理论创新,均建立在《论语》所包含的学术理论的基础之上。

孝经赏析

贾陆英

《孝经赏析》是贾陆英先生对《孝经》的注解。【转载请注明出处】 《孝经赏析》原书只有赏析部分,原文及译文分散融合在赏析部分中,在编录本电子书时,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经贾陆英先生同意,发布者摘引了注释内容较为准确的,公开免费流行于互联网的“原文+注释”内容,这部分内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电子书中时,进行了整合,将注释内容间杂于原文之中,更便于读者理解。 《孝经赏析》就《孝经》原十八章,撰十八讲,另外包括两章前言:《孝经》概述、《孝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于《孝经》的作者,贾陆英先生赞同历代学者的看法,即“说法不一”,同时也引述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及《史记》中司马迁的观点:“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历代之所以认为作者不定,是因为该书在先秦并未见流行,而始流行于唐玄宗作注之後,且书中的部分章节历代受到争议。也因为如此,《孝经》在宋代以前,并不算是儒家经典,而只是普通儒学著作,在历代的科举考试及官方教育机构中,也未列为必读必考书目,而自宋代开始,《孝经》被列儒家十三经之一。 有一点题外话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内容的争议程度,较《孝经》有过无不及,此类内容的学习应当谨慎对待。 贾陆英先生认为,《孝经》全书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义理。 第二部分为二至六章,分别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为七至十一章,主要论述孝道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为十二至十四章,是对第1章中关于“要道”、“至德”、“扬名”三个基本概念的引申和发挥。 第五部分为十五至十八章,分别就“谏诤”、“感应”、“事君”、“丧亲”作进一步阐述,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发挥和补充。

中庸赏析

贾陆英

《中庸赏析》是贾陆英先生,对《中庸》的注解、翻译及赏析。【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庸》原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先生将其独立成书,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南宋以後,《四书》成为官方学校必学教材,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塑造了中国人民不极端不偏激的思想性格。《中庸》《大学》的独立成书,是中国学术史上伟大创举。 《中庸赏析》依原《中庸》三十三章句,分为三十二讲,其中第五章并入第四讲。这三十二讲分别为:天命之谓性、君子而时中、中庸为至德、中道何以不行、执两用中、聪明反被聪明误、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什么是真正的强、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道不远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道无所不在、天之生物,必因其材、文武之德,周公之礼、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哀公问政、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天下至诚、曲能有诚、心诚则灵、诚者自成、至诚无息、大哉圣人之道、不可自用、自专、王天下有三重、圣人风范、至圣之德、至诚之道、学者入德之路。 贾陆英先生的注释翻译,参考了朱熹、钱穆、杨伯峻等先儒的注疏注释,又结合了其自身的生活实践,作出的注解,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熟读《中庸》,对于读者成熟的看待事物、为人处事,是极有裨益的,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而能力越高、本事越强的人,却做的越好。像毛泽东主席在面对毛岸英牺牲消息时,几乎面如止水,数秒之内,就能理智的定性此事件,究其原因,是“中和”之情,由乎“中和”之性,制约了容易烈化、偏激的欲望,一个人也只有懂得制约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中和”的境界。

论语问答录

贾陆英

《论语问答录》是贾陆英先生以现代汉语注解并翻译《论语》的著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语问答录》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论语》原文,二是对原文词语的注释,三是对原文章句的翻译,四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对《论语》原文进行解析、评析。贾陆英先生对论语的注解,充分运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维,契合于其长期的生活及工作经验,其对《论语》的注解,是实证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极具学习、参考、并应用到生活中的价值。 关于《论语问答录》的写作起缘,贾陆英先生在书中《自序》是这样介绍的:“从2013年11月14日开始,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太原新闻网,开设了【龙城开讲·贾陆英说论语】专栏,邀我在这个平台上,逐章逐句讲解《论语》。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研读《论语》,历时两年半,完成了约30万字的《论语问答录》。” 贾陆英先生还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毕生的主要成就。 《论语问答录》的写作,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局庆纪念版),200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陈训章,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谦逊,逐篇逐章讲解《论语》,国际儒学网,2014 汤恩佳,论语圣经,香港:孔教学院,2007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周礼注疏PDF

李学勤

《周礼注疏》是汉代郑玄为《周礼》作注,唐代贾公彦又为之作疏而成。 《周礼注疏PDF》电子书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系列丛书之一《周礼注疏》的影印本,仅供读者学习研究,不得用于非法商业途径。 《周礼注疏》由今人赵伯雄整理(添加现代汉语标点,并校对文字内容),王文锦审定。其整理底本是满清嘉庆阮刻本《重刋宋本十三经注疏》,简称阮本。该版本采用宋本十三经为底本,但对内容做了篡改,後又焚毁原籍,仅存阮本以宣传满清政权的正当性,读者阅读这些书籍时应当保持警惕的思辨精神,并结合实践辨证,主要是警惕愚忠愚孝包容之类的思想。 《周礼》一书或谓伪书,理由是典籍记载的最早出处是河间献王刘歆,发现《古文尚书》的也是刘歆,但《尚书》的典据丰富,而《周礼》托为周公之书,却在更早的典籍中无所记载。 或谓《周礼》其实并未经行,郑樵所著的《通志》记载了孙处的话:“周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 《周礼》记录了周公所制之礼,周公制礼之後,西周进入快速发展,国富民强的时代,却也是事实。幽王时,礼仪乃为崩坏,孔子言诸侯专伐“十世希不失”。至于周公“制礼”与“《周礼》”的关系,则不得而知。 而像《周礼》等经书为何集中在汉代“爆发”“复出”,《马融传》说,“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一反《周官》《周礼》,“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如此说来,汉代诸书“复出”,也是引起了相当的非议的。

孝经注疏PDF

李学勤

《孝经注疏》是唐玄宗注《孝经》,宋代邢昺又为其注作疏而成。此本《孝经注疏》PDF电子书,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由今人邓洪波整理,钱逊审定。整理参照的底本,是满清嘉庆时南昌学堂重刻的《重刋宋本十三经注疏》,该版本也简称阮本,概由阮元奉旨编撰。 《孝经》是孔子亲自著述,用以教授弟子的“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经注疏序》语)。《孝经》有古今文两种版本,今文是郑玄注本,古文是孔安国注本。郑玄注本或谓传自荀昶,但在《郑志》上没有说明荀昶的名字,因此实际出处并不明朗。孔安国注本出自刘炫,但《隋书》明确论证了该注本是伪作。 唐玄宗时期,朝廷要求大臣们相互质辨校定,右庶子刘知几认为古文确凿,并陈列了十二条论点驳斥郑注的今本;同时,国子祭酒司马贞认为今本确切,并认为《闺门章》的章句内容凡俗鄙陋,《庶人章》又“妄加”子曰之语。自此存今废古,今本流传开来,唐玄宗所注也是今本。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熊禾的《董鼎孝经大义序》认为,今文本没有《闺门章》是唐代出现宫闱之乱,导致宫庭乱伦的源头。明代孙姓学者所作《孝经辨疑》也提到,司马贞削去《闺门章》,遂成唐朝之国讳(册封杨贵妃)。 阮本《孝经注疏》仍用唐玄宗所注《孝经》版本。

尔雅注疏PDF

李学勤

《尔雅注疏》是今人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系列丛书之一,李传书整理,以满清嘉庆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的《尔雅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并添加现代汉语标点,进行两种版式的排版,一是简体横排,二是繁体竖排。 《尔雅注疏》是晋代郭璞为《尔雅》作注,宋代邢昺为郭注作疏而成。《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类似《辞典》的汉字及语汇解释专著,本书是按照事物分类、字义归纳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次序编排。尔是迩的古字,意为近,雅即是正的意思,整个书名意即接近雅正的汉字、事物名词的音韵、训诂规范。 《尔雅》收录了汉字、事物语汇词条共计四千三百多条,归纳分类为两千零九十一个条目,其条目又分类为十九个篇目,其中前三个篇目是汉字文字学:“释诂”、“释言”、“释训”,之後的四个篇目是关于“事”的语汇解释:“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馀下的十二个条目,是关于“物”的语汇解释:“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尔雅》一书,并非一人蹴就,《大戴礼·孔子三朝記》谓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张揖《进广雅表》谓周公著“释诂”,即见《尔雅》始于周代,而其他篇目,有人说是孔子所增,有人说子夏所增。《永乐大典》载曹粹中《放斋诗说》:“《尔雅》,毛公以前略,郑康成时则加详”,但未涉及增著内容作者的论述。

论语章句新编PDF

严灵峰

《论语章句新编》,原名《论语讲义》,是编者严灵峰在香港珠海大学中文系讲授“论语选读”时所作的讲义。 西元1963年(民国52年)8月,严灵峰将讲义付梓,书名《论语讲义》。西元1968年(民国57年),台北水牛出版社重印发行,更名《论语章句新编》。 《论语章句新编》的“新编”,点明了书中内容,是按照编者对《论语》的理解,将诸章诸句,分类归纳,重新编排。编者在书序之後,附了孔子略传。 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在凡例中强调了,《论语章句新编》是以日本正平刊本何晏《论语集解》作为底本,汇集梁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的注疏而成,这样就避免了编者在对论语的解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由于满清篡改经典所带来的误读。 严灵峰将论语分二十类,对其章句重新编排:一、劝学;二、立身;三、孝悌;四、交友;五、处世;六、为政;七、礼乐;八、艺能;九、论道;十、崇德;十一、安仁;十二、信义;十三、观人;十四、品评;十五、隐逸;十六、施教;十七、自述;十八、行谊;十九、门人;二十、传授。第二十一《残篇》是编者对参考版本中,一些可疑文字进行考证记录。 总而言之,本书对于初读者在理解《论语》时有一定的帮助,降低了《论语》原本的理解难度。

论语正平本PDF

严灵峰

该本《论语》全文PDF电子书,出自日本正平本,原载严灵峰著《论语章句新编》附录二,由严灵峰据日本正平堺浦道刻本,何晏注《论语集解》,标校而成。全本二十卷,与流行本同,其中内容与流行本则有所差异。 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刻刊至今,已演化出三种版本:“无跋本”、“单跋本”及“双跋本”。 严绍璗编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考证认为,日本正平本的《论语集解》有三种版本:遵王家物的单跋本,吴炤所藏无跋本,及落有“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镂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谨志”行款的双跋本。 严绍璗还考定出,“无跋本”与“单跋本”实质是同一刻本,差别仅仅是卷末题跋的有无。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还指出,如今流行的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原刊本实际上已几无踪迹,而以日本明应八年刊行的,在单跋本基础上,抹去“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镂梓”跋款的“复刊本”居多。 此版本《论语》全文,或出自上述复刊本。

孟子章句集注PDF

朱熹

本PDF电子书《孟子章句集注》收录了世界书局于西元1936年出版的《铜版四书五经》之《孟子章句集注》,及中华书局于西元1983年出版的《四书五经集注》之《孟子章句集注》,以便读者对比阅读。 《孟子章句集注》是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後,儒家学说集大成者之一,因此,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并列四书。 期初,儒家学说在先秦的地位远不及道学黄老思想,西汉董仲舒以後,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学术,此时《论语》已列入经学,而《孟子》仅列为诸子之学。 自唐代韩愈及北宋二程之後,《孟子》学说逐步登堂入室。到了朱熹时期,更是列入四书,加以集注,是为《孟子章句集注》。 《孟子章句集注》共分为七篇十四卷,是朱熹对《孟子》的注解。《孟子》主要是由孟子弟子编撰而成,陈述了孟子的论说,及其与其他诸子学说的辩论,《孟子》的内容主要包括治国思想如王道仁政、王霸之辨等,及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其学说前提是性善论。

论语新解钱穆PDF

钱穆

此本《论语新解》PDF电子书,收录了《钱宾四先生全集》编录的繁体竖排版《论语新解》,以及三联书店出版的简体横排版《论语新解》,以便于读者自由选择喜欢的版本,并对照阅读。 《论语新解》为钱穆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话,是去繁就简,以朱子理学为中心,“折衷”前人“众说”而成。“新解”者,非自创新义,不过精益求精,务求通俗浅显之语而已。如【论语集释】之类的注解书籍,收录的前人注疏,达十类而四百八十种,修路不乏繁杂相左之说,于初学者而言,实在是眼花缭乱,既难以就近原义,更往往不知所云。 《论语新解》的去繁就简,以接近《论语》本义的一家之说,再“折衷”前人的恳切见解,即往往有利于初学者的入门学习。且《论语新解》全书文体用的不是白话文,就是半文半白,对于现代人或者语文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都能轻松的看得明白。 总而言之,《论语新解》较适合初学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体,便于阅读,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钱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贤之见解,取其近于本义者,又不离于朱学左右,因此,于初学者而言,《论语新解》不至于徒费其光阴,深读则必有所得。

今古文尚书全译PDF

江灏,钱宗武

《今古文尚书全译》是今人江灏与钱宗武合编的,对今古文《尚书》的译注作品。《尚书》的作者是三代及以前的史官,并无具体唯一的作者,我国自古就设置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及政治思想。 《尚书》初名《书》,汉代之後才称为《尚书》,儒家亦谓之《书经》。其内容皆与政事相关,所纪政事始于尧舜(四千馀年前),至于东周(两千馀年前)。《史记》曰:“书记先五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认为,《尚书》对于後代帝王,在政事上很有借鉴作用。 《尚书》之体,孔颖达定为十种,《尧典正义》:“典、谟、训、诰、誓、命、贡、歌、征、范”。今总结为四类:一、典,即典制;二、诰训,皆指训诫诰令之类;三、誓,即宣誓,君王在重大政事上,对众宣誓;四、命,即册封任御赏赐之类的命令。其要旨包括: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等。 先秦典籍对《尚书》时有引据,这些典籍分散于诸家学派,如儒家的《论语》、《孟子》、《左传》、《国语》、《礼记》等,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道家的《吕氏春秋》,等等,可见彼时已有定制之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先秦典籍所引据的《尚书》章句,并不存在于今本《尚书》中,汉代《纬书》说孔子删《尚书》或为事实,可惜春秋时期,除儒家立学,其他诸子学派,似乎并不在意立学,也不在意典籍的传承。 汉代伏生(胜)传有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安国校订从孔子宅壁中获得的古文《尚书》。之後今古文《尚书》相替占据官学之位,自东晋豫章内史梅赜献出托孔安国之名伪作的“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遂息,现代所用之《尚书》,即伪本《尚书》。 今本《尚书》共五十八篇,除与伏生传今文《尚书》相同的三十三篇以外,另外的二十五篇,被认为是伪托之作。宋代吴棫开始质疑,朱熹亦有论证,明人梅鷟著《尚书考异》,满清殖民时期的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俱有陈列伪作之证据。同时也指出,廿五篇伪作并非虚作,乃是来自其他典籍的回汇,及晋朝出土的《汲冢周书》等文献记载。

尚书慕平译注PDF

慕平

《尚书慕平译注》是慕平注译《尚书》的著作,本PDF电子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尚书慕平译注》扫描影印本,本电子书仅供读者自行学习研究之用,不得下载并用于其他用途。 《尚书慕平译注》内容上主要包括有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并采用简体字,横排的书写方式,该书比较适合文言文阅读能力不足,喜欢学习《尚书》,但又没有深入研究计划的朋友阅读。注释部分对原文中重点词汇都进行了解说、阐发,经常阅读注释部分,可以提高读者的古汉语水平,而译文部分,即是白话文重写,本书的重写比较有阅读价值,侧重于义译,又不失意译。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史书,自汉代开始,即立为官学,置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列。然而,由于《尚书》的成书十分古远,又大量使用通假字,而这些通假字,在其他流传下来的典籍中,几乎见不到,因此,有能力对尚书展开独立研究的学者,历代以来均十分稀少,大多数都 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其他一些典籍的相关汉字语义、内容典故,对其注疏进行辨析。 本书的写作,主要侧重于利用前人的注疏,进行白话文重写,并非对《尚书》的研究成果。用作者的话说,本书并不涉及对于今、古文《尚书》之间的差异及其版本学的研究。本书的编写,是以满清时期,由阮元奉旨编刻的《十三经注疏》所收录的,孔颖达《尚书正义》为底本,并在其注疏基础上,进行翻译。 书中只是简单地对东晋晚出的《尚书》(世称伪本)篇章,另加“伪”字以示与伏生今文本《尚书》篇章,在真伪上的不同。 由于阮元是奉满清朝廷意旨,搜罗历代书籍,并加以篡改(如剔除定性胡夷政权不正统的相关典籍语句)再进行编录入四库全书的,而且在篡改後,还一律销毁原书,避免後世复原。因此,读者在阅读满清四库收录的典籍,及其注译本时,务必警惕、思辨。

尚书校释译论PDF

刘起釪

《尚书校释译论》是刘起釪编撰的,对汉代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校勘注释考证论说丛书,全书四册,本PDF电子收录全四册。 《尚书校释译论》的出版,联署了作者亡师顾颉刚的名义,由中华书局出版,采取了繁体横排,现代汉语标点的方式进行排版印刷,本电子书是其第一版的PDF影印本,本书仅供读者个人学习研究,不得用于非法的商业用途。 《尚书校释译论》并不仅限于对《尚书》文字进行简单注释,白话翻译,更对全书的人、物、事及相关汉字,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考究,上至甲骨文金文,下至历代的典引,均有明细解说;而在每篇的白话译文之後,还进行了讨论,讨论内容从篇章内容典故、史料、属性,到其学说对後世政治的影响,均有探讨。可见作者对《尚书》钻研之深。 认真研习《尚书校释译论》,不但可以学习、研究到《尚书》的内容知识,更可以学习到相关汉字的文字学知识,实在是不精通文言文的读者研习今文《尚书》的绝佳选择,与之可以媲美的,即是周秉钧的《尚书注译》,在本站有收录。 作者在序言中认为,《尚书》记载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君臣的政治活动:“它是我国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在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一些诰语誓词谈话纪录”,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学界一贯以为,夏朝是从“禹”开始的,而今文《尚书》的记载是从“尧”开始的,因此,这个观点不妥之处有二,一是我国的王朝最早的不是三代,而是五帝,二,尚书所记载的,不止是三代的政事,还有五帝时期的。 在《序言》中,作者还介绍到,《尚书校释译论》全书字数达到一百五十多万字,如此浩大的著作,虽说完备,恐怕也给研习者带来诸多的学习不便,当然,如将本书作为工具书,在必要时翻阅查证,即为大善。 《序言》中还介绍到,《尚书校释译论》的编写,是源于顾颉刚先生,希望完成其“科学整理”《尚书》的宏愿,由中宣部于1962年,将其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史料处调任,协助顾颉刚先生整理编撰,此或其联署顾先生名义出版本书之原由吧。 《尚书校释译论》与现代其他经典学术著作一样,其作者均止于“言”,而未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即实践,因此对这些著作的学术成果的学习,应当持思辨的态度,及批判的态度。

孟子注疏PDF

李学勤

《孟子注疏》是汉代赵岐为《孟子》作注,宋代孙奭为赵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为是南宋士人伪托,宋人陈振孙则认为孙奭曾奉旨校订正义,今人考据,认为孙奭为《孟子》注音校订正义,作《孟子音义》。 《孟子注疏》由今人李学勤主编,廖名春、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整理底本是满清时期嘉庆年间,阮元奉旨主编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时,依据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订”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过程中,对其中许多谬误之处重新修订。 《孟子注疏》的排版版本有两种,一是简体横排,加简体现代汉语标点,二是繁体横排,加繁体现代汉语标点。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传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叙述孔子思想,从内容来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统,又发扬易学数术,往往胜于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书号是諸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难中,得以幸存。《汉书·艺文志》记录谓《孟子》十一篇,赵岐则考证认为仅七篇是真,其馀四篇为伪托。东汉之後,此篇渐亡。 孟子的思想,将孔子的“德政”发展为“仁政”,是德政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三代时,民贵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至于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君轻”的思想。韩愈认为孟子是继承了孔子“道统”的儒家重要人物。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译注》是今人杨伯峻译注《论语》而成。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论语词典》,二是《试评孔子》,三是《论语译注》。《论语词典》是杨伯峻译注《论语》的特色,与前人仅做注疏不同,杨伯峻认为统筹《论语》全文 汉字的注释,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学习《论语》。 《论语词典》的汉字注释,用杨伯峻自己的话说,是承袭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在解说部分,则多是自出心裁。《论语词典》吸收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对字词进行了“词性”的解说,这样虽然有利于以现代汉语的理论理解《论语》,却不利于读者对文言文法的理解,过于注重杨氏《论语词典》,必然有碍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的提升。 《论语词典》在字词的罗列次序方面,参照《康熙字典》的笔画顺序,从一画到二十八画依次排列。 《试评孔子》在孔子身世、思想渊源、天命神鬼论说、政治观人生观、忠恕仁义以及贡献等六方面对孔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虽然杨氏这种点评先圣的做法非学者当为,也颇有啷噹之态,但对于读者来说,作为一种参考,未尝不可。只是在阅读时,万不可将其论说作为“真理”去理解,而应批判性地阅读,如杨伯峻不时引用其他诸子人物对孔子的评论,这是极为不妥的。从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来看,目前其他诸子未有能与儒学平坐者,这是基本的事实,还是需要尊重的。 《论语译注》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原文,二是白话翻译,三是疑难字词的白话解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本身是立足于文言文水平不佳的初学者,因此书中内容以白话为主,对于读者的入门学习是极为方便的,缺点是,如果读者将白话翻译的内容作为《论语》原文原旨吸收,并先入为主地作为真理去理解,对于未来的学习提升,会形成很大的阻力。 总而言之,《论语译注》一书还是很全面的,有利于初学者入门学习《论语》,但宜作参考书去阅读,不宜作为原旨理解。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

孔门后学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由于残缺不全,故谓之残本。 定州竹简【论语】(以下简称简本)由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该简本论语抄写时代在公元前55年以前。又简本避刘邦讳,凡今本作邦者,皆改为国,所以其抄写时间又必在西汉。 据【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一文介绍,『定简本』【论语】有620枚简,多为残简,简长16.2厘米,宽0.7厘米,每简约书19~21字不等,竹简两端和中简各有一道编绳,出土时尚保留有连缀的痕迹。『定简本』【论语】有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定简本』不仅各篇的分章与今本多有不同,且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均有不少的出入。其中残存文字最少的为【学而】篇,仅有20字;残存文字最多的为【卫灵公】篇,有694字,可达到今本本篇的77%。『定简本』【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定简本』【乡党】『食不厌精』至『乡人饮酒』,今本分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定简本』仅为一章;『雷风烈必变』与『升车』,今本分为两章,而『定简本』也只是一章。【阳货】『子贡曰 君子有恶乎』今本别为一章,而『定简本』则同上面『子路曰』合为一章。特别是【尧曰】篇,今本为三章,而『定简本』则为两章;今本的第三章在『定简本』中用两个小圆点与上间隔,用两行小字抄写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内容。在题写章节与字数的残简中,正有一枚记【尧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则知『定简本』【尧曰】只有两章,与今本不同。 经考古学家,以及古文字研究专家对『定简本』【论语】与【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郑注本【论语】、熹平石经本【论语】进行对照比勘后,确认『定简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另外,从与熹平石经本比勘的结果看,它和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于不同的师传家法。例如,【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即戎』,在『定简本』中作『节戎』,『节』字为繁体,与『即』形近,【周易】中也有『即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中也作『节戎』,已经有学者发表论文,指出传世的【论语】、【周易】中的『即戎』当为『节戎』,『即戎』是『参加战争』,『节戎』是『减少兵戎之事』,这正和自称『军旅之事未之闻也』的孔子的政治主张相符合。【论语】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意可如字面讲。但这句话怎么读怎么别扭。历来也有好几种解释。『定简本』的这句话不是『几谏』,而是『儆谏』。儆的意思是警告,警戒。 『定简本』【论语】虽为残本,但为研究【论语】的版本流传、儒家学说内涵,以及古代文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为长期存在的【鲁论】、【齐论】、【古论】三种【论语】之说提供了佐证,值得重视和研究。在40年的时间里,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就是通过此『定简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纠正了先前【论语】多种版本的许多误解,并得出了新的见解,这对推进儒学研究、传承儒学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定简本』【论语】的出土也传达出了另外一种文化信息,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当时作为汉中山国都的定州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也是受其深刻影响的。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

徐俊生

《华夏礼义》是一本记录中国传统礼仪的书籍,当今中国礼仪尽效西夷,传统礼仪竟不觅其踪。徐俊生先生所作的《华夏礼义》立足民间传统礼俗,大量考据古代礼学经典,复原了部分日常常用的礼仪,是民间恢复传统礼俗的重要参考书籍。 《华夏礼义》共分三卷,卷一从礼之源、礼之缘起、礼与德、礼之用等诸方面,总述礼之意义;卷二以朱子《家礼》为本,详解祭礼、成人礼、婚礼、开笔礼几项常用礼仪中各仪程涵义及作用;卷三从衣食住行、尊卑揖让、称谓雅言、孝亲尊老、访客交友、喜怒哀乐、时令节制七方面,论述礼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及意义。希望籍此书能抛砖引玉,唤起社会文明礼貌之风。 本书所以定名为《华夏礼义》,而非“华夏礼仪”,是因为仪只是礼的表现形式,而义才是礼的内涵,才是核心价值,所以着重介绍礼的意义,书中也多有描述礼的仪式、辞令、器用等,但这些皆因礼的内涵而定,描述这些,也是为更清楚的说明“礼义”。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大道不器,与时偕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君子交往。因为君子懂得仁义,会帮助自己和他人;君子懂得礼节,不会做得罪与人之事;君子懂得忠信,不会欺骗别人,等等。期望与君子交往,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是君子,自然能交往到君子之友。温良、恭敬、宽厚的君子,靠优良的品德为基础。所以本书第一卷着重介绍礼的起源、义理等概念,期望读者能从中了解古人之德。 人类文明经过无数的动乱和发展,从古至今有许多改变,但真正的“大道”不会以某个时代,某种器物为依存,它始终充斥于天地之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比如说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都会提倡,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差异,从空间上看,因风俗、文化的不同所致;从时间上看,因古今器用、社会环境的差异所致。能做到根据“大道”的内涵,根据时代差异来调整行礼的方式,便是“与时偕行”。本书旨在通过对礼义的解读,使读者能“与时偕行”的践行中华礼仪。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南昌府學

此本爲偽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阮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此為阮刻《十三經注疏》之祖本。 偽清道光六年南昌府學教授朱華臨重校阮本,此本較祖本為善。自此之后,各地書局因阮本較諸本為善良,或據道光本、或據嘉慶本進行翻刻。 此挍栞本刻於偽清時期,收錄於四庫全書。閱覽本書當僅作參考之用,常以質疑態度待之亦不妨。

12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